9月底開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8日傳出重大戰況,亞塞拜然軍周日下午確認攻陷了納卡戰區的補給要塞舒沙(Shusha)。圖為受傷送醫的亞美尼亞軍。 圖/美聯社
死戰高加索:
命脈關口被攻陷...
亞美尼亞「敗北」的絕望倒數?
2020/11/09 聯合報 過去24小時 | 轉角國際 udn Global
「殘存亦末路,兵敗如山倒。」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之間,自9月底開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8日傳出重大戰況——以「收復主權失土」為名發兵主攻的亞塞拜然軍,周日下午確認攻陷了納卡戰區的補給要塞舒沙(Shusha)。除了納卡首府斯捷潘奈克特(Stepanakert),即將遭到亞塞拜然軍全面包圍,亞美尼亞本土與納卡戰區之間的東西向補給線,也因此被亞塞拜然軍「幾近掐斷」。截至周一清晨為止,亞美尼亞部隊與在地納卡軍的突圍反擊,數度遭到量質都佔優勢的亞塞拜然軍殲滅;連夜從斯城逃出的數萬名亞美尼亞族難民,也以超現實的殘酷景象恐慌西撤、遠離家園。
根據各大外媒的前線判斷,守不住舒沙補給線的亞美尼亞軍,很可能在近日接受「敗北命運」。除了屈辱性的前線撤軍、納卡武裝解甲外,邀請土耳其軍-俄軍聯合出手「維和佔領納卡」,恐怕也成為亞美尼亞不得不吞下的苦澀結果。
▌前情提要:〈高加索血戰:亞美尼亞禁止役齡男性出境,土耳其「秘戰」疑雲?〉
從9月27日開戰至11月9日為止,亞塞拜然(攻擊軍)、亞美尼亞與其支持的納卡獨立軍(防守軍),三者之間各自遭受了極為誇張的戰損傷亡。儘管交戰各方都拒絕透露子弟兵的陣亡數量,但根據俄國總統普丁在10月22日的保守說法: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的納卡戰爭,「光是兩軍部隊的戰死數量...已知超過5,000人。」
為何無人聞問的高加索納卡戰爭,竟能在短短兩個月之間廝殺到5,000~1萬人戰死?其一方面原因,固然有普丁亂放數字的外交誇大可能性;但另一方面,則可能是本回交戰的雙亞兩軍,各自動用了許多「外籍兵團」或者是在地的非正規武力——像是無人承認但由亞美尼亞軍方指揮的「納卡共和國獨立軍」,就遭遇了最大的傷損;由土耳其充當傭兵掮客、成千上萬開入異國戰場的「敘利亞反抗軍傭兵團」,更是以一種「免洗兵團」的角色擔當陷陣前鋒。
自9月底在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之間開打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除了納卡首府斯捷潘奈克特(Stepanakert)即將遭到亞塞拜然軍全面包圍,亞美尼亞本土與納卡戰區之間的東西向補給線,也因此被亞塞拜然軍「幾近掐斷」。 圖/路透社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主權爭議」是自90年代蘇聯解體後,留下的主權與種族爆彈之一——在過去蘇聯治下的鐵幕時代,納戈爾諾-卡拉巴赫雖以亞美尼亞族為多,但卻被刻意劃給了亞塞拜然。
因此在鐵幕垮台前後,在地族裔量佔多的亞美尼亞族遂發起了獨立運動,並在亞美尼亞共和國的支持下,與亞塞拜然政府爆發了長達6年、死傷3萬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
