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輪型突擊砲雖然令大家期待已久,但以「雲豹」裝甲車為底盤所進行的研改計畫,卻常常是浪費了大量資源與時間之後,白走一段冤枉路居多,先前的砲塔便是一例。(圖/Wiki)
我們想讓你知道…
如果軍方對於「輪型戰車」的威脅想定,是對於敵水陸兩棲戰車及戰砲甲車登陸得以有效反制為建案目的,那對於口徑、彈藥種類與射控系統的整合,都將是整個裝備能否達成此目標的關鍵因素。
黃竣民
要一塊、
只給五毛的「輪型戰車」戰力靠譜?
●黃竣民/「James的軍事寰宇」粉絲專頁 主編。
國軍地面部隊的機甲力量,一直是反登陸作戰想定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反擊力量,因為國軍高層在戰術考量下,運用機甲部隊將登陸敵軍「平推入海」的預想夢幻場景,數十年來早已深深烙印在各級指揮官的腦海中,至於現實戰況發展是否會如預期般的理想,恐怕連曾在紙上談兵的幹部們內心都會存有疑惑吧!
▲M1A2戰車說帖。(圖/翻攝自中華民國陸軍網站)
隨著沈浮一個世代的主力戰車購案露出曙光,陸軍歷經幾番波折後,也終於快要獲得期盼已久的M1A2T型主力戰車,儘管後續真正入手時的選配套件等細項尚未曝光,但肯定會在軍迷圈中引發一陣論戰,但無論如何台灣終於有了可以跟國外相匹敵的戰車款式。
然而這樣的採購數量(108輛),是絕對無法滿足雨後春筍般成立的聯兵營使用,因此在國軍當中為數龐大的裝甲戰力,還是得忍痛繼續保留住前兩個世代的戰車。若真想改善當前這樣的窘狀,除了得大刀闊斧地刪減裝甲單位外;不然就得靠所謂的研製「輪型戰車」來充數了!
主動降規的輪型戰車
其實,「不管黑貓白貓,能捉到老鼠就是好貓」的理論依舊適用,因為納稅人哪管你是陸軍的「輪車派」、還是「履車派」,那只是軍(兵)種自己劃地自限的封閉思想,國人要的只是一款真正能夠讓子弟兵作戰、殲滅敵人的戰車罷了,至於是輪式或履帶式很重要嗎?
不過目前這一個以研製「輪型戰車」所訂出的「獵豹專案」,卻也在審計部所公布去(2020)年度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的報告中,讓國人見識到主導建軍規劃與生產研製單位之間,如何對裝備戰鬥力「主動降規的逆超前部署」,著實令人捏一把冷汗!
很遺憾,在這份審核報告中所提及的狀況,不僅看出需求與研製方的狼狽為奸,對於建案的目標抱持著虛應了事的心態,成效如何已不是重點。從審閱報告中所提到的3點,便能看出其中的端倪:
▲即便是以「史崔克」(Stryker)裝甲車優異的底盤,而衍生出的M-1128機動火砲系統(MGS),由於受限於經費與不堪後勤維修的負荷,美國陸軍已宣布自明年起全面淘汰該型車款。(圖/DVIDS)
首先是陸軍的「輪型戰車」原是以120公厘戰車砲為首選,或可貫穿520公厘以上均質鋼板之砲彈為性能需求,並請軍備局建立該口徑的火砲能量。但軍備局眼見本身軍工技術對於這樣的作需無法達到,卻可以跟建案單位討價還價,其結果可能就會是本建案內的研製標的,在打擊能力上恐無法達成充分支援建軍備戰的任務。
其次是軍備局生製中心及第202廠未能切實評核該廠戰車砲的自力研製能量,在未報經國防部同意下逕將研製案付諸實施,外購籌獲105公厘戰車砲管,肇致無法藉由該研製案累積戰車砲管研製技術及建立後續量產能量。
最後是第202廠所擬編獵豹專案「歲出計畫提要及分支計畫概況表」有預算執行率美化之嫌,涉藉由基金預算執行之彈性,規避公務預算相關執行規定的審查作業。
▲日本陸上自衛隊所屬的16式機動戰鬥車(MCV),整體性能與使用條件不會成為台灣全盤模仿的對象,因為光是車身重心就是「雲豹」裝甲車要克服的一項工程。(圖/Wiki)
如果依照軍備局的回應,「世界各國現役的輪型戰車仍以105公厘口徑火砲為主流,120公厘口徑輪型戰車仍處於工程發展階段尚未量產⋯⋯」。但事實上義大利搭載120公厘口徑火砲的「半人馬Ⅱ」(Centauro Ⅱ)型裝甲車,已是接單量產的車型。
▲輪型車載的120mm口徑火砲威力強大,已經具備足以和主力戰車對決的實力,義大利研製的「半人馬Ⅱ」型裝甲車早已經取得先機。(圖/黃竣民攝)
軍工界也穿「國王的新衣」?
