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Youtube片段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4/9) Movie CLIP截圖)
【軍事博評】
William:《追擊赤色十月》
潛艇軍事動作片的異軍
雖然每年都有不少老牌電影演員逝世,但辛康納利(Sean Connery)高齡仙逝卻仍帶給這個時代的老一輩多一重傷感,畢竟第一代占士邦幾乎是老一輩的集體回憶。不過小弟對這點沒有多大興趣(小弟對占士邦系列一直都沒什麼好感),反而八十年代後期到九十年代他五十多歲之後,演技才達到顛峰:既能演活有點神經質的印第安納.鍾斯老父,火爆爛口、和主角一同行騙但又有仁義之心的老龍(聲演)也難不到他,但印像最深刻的,莫如優雅、沉穩、睿智、乾坤一擲之氣勢溢於外的老者 / 指揮官,正如異類潛艇片《追擊赤色十月》中馬克.雷明斯上校(Capt Marko Ramius)艦長一樣。
潛艇片異類:潛艇諜戰?
《追擊赤色十月》之前,潛艇片一般以二戰主題為主,氣氛都比較灰暗,揭示的是水手在密閉、狹窄、空氣污濁的空間下的無奈、遇上陽光時的興奮,以及遇上深水炸彈時的無奈與驚恐,且通常帶有非常重的反戰意味,其中尤以德國電影《Das Boot》發揮至極致。然而,可能基於保密關係,冷戰期間西方幾乎沒有和核潛艇有關的電影。
《Das Boot》 劇照。(照片來源:Classic Movie Treasure 網站)
《追擊赤色十月》原本是已故著名軍事小說作家湯姆.克蘭西的同名成名作,1983年出版。故事參考1975年蘇聯波羅的海艦隊史托羅季沃號 / 警戒號(Storozhevoy)護衛艦叛變事件,講述蘇聯海軍資深潛艇艇長及高級教官馬克.雷明斯上校因為妻子死於醫療事故,而主診醫生是特權階級子嗣未受追究,憤而在擔任蘇聯最新式彈道導彈核潛艇測試艦長一職後,率領軍官團在美國CIA研究員傑克.雷恩的協助下叛逃美國的過程,以及所引發的美蘇戰爭危機。小說基本上是潛艇軍事為主,加以美蘇熱戰危機及情報組織對抗的冷戰軍事小說,雖然是意識形態分明且有不少傳統「黑」蘇聯情節的小說,但內容精彩、人物層次豐富且軍事內容異常嚴謹,可說是現代嚴謹軍事小說的開先河之作。
https://youtu.be/SAcjvr6TUYI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電影中達拉斯號引誘蘇聯潛艇魚雷然後緊急出水(Emergency Blow)的場面。((Youtube片段)
電影由於只有135分鐘,基本上就是小說的適度刪減及人物背景收改版,主要修改的情節有不再強調主角喪妻背景、中段美蘇兩國海軍衝突的削弱、追擊中的蘇聯核攻擊潛艇發生核事故沉沒、英國皇家海軍戲份消失的同時,強化潛艇戲份(尤其是聲納操作及戰術動作),並將小說中後段兩大高潮組合成一個等,令節奏更進一步明快,且秉承80年代中期開始的硬派軍事電影風潮,使用眾多現役裝備進行拍攝,即使是作為「敵對一方」的蘇式裝備也謀求造到更為像真,其實一改潛艇片沉鬱壓抑的氣氛,加上像真模型與初代3D動畫的運用(主要是深海背景的渲染、深海「雪」的場境及干擾誘餌的投擲),令氣氛進一步緊張;另一方面,前半部傑克雷恩同步調查、奔走及外交角力、國安會議內的宮鬥、以及美軍潛艇達拉斯號的追蹤等,亦令場面更多樣化。
片中雷明斯上校指揮潛艇穿越「紅旗一號」海底峽谷走廊及逃避蘇軍反潛機攻擊時指揮若定,雖然現實上沒有作戰潛艇可以潛進那狹谷的深度……(來源:Youtube片段The Hunt for Red October (4/9) Movie CLIP截圖)
當然,削弱人物背景與及美蘇海軍對抗的戲碼其實相當「危險」,尤其是把雷明斯叛變的原因簡化成太太身故(沒交待原因)、想回歸兒時平靜及阻止美蘇戰略平衡破壞等接近「聖母」的原因更難令人信服、部分潛艇戰橋段其實也出現相當嚴重的問題(例如本應十分高速的魚雷在電影中跑得太慢),但辛康納利的演出可說「救」了這片最大的敗筆,皆因其氣質十分適合這種沉穩、老練又具決斷力的角色,尤在幾場重要的潛艇戰中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把戲劇的張力發揮到最高水平。
這個水面航行拍攝用的赤色十月號模型,其實是由兩條平底駁船接駁後再搭建的!(圖片來Twitter 用戶NCC1701)
本片對於蘇聯軍備的細緻度亦多有著墨,尤其實忠實呈現蘇聯彈道導彈潛艇的大比例佈景也幾乎前所未見,可媲美的只有《虎虎虎》中近200米長的長門艦佈景。雖然稍為失真(乾舷太矮),但當時已足夠展現這艘改良型颱風級186米長23米闊的氣勢了。
當然,基於年代問題,加上當時蘇聯大量軍事機密未曾公開,西方軍事情報不是純粹猜,就是為保護消息來源故意不公開,所以片中的蘇聯潛艇,其實和現實也有一定差距,甚至很多都是猜錯的。
颱風全家福,除了最後一艘TK-20號不在之外。(圖片來自Pr. 941 Akula (NATO Typhoon))
颱風級潛艇-冷戰夢魘還是半失敗作?