儘管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的戰火,在1994年暫時落幕,衝突區域也由亞美尼亞族實質掌控,並成立了一個幾乎沒有外界承認、且由亞美尼亞政府支持操控(卻無正式邦交也沒有正式承認)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但國際社會仍大多承認「亞塞拜然的宣稱主權」。因此,兩國也一直保持著一觸即發的戰略對峙。
從9月27日開戰至11月9日為止,亞塞拜然(攻擊軍)、亞美尼亞與其支持的納卡獨立軍(防守軍),三者各自遭受誇張的戰損傷亡。根據俄國總統普丁的保守說法:納卡戰爭,「光是兩軍部隊的戰死數量已知超過5,000人。」圖為邊境砲擊的亞美尼亞軍。 圖/法新社
補給要塞舒沙的斷垣殘壁。 圖/法新社
94年停火之後,亞美尼亞與亞塞拜然仍不時零星在邊界交火,並在2016年爆發過短暫的武裝衝突。不過兩軍的窮兵黷武與交火摩擦,大多沒有進一步升級。過程中,由俄羅斯、美國與「歐洲安全小組-明斯克集團」(OSCE Minsk Grounp)為主導的外交和平談判,曾於2007年確定了納卡問題的《馬德里原則》——其基本上要求亞美尼亞解甲撤出納卡地區,亞塞拜然雖可收復失土,但必須在國際監管下賦予「回歸」的納卡政府特殊自治地位,最終在於規定時間內舉行受國際認可的「前途自決公投」。
壓力不斷累積之下,2020年7月12日,亞美尼亞再度與亞塞拜然,在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主權爭議區的北側,發生了激烈的「塔烏茲砲戰」。雖然砲戰很快就停火結束,但接續的國際和談卻再度陷入「雞同鴨講故意拖延」的老套僵局——於是,趁著國際社會因疫情嚴重而自顧不暇的當下,亞塞拜然的強人總統阿利耶夫(Ilham Aliyev)再度於2020年9月27日清晨,以遭遇亞美尼亞滲透突襲為由,發動大軍向納卡地區發動「全面戰爭」。
錯估形勢且軍力質、量都落後於亞塞拜然的亞美尼亞,一時陷入「亡國恐懼」,除了全國戒嚴並發動徵兵總動員外,納卡前線的平民也開始接受武裝,進入了21世紀國際戰爭少見的總體戰狀態。圖為10月31日,志願軍在山地中前進。 圖/法新社
一開始,國際社會本以為納卡戰爭會和過往一樣,在實質停火線周邊「虛打個幾天」就停火落幕;沒想到逮住時機的亞塞拜然這回卻動了真格,真心要透過武力方案來打破30年談判無果的外交僵局。錯估形勢且軍力質、量都落後於亞塞拜然的亞美尼亞,一時陷入「亡國恐懼」,除了全國戒嚴並發動徵兵總動員外,納卡前線的平民也開始接受武裝,進入了21世紀國際戰爭少見的總體戰狀態。
戰爭初期,亞塞拜然軍隊勢如破竹——這一方面是於阿利耶夫積極建軍、大力從土耳其與以色列採購的「無人機攻擊機隊」;二方面是巴庫當局經由土耳其的幫忙,從敘利亞北方引入了大批「敘利亞反抗軍」充當外籍傭兵;三方面則是亞塞拜然的機械化部隊,很快地就南下攻佔了納卡−伊朗邊境,並從南方迂迴西進,猛攻納卡西側與亞美尼亞本土連結的「拉欽地區」(Lachin)。
不過隨著亞美尼亞的全國總動員,以及戰事進入難纏多變的「山地戰」——掌握在地民心與地理優勢的納卡-亞美尼亞軍隊,多次以山區砲戰與突襲的方式重創進攻的亞塞拜然軍——因此亞塞拜然的初期勝利很快就遭遇阻礙,雙方自10月開始就一路處於苦戰消耗戰。直到11月8日,亞塞拜然的特遣部隊成功突進,並在連夜強攻下佔領了戰略要地舒沙為止,戰爭的狀況才出現關鍵破口,並急轉直下地讓亞美尼亞瀕臨戰線崩潰的險地。
