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戰即終戰是中共解放軍有關學者常提的攻島方式,政府當務之急是儘速讓大多數年輕人親身參與國防事務為要。圖/取自國防部指揮部臉書網頁
【專家之眼】
死則國生?
年輕人「不願役」的戰與不讚
2021-11-09 08:17 聯合報 /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美日等國最近對解放軍犯台頻繁分析表態。台人應該注意到,對中共武力犯台的可能方式,至少出現首戰即終戰與軍事施壓兩種觀點。無論是哪一種,最低標準至少是使民心不會在衝突後就因恐懼迅速崩潰,讓施壓變成終戰。由於恐懼多來自於未知,政府當務之急,是別再只是大內宣全民國防的重要性,而應儘速讓大多數年輕人親身參與國防事務為要。
長期以來,台人對中共可能武力犯台似乎是沒在怕的,只是高比例認為其他國家會出手救援。例如《產經新聞》引述「台灣民意基金會」2日公布的民調顯示,有58%的台灣受訪者(包括認為非常可能出兵的 22.3 %和還算可能的 35.7 %)認為,日本會出兵協防台灣。
台人對美日出兵具有信心,多到令專家詫異。這或許該歸功外交大內宣的暗示之功。但既然談到美日出兵,前提必須是中共先動手,我方則能挺到友軍來援,這種信心才有意義。那麼中共會如何出手?近期多數分析,可分為首戰即終戰與軍事施壓兩種。
首戰即終戰是中共解放軍有關學者常提的攻島方式,而包括國軍最近很勤於演習防備的斬首行動、前總統馬英九8月時看法皆屬此類。論者說共軍要解決台灣問題,在手段上會追求速戰速決,將以迅速而具決定性的打擊,於最短時間內瓦解國軍抵抗,以避免外軍或意外變數有反應時間。這種手段既然強調迅速,可想而知一旦啟動就不留餘地,對美國在亞洲地位構成極大挑戰,後果如何殊難逆料,代價相對高,所以中共出手肯定要謹慎盤算許久。
另一種是軍事施壓。共機繞台就屬此類,而前日對中共是否會襲取東沙、乃至於英媒路透社5日提出大陸可能封鎖金馬的討論,也可放在此部分。這個說法是有歷史根據的。因為核武大國會自我克制不相互攻擊,但總要找機會探索對方底線,那就要通過代理人戰爭試一下。這種小衝突看起來相對無關大局,是比較可能運用的方式。八二三金門砲戰就是這種策略的產物。如果美國內政持續不穩,現行蔡政府緊跟美國反中政策不變,兩岸小規模衝突機率就會很高。
對中共來說,採取第二種方式比第一種後果相對較輕,實踐上,中共也確實做過第二種。然而,如果台灣像個瓷器,一碰就碎,那中共無論接續直攻本島,或者僅如美國國防部「2021中國軍力報告」所稱,迫使台灣領導人依北京設定的條件談判統一,都變得順理成章,那麼施壓也變成終戰。
既然第二種對中共來說門檻較低,對台灣來說,就要思考:如果是外島被奪這種層次的壓力,人民反應如何?是會熱血激昂的自動向國防部報到,準備開往前線?還是房股市大跌、找各種理由拒不應召?政府除了動員防禦、向國際發聲之外,又打算採取什麼舉動?而被奪的外島駐軍,是全員投降,還是殘酷戰爭畫面一直撥放,亂我民心?這些反應,都可能會影響友軍是否來援,也可以想見,如果我方民心鎮定,中共就沒繼續出手機會。
最近有立委反映,因為最近台海軍情緊張,很多家長希望可以讓孩子提早入伍,以免役期一旦延長,小孩剛好遇上戰爭。這類新聞反應出的台灣民心士氣,也符合長期以來許多人對台灣年輕人心態的觀察。如何解決對一觸即潰的擔憂,恐怕不是嘴砲幾句「我死則國生」就夠了。
期盼蔡政府儘速讓大多數年輕人親身參與國防事務,以便在需要時可以迅速動員投入救國。如果能讓外界看到台灣承受第一擊時的鎮定,相信能避免後續更大傷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