這下要講的當然是主角颱風級了。水面排水量24000噸,水下排水量達48000噸的的颱風級,正式俄國名稱應該是Project 941鯊魚級(為免混淆,以下簡稱941型),無論是輕排水量還是水下排水量都是世界最大的。七十年代後期該艇開始建造時,西方海軍就十分驚訝,且認定其有很高的速度、潛深及生存性,而且更難被擊毀。不過其建成這麼巨型,事實上源於一個設計不成功的主要裝備。
左圖為 941型 五耐壓殼結構簡圖,留意20發R-39更是安裝在耐壓殼之外的獨立彈筒之中;右圖是由後面望去941型引擎艙及大軸穿出的地方。要留意的是,941型潛航之時,耐壓殼與外艙之間的空間除支架外,都是注滿水的。(圖片來自英文維基百科及俄國軍事討論區Forums Airbase)
941型的源起和搭載彈有莫大關係。941型潛艇及其R-39彈道導彈原本是對標美軍俄亥俄級及其三叉戟一型SLBM,而且R-39是蘇聯首種固體燃料SLBM,發射準備時間短。可惜的是其射程雖比三叉戟一型多1000公里左右,但體積與重量幾近其三倍,達到16.5米高。若再用常規龜背構形,恐怕根本不勝負荷。所以設計局才一反常態,將颱風級由最原始的常規構形改成史無前例的五耐壓筒構型(左右船身、指揮中心、魚雷室及舵機房),並且以更大的非耐壓殼船身包圍這五個「巨筒」。
941型士官兵艙照片,且全都是四人艙。艙室之明亮絕不是電影所形容。(照片來自livejournal.com)
雖然這賦予颱風級極大的內部空間及尚佳的居住與工作環境(甚至更安全,例如魚雷室獨立於其他耐壓艙,部分耐壓殼也與船殼有比較遠的距離),甚至可提供不小的防護,但這亦令颱風級體積及排水量太大,接近五萬噸,對於靈活性及噪聲有比較大的影響。相對於稍後開始服役的667BDRM彈道導彈潛艇(北約稱為三角州IV型)而言,颱風級在出勤率,使用費效比及噪音水平均不及後者。
赤色十月號拍攝用模型與真正的941型艦尾比較,可見差異相當大。模型下方的方形開口是其磁水推進系統的排水口。(照片來自Modelships in the cinema.com及Pr. 941 Akula (NATO Typhoon)
影片虛構的七號艦,比小說更厲害,且把現實中的「颱風恐懼症」推到極致:加多6個發射井之外,小說只是使用了比較常規的履帶推進系統(一種長管的涵道泵推,螺旋槳的噪音可被涵道吸收),到電影版本卻變成「磁水推進系統」,即以核反應堆電力推動的電磁鐵,將海水中的礦物磁化,從而把水加速向後推,作為潛艇動力。這樣連軸與螺旋槳也省掉了,噪聲也降至幾乎可以忽略、電腦也分不清的水平。
當然,這種科技很炫,但在當時而言(今天亦然)其實就是相當不實用的推進方式:海水磁化推進效率實在太低,日本的大和一號實驗船曾進行測試,但開足馬力,速度只是可憐的……3節,而且磁訊號相當強,若裝在軍艦上不但可能干擾其他儀器運作,且磁訊號也很容易被磁探儀截獲。
待拆中的705型及其剖面圖。(照片轉自H I sutton網站)
阿爾法級-西方對蘇聯潛艇的過度譩想?
