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羊縱走發生死亡山難,傳出一名成員已喪生的憾事。圖為畢羊縱走一景。 圖/作者自攝
如何安全完成登山行程?
「一日畢羊縱走」
死亡山難的省思
我剛開始爬山的時候,曾經問過一位經驗豐富的前輩該如何保障自身安全,結果卻得到了意想不到的答案:「把所有死亡山難的資料都看過一回,你就會懂了。」語畢,他側著頭想了一想,再道:「不要浪費了他們的犧牲。」
但前輩不懂的是,在他成長的社團登山時代之中,組織內部自會調查山難的原因並撰寫成文,取得這類資訊並非難事。如今網路上要找到具公信力的山難報告書,只是緣木求魚,我們必須得從各方報導中自行歸納出可能的真相。換句話說,山難原應發揮的教育功能,早就已經遭到嚴重弱化。
事情已經發生了,我們自然可以指責當事人有千百個不是,反正過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我想關注的,仍然是一起山難的教育價值,網路霸凌不會有善果,預防勝於治療方為正道。
這一條年輕生命,是如何消逝的?
先從路線說起,所謂「畢羊」指的是畢祿山和羊頭山這兩座百岳。熱門的走法是從820林道進入,先登頂畢祿山,再沿著兩峰之間七上八下的「鋸齒連峰」稜線走到羊頭山,再下行到慈恩隧道口。有人選擇於820林道盡頭露營,也有人選擇在稜線上紮營,以兩日完成;但近年流行的另一方式,則是相當考驗體能的一日內完成,依照正常腳程也約需要15小時左右。
根據媒體報導,這支來自台中的七人隊伍於17日出發,且因腳程落差甚大,拆成了前四人後三人兩小組行進。先行抵達羊頭山登山口的四人遲遲等不到隊友,所以在晚間8點報案求援。救難人員於隔日18日上山搜救,順利找到兩位失聯者,但19日卻傳來最後一位成員已喪生的憾事。
據報,這三位女性是決定撤退之後,於一處乾溪溝的下切路段走過頭,從而迷途。不幸過世的葉姓女子行進速度快,脫隊獨行,最後屍體倒臥的位置更在兩女被尋獲處的1公里之外,疑似失溫而死。
此次山難,應是隊伍決定撤退後,於一處乾溪溝的下切路段走過頭,從而迷途。 圖/作者自攝
案例分析:如何避免迷途?
以地形和氣候來說,在台灣的高山地區健行並不危險,不似國外山域的雪線上環境一般嚴苛,有冰河裂隙、雪崩、暴風雪等巨大威脅。正因為如此,撇除失足、跌倒這類意外,我國大部分山難的肇因是人謀不臧——早在出發之前就種下危險的種子,等到山友陷入意外狀況,卻茫然不知如何自救,不免就會結成悲劇的果實。
大家現在都知道這起山難的主因是迷途,但為何會迷途呢?因為她們沿著乾溪溝下切過頭。對於經驗不足,或是對路線瞭解不深的人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失誤。2018年的八大秀山難,即是當事人未注意到路徑的轉折處,進而一路下切至溪谷。
其實這類轉折處所在多有,例如秀霸線的塔克金溪源頭路線、奇萊稜線下成功山屋,甚至是2011年張博崴山難,起因也是走錯路誤下溪谷。而且除了夜間和起霧時更容易迷路,行進方向不同也會導致部分路標變得比較隱蔽。通常來說,若是登山者懂得觀察環境,及時警覺到狀況有異,就能夠導回正途。
登山的基本功之一即是在出發前先看地圖預習路線,如果山徑大體上是沿稜前行,那麼任何下切都不可能走得太遠。多數熱門百岳路線之上,四處皆有疊石、布條和路標,倘若行走一陣子都沒看到人工指示,就要懷疑自己是否走錯了路,必須立即退回上一處有路標的地方。另一方法則是觀察路況,例如植被過於茂密,不似常受人踩踏,或是出現難以通過的地形,都要想到是不是自己已經偏離了「高速公路」(由於百岳路線通常大條好走而有的稱呼)。
