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F經國號戰機一次可以掛載兩枚萬劍彈,發射後直接摧毀敵人的船團或機場跑道。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萬劍彈vs.天雷500:
兩岸「反跑道武器」的對決
王臻明
喜歡閱讀歷史書籍,特別是戰史,也因此略為涉獵軍事領域,希望可以從地緣戰略與武器戰術的不同角度,來分析台灣所面臨的一些外在挑戰與國防問題。
過去中國對台灣文攻武嚇,一直宣傳在開戰時,會利用大量的短程彈道飛彈來摧毀台灣的各個空軍基地,使國軍的戰機無法升空。雖然這種戰術的確有其威脅性,但利用短程彈道飛彈來攻擊跑道的效率很低,是否真的有效,也未經歷過實戰驗證。
台灣當然也有類似的想法,計畫在開戰之初,就先發制人攻擊中國的機場跑道,以延滯阻撓解放軍的攻勢。中科院因此選擇了一個更有效的方案,研發出結合集束炸彈與空射型巡弋飛彈的萬劍機場聯合遙攻武器,一般簡稱為「萬劍彈」。
萬劍彈與歐美的比較
集束炸彈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大彈體,安裝許多的小型次彈械。這種次彈械的散布經過特殊設計,能盡可能覆蓋最大的面積,進行最有效的殺傷。除了可以攻擊大範圍的人員與車輛,當然也可以用來破壞機場跑道。
台灣將集束炸彈安裝在空射型的巡弋飛彈裡面,由IDF戰機掛載發射,利用戰機賦予的高度與速度,再加上萬劍彈本身具備的動力,能輕易地飛過台灣海峽,攻擊解放軍位於東南沿海一帶的內陸機場或攻台部隊集結地。
萬劍彈非常類似於美國的AGM-154聯合距外武器(JSOW),能讓戰機在危險的戰區外,先一步發射飛彈摧毀敵方的地面目標。唯一的差別是AGM-154沒有自身的動力,靠的是戰機在高速飛行下投擲的動能,從高空以滑翔的方式飛抵目標區。
相較之下,歐洲飛彈集團所研發的風暴之影(Storm Shadow)空射型巡弋飛彈與萬劍彈更為相似,因為風暴之影也擁有引擎動力。事實上,風暴之影的前身,就是使用集束炸彈彈頭的反跑道飛彈,與萬劍彈如出一轍。
歐美國家的空射型巡弋飛彈,後來會放棄使用集束炸彈彈頭的原因,在於集束炸彈的殺傷力過大,太過殘忍,引發許多批評。國際上有許多國家都簽署了《集束炸彈公約》(The Convention on Cluster Munitions, CCM),承諾不再生產、部署、使用這種武器。
一些傳統的軍事強權如美國,雖然以「敵國並未簽署這個條約」為反對的理由,拒絕加入,但仍顧及國際觀感,逐漸停止使用這種武器。而那些不願加入公約,仍在研發並生產的國家,其中一個就是中國。
萬劍彈非常類似於美國的AGM-154聯合距外武器(JSOW)。圖為美國空軍F-16C戰鬥機拋射AGM-154聯合距外武器。 圖/維基共享
歐洲飛彈集團所研發的風暴之影(Storm Shadow)空射型巡弋飛彈與萬劍彈更為相似。 圖/維基共享
中國為何開始量產天雷500?
中國甚至在台灣正式公開萬劍彈之前,就已經在發展他們的天雷500反跑道集束炸彈。這種500公斤級的精確導引武器,很可能遠在2010年以前,就已進行過試射,並在2012年首度於珠海航空展中亮相。
不過從中國官方媒體的相關報導來研判,天雷500應該是在這一、兩年才開始量產,並配備於部隊。在中國並未放棄以武力犯台,解放軍又擁有數量上的絕對優勢下,台灣當然不可能自廢武功,不去發展集束炸彈這種武器。
天雷500為什麼直到最近才開始進入量產,可能有很多的原因,但最重要的關鍵之一,應該是中國的第三代北斗導航系統已經趨於成熟。以美軍為例,各種類似於AGM-154的精確打擊彈藥或飛彈,大多以慣性導航與全球定位系統做為導引方式。但全球定位系統為美國所出資建立,中國無法取得軍用規格的全球定位系統訊號,這一直是解放軍希望突破的瓶頸。
中國耗費巨資所建立的第三代北斗導航系統,終於能讓解放軍自己的精確導引武器,擁有軍用級的導航定位能力,這也讓天雷500如虎添翼。
另外中國仿自Su-30MKK的殲-16戰鬥轟炸機,可掛載中國自行研發生產的各式空射型飛彈,天雷500當然也成了殲-16的反跑道利器。尤其是天雷500類似於美軍的AGM-154,一樣沒有自身的動力系統,雖然就目前所知,滑翔攻擊的距離超過60公里,但仍不足以跨過台灣海峽。