阿爾法級對西方而言一直很神秘,北約第一次發現它的存在並非經由拍照,而是在60年代後期北約GIUK線的海中聲音紀錄中監聽到其極速試航的巨響-在冰島東北1000公里外的白海以驚人的41節以上高速進行試航。
紅色方格為705型潛艇的起居艙。由於只有32人編制,除艦長外船員艙都是4人艙,居住環境較佳。(照片來自Twitter AncientSubHunter)
小說中對這艇最深入的描述是其高機動性、接近變態的高速、巨大的水中聲響及……爐芯不勝負荷而爆炸。電影中則壓縮成在雷明斯叛逃後過了半天才收到追擊命令、暴跳如雷並要以「獵殺」老師證明自己實力的艦長,指令船員在爈芯超壓狀態下潛入900米的逆溫層下方,並以最高速度不顧一切的追擊……這點其實不算誇大,當年北約的軍事情報部門大抵就是這樣推測。阿爾法級可說是西方海軍界70年代戒忌三分的目標,且因為西方攻擊潛艇普遍較大,難以進一步提高速度,且鈦合金最大生產、出口國是蘇聯,西方難以取得大的產量以建造高性能鈦合金潛艇,只好退而求其次,在次期核攻擊潛艇上更追求靜栗性,同時研發大深度高速魚雷因應,成果就是MK-48 ADCAP重魚雷計劃,以及歷史上最高速的英國矛魚反潛魚雷(80節)!
當然,基於冷戰時期的誤判,小說及電影中對該潛艇的性能也是過度誇大化:705型里拉琴級(阿爾法級的真正俄國編號與型號名)的速度的確非常快,達41節以上,但實用潛深其實和同時代潛艇一樣,大約就400米,使用鈦合金並非為了深潛,而是減輕排水量,用更輕更薄的鈦合金板可以達到同時代高張力鋼板的強度,讓潛艇可以造得更輕,在相同馬力下可以開得更快。
705型的指揮艙,事實上只要9人操作,控制人員分佈有序,並可由此指揮全艦運作。事實上也光線充足,不如電影中的幽暗。(照片轉自H I sutton網站)
事實上705型的真正用途是水下攔截機 / 水下警戒艦,可快速出擊並高速接近戰區的「潛艇截擊機」,主要作用是快速打擊入侵近海的西方核攻擊潛艇 / 彈道導彈潛艇,最初設計時排水量甚至只有1500噸及20名船員。本艇空間雖小,而且儲存物資亦少,加上任務並不需求長期作戰,實際持續作戰能力和法國的紅寶石級差不多,但得益於高度自動化,船員只有32人 (全都是士官及以上等級),故人均居主空間其實比同期美國核潛還好,也和西方一向以來對蘇聯 / 俄國核潛艇的惡意宣傳大相逕庭。
左圖為移走反應堆後的705型艙室圖,右圖可見BM-40A型反應堆體積非常小,卻可提供40000匹的馬力。只是其泊岸時維護方法也很麻煩:若果反應堆能量輸出過低而沒有外熱源令合金保溫,合金低過120就會凝結,一旦發生這情況,由於鉛的空泡系數為負值,反應堆的裂變反應就會停止(而不是小說中的爆爐)。但由於各通道已被塞死,這個堆必須報廢。經過這麼多年改良,這種反應堆的軍用型雖已被放棄,但其陸上型卻有望成為第四代反應堆的候選者。(照片轉自H I sutton網站)
本艦最特異之處,是使用了當時世上最小而單位功率密度最高的潛用反應堆,這點幾乎是要到冷戰結束後美國才完全清楚的。那是一種鉛鉍合金液態金屬冷卻反應堆,代號OK-550 / BM-40A (事實上是兩個不同設計局的反應堆,但原埋和結構很接近)。事實上,這兩個反應堆的確出現過較嚴重的事故,不過卻不是爆爐,其中一次是洩漏金屬冷卻液,另一次是因為停靠時冷卻液溫度不夠,所有管道都「凍住」了,結果整個反應堆被迫作廢。幸而這兩次事故赹未有造成人命傷亡。
結語
行文至此,941型的首艦(也是唯一在役艦)德米特里-頓斯科伊號將迎接其39歲生日。近日有消息傳出指基於955A型潛艇開始陸續服役,作為試驗艇的本艦亦可能正式退役。只能說,船如其人,終會有老去的一天,史上最大的潛艇,也可能跟隨其「艦長」的步伐,等待著在歷史長河中消失,成為人們的遙遠記憶……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