「舒沙大捷」的對於亞塞拜然具備雙重意義:就政治層面而言,直到1994年亞美尼亞佔領納卡地區之前,舒沙都是亞塞拜然族為主的主要城市,且當年的納卡分離的衝突起點,也是叔沙,因此就「收復失土」的民族號召來說,舒沙也被稱為「每個亞塞拜然人的耶路撒冷」;至於戰爭佈局來說,舒沙離納卡首府斯捷潘奈克特只有5公里,但卻掌握斯捷潘奈克特通往西南的戰略通道——換句話說,除了殘存的山路小徑與北方迂迴前線外,從亞美尼亞本土通往斯捷潘奈克特的交通幹道與補給線,已經被「後方包抄」的亞塞拜然軍給切斷。
根據俄國自由派媒體《梅杜莎》與法國《世界報》在斯捷潘奈克特的前線特派回報:雖然亞美尼亞政府「不承認舒沙已經失守」;但亞美尼亞軍過去整個週末的反攻突襲,卻全都失敗、慘遭亞塞拜然軍重創擊退。目前已知數萬亞美尼亞族的市民婦孺已從斯捷潘奈克特逃離,難民車隊的塞車與恐慌影片,亦透過社群網路廣傳世界。
連夜從斯城逃出的十數萬名亞美尼亞族難民,也以超現實的殘酷景象恐慌西撤、遠離家園。圖為從斯捷潘奈克特(Stepanakert)逃出的市民。 圖/截自推特
逃離戰火的亞美尼亞難民。 圖/法新社
權威觀察機構「國際衝突組織」(ICG)的高加索問題專家席里耶夫(Zaur Shiriyev),對《世界報》的採訪表示:在舒沙陷落之前,前線的戰爭實況就已對亞美尼亞嚴重不利——一方面是亞美尼亞軍隊的人力物力都無法即時增援;二是在軍隊裝備、戰力、戰術與外援上,亞美尼亞都無法阻擋整軍多年的亞塞拜然。
在過去一個多月來,包括聯合國、俄羅斯、甚至是美國,都曾主動發起「雙亞停火調停」,但這些停火倡議最多也就是幾小時的休戰、無一能夠有效進行。之中,主要的問題在於國際社會、特別是俄國的調停藍本,仍是2007年的《馬德里原則》;但節節敗退的亞美尼亞政府卻無法接受納卡被奪的損失,步步進攻的亞塞拜然亦因為初期勝利鼓舞民心,而從「打破外交僵局」的戰略目的,擴張成「不排除武力收復納卡全境」的軍事目標。三方各有無法退讓的政治壓力,因此停火倡議至今根本不可能有效進行。
席里耶夫認為,雖然亞美尼亞的「亡國動員」引起了國際輿論的更多同情;但就法律、外交政治與戰略層面來看,除非吞下「喪權辱國」的《馬德里原則》——意即亞美尼亞軍隊單方面撤出納卡全區,以交換國際維和部隊進駐——否則整組被亞塞拜然打爆、或陷入死傷極慘的消耗戰,也都注定亞美尼亞「必輸」的困局。
之中,關鍵的不利要素,在於俄國總統普丁已明白地向亞美尼亞公開表態:
「雖然俄國與亞美尼亞有共同防禦協定,但納戈爾諾-卡拉巴赫不是亞美尼亞國土,俄國也不承認納卡共和國...所以在境外衝突上,俄國沒有義務為納卡問題出兵。」
《法新社》表示,在逐漸收攏斯捷潘奈克特「圍城網」的同時,亞塞拜然軍仍在猶豫是否應該攻陷納卡首都。因為當地的主要居民人口都是亞美尼亞族人,如果殘酷攻城,慘痛戰損代價不說,更可能讓亞塞拜然更坐實了「種族清洗」的負面指控,對於長期政治結果不利。
因此在攻陷舒沙後,巴庫方面放出來的外交消息,也暗示亞塞拜然已與土耳其、俄羅斯等「國際調停者」達成了初步外交協議——在納卡地區的七大行政區裡,亞塞拜然軍將武力佔領已經掌控的其中五大區;但斯捷潘奈克特與剩下的通道,則將由「土軍−俄軍聯合維和部隊」來替代駐守,亞塞拜然願意保留「單一人道撤離通道」,但亞美尼亞軍隊必須接受全面撤軍納卡的安排。
但如果亞美尼亞軍堅持死戰的話,亞塞拜然軍可能會在未來一週內擴大攻勢——包括因山區天候問題而暫停出動的無人機攻擊部隊,也將全面重返轟炸——但戰爭延燒的仇恨與死亡代價,必將是難以收拾、死亡上萬的殘酷結局。
圖為一名男子站在舒沙歷史悠久的聖救主基督主教座堂 (Ghazanchetsots Cathedral)殘骸中祈禱。 圖/法新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