如果一眛地不長進本身技術,只想以落伍過時的資訊企圖蒙蔽國人的監督,感覺還真像二手車商在強迫推銷庫存車一樣,真不知這種科研單位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再者,以「勇武計劃」為名研製所需砲塔,並直接向美國沃特夫利特兵工廠(Watervliet Arsenal)以商購方式,採購兩門全新的M68A2型105公厘低後座力戰車砲,根本就跟作需精神中要求戰車砲管研製技術及建立後續量產能量脫鉤。
▲德國的「拳師犬」(Boxer)八輪裝甲車體質佳,自研發時就已經將「模組化」定調,家族中各類型的功能車款衍生並非難事,但相較於國內的「雲豹」裝甲車在這一方面上仍顯得體弱多病。(圖/KMW)
類似這種生米先煮成熟飯的行徑,除了其心可議外,不知道以後類案還要重演多少次?這類的建案違失,只能說科研單位就像是打著僅此一家的旗幟,到各單位去招搖撞騙索取銀子般,說穿了就是軍工界中「國王的新衣」,差別只在於不是沒有穿;而是穿薄紗!
試想,如果軍方對於「輪型戰車」的威脅想定,是對於敵水陸兩棲戰車及戰砲甲車登陸得以有效反制為建案目的,那對於口徑、彈藥種類與射控系統的整合,都將是整個裝備能否達成此目標的關鍵因素。
瞧瞧解放軍大量列裝的05式兩棲突擊車,十足具備美軍「遠征戰鬥車」(Expeditionary Fighting Vehicle, EFV)的味道,因此被賦予承擔搶灘登島作戰中的「踹門」角色。
▲解放軍的05式兩棲突擊車,取代了舊式的63A型兩棲戰車,在整體性能上已經能算是同類型裝備中的翹楚。(圖/新華網)
類似這種沒有經過層層把關,折衷下陋裝減配的「輪型戰車」,想要在未來跟敵軍較勁,難道要罔顧國軍官兵的寶貴生命?明知解放軍的裝備威脅只會提高,卻在作需規格上反而下修,這邏輯不會奇怪嗎?
雖然大家都知道,105公厘口徑的火砲是目前的主流,但身為最後才準備要擠入輪型戰車之林、而且已經是末段班的陸軍而言,理當擁有足夠的未來作需參考資訊,如果還願意接受這樣沒有遠見的作需與規格,而不是堅持在研製出新型火砲、更高端的彈藥或是砲射導彈⋯⋯之類的新技術,那也難怪國軍總是花大錢卻只買到落伍的裝備。
有道是:如果今天還在設法研製明日即落伍的武器系統,對於未來作戰實用性與研改升級的空間上,注定將埋下惡果。
暫且先不管履帶派會不會支持輪車派,開規格會不會也只是虛晃一招,這或許還有待日後驗證。
但這種要一塊、只給五毛的折衷條件下所要研製的「輪型戰車」,國人還是希望在2023年推出時,不會重蹈2007年的覆轍;否則屆時又只是一項台北航太展中的「裝置藝術」而令人欷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