因此在作戰半徑更長、彈藥酬載量更大、作戰性能更優異的殲-16服役以後,配備天雷500,才足以對台灣西部平原上的各個空軍基地,造成真正的威脅。
殲-16戰鬥轟炸機可掛載中國自行研發生產的各式空射型飛彈,天雷500當然也成了殲-16的反跑道利器。 圖/中新社
台灣將集束炸彈安裝在空射型的巡弋飛彈裡面,由IDF戰機掛載發射。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殲-16與天雷500對台灣的威脅
之前中國的多款戰機曾短暫越過台灣海峽中線,進行挑釁,雖然這是政治性的目的,但也不能忽略其軍事上的意涵。當天的殲-16或殲-10戰機,若是掛載了天雷500,已可偷襲澎湖馬公機場與台中清泉崗機場。
台灣空軍前進部署在澎湖的IDF戰機,稱為天駒部隊,就位於馬公機場,清泉崗機場更是IDF戰機的重要基地。殲-16與天雷500的組合,遠比過去中國所吹噓的短程彈道飛彈還要危險,能在短時間內讓國軍部署在中部地區的大批戰機無法升空作戰。
當然,國軍在發現敵方偷襲時,一定也會派遣IDF掛載萬劍彈緊急升空,攻擊解放軍在東南沿海、針對台灣的第一線軍用機場。說不定在戰事之初,雙方最前線的空軍基地,都會處於癱瘓的狀態。這時候決勝負的因素,可能就不是雙方戰機的性能,而是機場防空能力,跑道快速搶修與戰力保存計畫了。
隨著科技進步,雖然許多巡弋飛彈都已具備末端彈道的超音速攻擊能力,但次音速巡弋飛彈仍屬多數。本身沒有動力,依靠滑翔飛行的天雷500,其末端彈道速度應該不快,是地面防空系統有能力攔截的目標。
台灣的萬劍彈雖然具備動力系統,但優勢並不在速度,而是射程較長,並能設置轉折點,可以一次攻擊多個目標,或是以出奇不意的飛行路線,從敵方防禦最弱的方向突破。但一般來說,天雷500與萬劍彈都不算是難以攔截的空中目標。
台灣的萬劍彈雖然具備動力系統,但優勢並不在速度,而是射程較長,並能設置轉折點,可以一次攻擊多個目標。圖為IDF戰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台灣空軍基地的防空問題
空軍基地是重要的軍事設施,除了覆蓋面積較大的中、高空防空網以外,多數還會部署中、低空防空系統,以強化防護。如台灣的空軍基地就擁有結合防空快炮與麻雀飛彈的天兵防空系統,與天劍一型空對空飛彈所衍生出來的捷羚防空系統,以提供多層防護。甚至在戰時還可能會再部署野戰防空系統,以增強攔截能力。當然,中國近年來也不斷加強其前線空軍基地的防禦措施,混和部署多款地對空飛彈,積極強化前線空軍基地的防空能力。
過去台灣空軍基地的防空問題之一,在於中、高空的防空網隸屬於陸軍飛彈指揮部,而機場本身的中、低空防空系統,卻屬於空軍的防空砲兵司令部,雙方涇渭分明,缺少聯合作戰的機制。在歷經多次裁軍與整併後,目前終於由空軍的防空暨飛彈指揮部來負責所有的防空任務。
不過台灣的防空飛彈部隊,歷經從陸軍移撥給參謀本部,再從參謀本部移交給空軍,指揮權多次變動,缺乏長遠的發展計畫,早為人所詬病。各單位之間的整合,是否真如空軍所言,可以達到早期預警、統一指揮、多層攔截,恐怕還有待觀察。
至於跑道緊急搶修的部分,雖然在多年前就已購入搶修套件,並定期進行跑道搶修訓練,近年來的演習中更納入軍勤隊與民間重型機具的動員。但訓練方向仍以處理傳統炸彈或彈道飛彈所造成的單一彈坑為主,對於集束炸彈可能造成的大面積破壞,甚至是空拋型詭雷對地勤與搶修人員的威脅,還是缺乏有效的反制方案。國外的搶修技術其實一直不斷在進步中,台灣在耗費巨資購買新型戰機之際,也應該考慮這些不起眼,但真正攸關戰力的重要裝備。
最後,在戰力保存方面,最受人矚目的是東部空軍基地的大型地下洞庫,不過延宕多年的新型抗炸機庫,也終於開工,雖然所費不貲,但與今日先進戰機的昂貴身價相比,仍是九牛一毛。強化備用跑道或機電迴路系統,雖然難以在平日看出成果,卻是對面敵方威脅下,所不得不為的重要工作。
當兩岸都擁有能在戰區外發射的集束炸彈反跑道武器,可以壓制對方的空軍基地時,決勝點很可能會是誰能蹲好馬步,平日認真做足準備,在受到攻擊可以快速搶修,早一步讓戰機重返天空作戰。
圖為蔡總統站在萬劍彈前向官兵發表談話。 圖/軍聞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