不少類似的轉折處,都已有管理單位或熱心人士綁束植物或是牽繩刻意阻路,但不可能包含全部需要注意之處,所以非常建議出發前先安裝登山用的導航App,並預先下載好離線地圖,實際練習操作後再上山。
若是登山者懂得觀察環境,及時警覺到狀況有異,就能夠導回正途。 圖/作者自攝
長年處於渾沌的領隊一職
以這一隊伍為例,目前尚無法確定是「網路揪團」,是朋友自行組隊上山,還是收人錢財的商業隊伍,故討論重點會放在領隊的角色之上。
早在70年代,就有岳界前輩指出大眾對領隊的認識淺薄,因而漸漸出現組織鬆散的高風險隊伍。如今此現象仍舊存在,只是因為登山人口基數不斷增加,加上網路通聯的高便利性,讓相同問題更常發生。
若是付費跟團爬山,嚮導通常具備一定經驗,足以成為稱職的領導者,分攤我們一部分的安全責任。但若是自行組隊登山,就會立刻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隊伍上山之後,該聽誰的話?一般來說,這個職位都是由隊內最資深的山友擔任,但如果大家半斤八兩,或是彼此不識,那該如何是好?於是,我們會見到一支登山隊伍只有負責申請與協調工作的「行政領隊」,實際行程中卻是各人自求多福,與惡名昭彰的「非自願獨攀」呈絕對的因果關係。
在此呼籲欲自組登山的人們,安全是自己的責任。就算是參加隊伍登山,沒去過的地方就是沒去過,若脫隊該如何是好?因此,我們更加需要事先瞭解自己要走的路線、遍覽網路上的相關登山紀錄、學習如何用登山專用的手機導航App定位。
因為也許有一天,我們只能靠自己的力量逃出生天,活著再見到親愛的家人一面,而不是讓他們迎來一具冰冷的遺體。
安全是自己的責任,行前更加需要事先瞭解自己要走的路線,學習如何用登山專用的手機導航App定位。 圖/作者自攝
附錄:登山安全守則
1.隊伍成員必須秉持互助精神。
2.以登山而言,不只是團進團出,過程中更要確保無人落單。
3.務必事先瞭解隊員的登山經驗,知道誰需要受到更多照顧。
4.承上,若隊伍裡有新手,強烈建議開行前會預習路線。
5.建議會將腳程最慢者調至隊首後行走,避免眾人漸行漸遠。
6.透過溝通與協調委適任者為領隊,明確賦予管控隊伍的職責。
7.安裝登山專用的導航app,下載離線地圖並事先練習如何使用,並攜帶行動電源。
8.無論行程難易與否,應隨身攜帶緊急求生裝備(雨衣、雨褲、保暖的羽絨/化纖外套、輕量求生毯)。
★ ★ ★ ★
失溫昏迷
總舖師登山客死亡
來自雲林和嘉義的4名山友,周日清晨相約攀登中橫山區「畢祿到羊頭」山路段,途中遭遇寒流,山區氣溫降到攝氏零下5度,其中一名68歲的陳姓隊員,在海拔3200多公尺的鉅齒連峰附近,失溫昏迷,其他3人也身陷失溫狀態,緊急下山求救,遺憾的是,救難隊員雖然在今天上午7:20找到這名陳姓登山客,但已經身亡。
https://youtu.be/F_kQt7thmao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來自雲林和嘉義的4名山友,周日清晨相約攀登中橫山區「畢祿到羊頭」山路段,途中遭遇寒流,山區氣溫降到攝氏零下5度,其中一名68歲的陳姓隊員,在海拔3200多公尺的鉅齒連峰附近,失溫昏迷,其他3人也身陷失溫狀態,緊急下山求救,遺憾的是,救難隊員雖然在今天上午7:20找到這名陳姓登山客,但已經身亡。
死者老母親抱著媳婦,兩行淚水頻頻落下,趕到花蓮,卻證實兒子登山罹難,還得設法將遺體搬下山,因為山區下雪,天候極差,救難人員上午發動第二波人力,要上山徒手搬運罹難者遺體。
周日清晨6點多,來自雲林和嘉義的4名山友,相邀攀登中橫山區,畢祿到羊頭山縱走,一行人從大禹嶺登山口出發,終點站為慈恩登山口,全長約20公里路程,但下午3點左右,其中一名68歲陳姓登山客來到海拔3200多公尺的鉅山稜線,忍受不了山區零下午度低溫,突然失溫昏迷,其他3人則下山求救。
