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中國既然付出了沈重的環境代價,總要好好利用一下稀土這個國際戰略稀有物資,其中最能操作的莫過於價格戰,但已開發國家也選擇中國匱乏又非得深深依賴不可得的資源反制:那就是晶片。
從晶片大戰到太空計畫,
背後大多指向美中的「稀土戰爭」
2021/03/12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Jack Huang 台北出生,倫敦求學,現於曼谷工作。在聯合國擔任國際公務員,喜歡美食、旅遊、與人交談。
中國工信部部長在今年3月,表示稀土中國只賣出「土」的價格,卻沒賣出「稀」的價格。此話一出,除了幾隻稀土概念股應聲大漲之外,言下之意,就是稀土戰爭的硝煙味,又開始浮出檯面。
而稀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當代的技術發展,總少不了稀土這個角色。
稀土,是17種稀有金屬的統稱,在各種當代的高科技產業,舉凡消費性電子產品,電動車,再生能源發電,到化工,機械,紡織,國防工業,核心零組件等,都脫離不了稀土的使用。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數據,中國稀土礦儲量佔全球約38%到40%左右,卻負擔著全世界超過80%的供應量,也是唯一擁有稀土完整產業鍊的國家,所謂完整產業鍊,就是從原礦開採,到分離冶煉,進而加工,和製成工業成品,都可以在中國找到專業的生產聚落。也因此,中國不僅是稀土出口第一個國家,也從其他國家進口稀土,製成半成品或成品後,再出口到其他國家。
例如緬甸,本身不只有稀土礦藏,也如同中國,有廉價的勞動力和較不嚴謹的環保規範。因此在過去,很大部分的稀土都會出口到中國進行加工。很多人會分析中國曾在2018年禁止進口緬甸稀土(但在2019年又逐步恢復),來說明對價格的影響。但事實上,緬甸的出口量並不足以撼動市場價格,會有禁運的事件,有部分原因是中國政府要打擊非法盜採而採取的措施。
什麼意思?因為開採稀土是伴隨極高污然,需有政府特許,持有牌照才能執業並外銷。近年因為稀土價格攀升,不少業者會非法盜採,然後先偷運到緬甸,再從緬甸「進口」回到中國,進行二次加工,然後出口,如此規避掉審查。查不盡抓不完的情況下,中國政府乾脆禁運緬甸稀土,試圖杜絕掉這些盜採的非法人士。
需要廉價勞力又高污染的稀土,中國願意用環境代價交換
我們從1950-2000全球的稀土供應數據可以觀察到,中國大約是在1980年代中到1990左右,稀土供應才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這並非表示美國與其他地區的稀土資源枯竭,而是基於開採過程中嚴重的環境污染,加上適逢改革開放的中國,廉價的勞動力和極度寬鬆的環評標準,相當具有經濟效益,而西方國家與日本等,在全球化分工之下,也順理成章地把工廠遷到中國境內,於是中國的稀土產量因此大幅增加。
可能很難想像,開採稀土的污染到底有多嚴重,這麼說吧,稀土之所以「稀」,是因為在原礦中的含量極低,而為了要把它分離並提煉出來,需要用到大量的水和化學原料,以中國最大的稀土礦區:內蒙古白雲鄂博為例,當地的土壤重金屬污染極為嚴重,從衛星圖上來看,幾乎一片死黑,方圓百里之內,根本不適合動植物的生存。
NASA於2006年拍攝的白雲鄂博礦場