一度傳出是因為死者穿太單薄才出意外,但家屬立刻否認,職業是總舖師的陳姓男子,5年前愛上爬山活動,加入當地登山社,身體也很健壯,卻離奇失溫死亡,同行的3名山友,因為自己也失溫,選擇先自保下山求救?死者家屬也沒有怪罪,但隊友下山離去,有沒有涉及遺棄罪?根據刑法24條緊急避難相關規定,如遇情況危急生命,為求保命,不得已行為,則不構成罪嫌, 這起意外,是不是真因自身保暖工作沒做好?檢方還要調查,只不過對家屬來說,遺憾已經發生,若能早一步阻止家人登山,或許就能阻止這樁悲劇。
★ ★ ★ ★
網購的野炊"酒精塊"2020/11/20寄到後,憶起兩則登百岳落單迷路後身體失溫的山難新聞,令人難過與哀痛。
媒體一面倒的於迷路報導,而導致個人失溫裝備的探討,幾乎都傾向於服裝上的保暖設備。
我的經驗是,無論是"郊山、中級山、百岳",只要你不熟悉的山,絕對要攜帶適合個人用的輕量化帳篷與睡袋(外帳或雨布或露宿袋)和高山瓦斯或酒精塊和打火機,最差的也要準備一個大塑膠袋與輕薄保暖的羽絨衣。
並熟記「333原則」,也就是於原地待救或山中昏暗前,立即停在路邊直接用樹枝落葉紮營,避免自己失溫後面臨危機。
因為人體失溫三個小時就有生命危險、三天沒水喝還可以撐過、三周沒食物吃也可以撐過。
千萬不要因為恐懼黑暗亂走,而口渴又慌亂地找尋水源後失溫與飢餓,更忌諱隨意下切高聳的溪流河谷或瀑布地形。
延伸閱讀
★ ★ ★ ★
一名登山客登里龍山失聯,警消摸黑搜尋5小時,可惜尋獲時已回天乏術。記者翁禎霞/翻攝
登里龍山失聯
警消摸黑5小時找到人已僵硬
6名登山客昨天上午前往屏東縣獅子鄉里龍山登山,原計昨天下午4時30分下午,未料其中一名60歲的登山的客卻失聯,警消獲報後隨上山搜尋,今天凌晨零時許在距離里龍山三角點約200公尺處發現失聯的登山客,可惜已無心跳呼吸、身體僵硬,今天上午已將遺體搬運下山。
海拔約一千公尺的里龍山,因難度不高,又有極佳視野,經常吸引登山客前往,消防局是在昨晚7時36分接獲報案,指60歲的登山客原應在下午4時30分左右下山,同行山友卻遍尋不著,於是趕緊報案。
消防局立即派遣第四大隊、特搜大隊、獅子分隊、枋山分隊、恆春分隊、車城分隊及枋寮分隊及共計8車23人前往,摸黑在山上搜尋將近5小時,終於在距離里龍山三角點約200公尺處發現當事人,可惜已無呼吸心跳。
一名登山客登里龍山失聯,警消摸黑搜尋5小時,可惜尋獲時已回天乏術。記者翁禎霞/翻攝
一名登山客登里龍山失聯,警消摸黑搜尋5小時,可惜尋獲時已回天乏術。記者翁禎霞/翻攝
★ ★ ★ ★
【陪老同學們去過的里龍山也發生山難了】
今年二月發生山難的里龍山(小百岳)是座"郊山步道化的中級山",在枋寮前往墾丁的路邊,老少咸宜的登山景點。
登山路徑非常的清楚,往三角點的路邊都有繩索。半山腰有大涼亭與多張野餐木質桌椅和終年不停的泉水。
我自己獨攀後在上面凉亭露營過,2013/10/22也陪著"花甲之年"的老同學們爬過。
此山北登山口到半山腰涼亭的路線,因為路線平緩,所以週休假日"老少少、人山人海",有的登山一日遊,有的則是在半山腰凉亭內與週邊露營。
而我則是喜歡從南登山口順著不算陡峭的溪流山谷爬上去,因為景觀非常好,有點類似小中橫。
惜2年前的大雨加上後來的颱風,巨大落石已經把南登山口摧毀,景觀已不復存在了!
基於此一另人遺憾的山難案件,在此呼籲山友們,莫忽視輕裝登山一日遊,背包內要帶手機與大塑膠袋和食物,另外別因為夜間恐慌後而命喪野外。
誠如「追蹤師/松林少年的追尋」一書中所言:
許多人因為恐慌命喪荒野。
他們並非死於自然力,
而是死於對自然力的恐懼。
恐懼掌握了他們,使他們喪失思考能力,使他們驚慌失措。
他們等於被自己的恐懼所毀滅。
延伸閱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