中國既然付出了沈重的環境代價,總要好好利用一下這個國際戰略稀有物資。而有了高度的市佔率,最能操作的莫過於價格戰。無論是價格下跌或是上漲,背後其實都不乏有深思熟慮的佈局。舉例來說,2011年其實就已經發生過一次稀土戰,當時的稀土價格上漲,加上中國採取出口配額限制的做法,引起美國和墨西哥向WTO提出訴訟,案件拖了兩年多雖獲勝訴,但許多歐美的中小企業早已扛不住,紛紛先倒閉了一波。
這就是先用低價養成依賴,突然的限制出口,使價格陡升,先幹掉那些無法承受斷貨的國外小廠,再放出政府手中的庫存,讓價格暴跌,進一步打擊那些對價格波動抵抗力較弱的供應商。有那麼點當年阿拉伯國家,操控石油價格打擊美國頁岩油業的策略。
到了近幾年,除了在價格上搞動作之外,中國政府也不斷提高對稀土出口的管制和關稅,同時卻並未限制稀土製成品的出口,甚至在某些領域,還給予政策優惠和補貼。許多國際廠商乾脆直接在中國設廠,進行生產製造,例如特斯拉,因為從第二代的電動車開始,特斯拉採用的是永磁式馬達,裡面含有「釹鐵棚」磁鐵,而「釹」正是稀土金屬之一。
如果稍微看一下釹的出口價格,不難發現它已從今年初的每噸20多萬人民幣,短短兩個月漲到如今的70萬人民幣,而預估不久後還可以攻上100萬大關。在台灣經營磁鐵貿易的廠商苦笑說,現在的報價必須一日一報,給的價格如果下游廠商沒能及時回復同意,那隔天就又是另外的價格。不過,比起2011年那次的稀土戰爭,當時甚至是每4小時報價一次,因為行情波動真的太大,背後,少不了人為(政府)操作的因素。
能這般控制價格,除了中國本就以「黨」領國,對國內擁有無上的話語權之外,這幾年也著手進行了不少企業整併,截至2020年底,已形成幾大稀土集團,分別是:中國中鋁,北方稀土集團,中國五礦,廈門鎢業,南方稀土集團等,同時,也積極佈局海外,例如盛和資源控股,早就從2013年開始,陸續與澳洲,格陵蘭島等地的公司簽署備忘錄,開展共同開採稀土的業務。
甚至有傳言,盛和也有透過多層次複雜的SPV架構,入股了幾大國際稀土公司,進而取得一定的影響力。
和稀土抗衡的,就是晶片
既然中國以稀土作為要脅,企圖掌控高科技產業鏈中,已開發國家極為仰賴且脆弱的一塊,作為反制,那什麼東西是中國最匱乏的資源,卻又非得深深依賴不可得?答案是晶片。於是,以美國為首組成的「半導體同盟」,順理成章成為抗衡中國的重要手段。既然你掌握稀土,我就掌握晶片,甚至是其他尖端領域的原材料,要禁運,就大家來比誰的底氣長,撐得久。
此外,西方國家也積極組隊,無論是打造排除「中國製造」的稀土供應鏈,或是在各個高科技領域,尋求替代稀土的「配方」,以強力磁鐵為例,釹鐵棚本就是當年日本科學家在實驗室中「意外」配置出來的,在材料科學日新月異的現代,沒道理不能找出其他方式,來達成一樣的效果。
當然,除了務實層面上的攻防,輿論上的心理戰也打得如火如荼,這幾年不難看到媒體動輒報導「xxx又發現了大量的稀土礦藏」,「xxx計畫開採海底稀土」,甚至連前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的太空法案,都能被解讀為美國打算掌握太空資源探勘與開採的獨家權利。為何?因為隕石中就富含稀土金屬,而且純度還超高。
綜觀人類歷史,爭奪稀有資源總是貫穿著不同的時代,左右國家的興衰與地緣政治的彼消我長。在稀土的領域,強權間的爭霸,無論是檯面下或是檯面上,即便未見煙硝,但仍能感覺到火藥味十足。1990年代鄧小平曾說過「中東有石油,中國有稀土」,一語道破該資源在國家戰略層面的重要性,以及如同石油主宰著整個20世紀一樣,稀土勢必成為博弈場上的旗子。
只不過,在全球化極度交錯複雜的情況下,用稀土來打貿易戰是不是個好的策略,抑或是個可傷敵一百卻自損八十的下下策,倒也還不一定。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