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美中將加強來往 避免競爭變衝突。(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張競快評》
拜習會對台灣最大的啟示

2021/11/19 12:42 中時 張競 

北京與華盛頓雙方領導人順利召開視訊峰會,各方又開始爭辯兩國究竟是「兩國集團」(G2)關係架構,或「新型大國關係」?

G2概念是經濟學家伯格斯坦率先提出,他於2005年依據多項經濟與社會指標,倡議中美已進入G2關係;隨後被歐巴馬政府引述,定義美國與中國的互動關係。

新型大國關係源於中共中央黨校《學習時報》,於2005年發表的論述文稿,2010年5月首由國務委員戴秉國在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時提出。2012年2月習近平訪美時,亦引述該辭描述雙方關係的願景。

自前述兩個用詞問世以來,北京與華盛頓關係並不穩定,雙方在用辭、用語上互不相讓。儘管G2與新型大國關係皆未具備嚴謹的定義,沒有什麼實質的差異,但華盛頓就是不用新型大國關係一詞,北京也對G2相應不理。由雙方對用詞的堅持,可以看出中美關係暗潮起伏。

政治評論者與其在用辭上打轉,不如去思考,為何雙方立場差異、利益矛盾,卻願意對話接觸、磋商妥協?可見求同存異與對立統一的辯證關係,兩岸能否從中獲得啟發,務實面對兩岸分歧,恢復接觸溝通呢?若能有實質接觸溝通成果,誰又會在乎使用誰的用詞呢?

★ ★ ★ ★

photo.jpg
圖/路透社

編按:中共六中全會後通過第三份《歷史決議》,將成為共產黨賡續發展的里程碑,也鋪陳出未來發展的雄心與意圖;此際,美中領導人拜登與習近平於16日舉行了視訊會談,影響著中美兩強的走勢。本集團與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共同舉辦了兵棋推演,就此兩項重大歷史性事件,邀請學者專家研討、推演、解析,並提出台灣的應對之方。

時論廣場》
中共全會與拜習會後兵推系列一:
解讀兩強交鋒
不必糾結用字

2021/11/18 19:29 中時

張競(作者為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中國共產黨召開第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第三份《歷史決議》;隨即中美兩強領導人進行視訊會談。就台北來說,儘管前述兩者對於未來命運都將產生重大影響,但卻毫無著力空間,顯現出面對大國政治縱橫捭闔,命運受人操弄確實無奈。

拜習峰會剛結束時,北京不但立即公布六中全會《歷史決議》全文,更同時推出其英文譯本,基於兩者在時間點上如此接近,讓人不得不重視。北京刻意如此操作,究竟是否在彰顯相互呼應關係?台北政壇、學界都希望從中國大陸黨政文件及峰會雙方所發新聞稿中,找尋到能夠推估未來與詮釋政治意涵之關鍵字詞。

長久以來,台北透過梳理北京與華盛頓政治人物發言字詞,作為解讀強權政策走向重要依據。同時學界研究兩岸與國際政治學者,早就習於拾人牙慧,對於重量級政治人物發言用語,黨政文件與政策聲明關鍵字詞,更是反覆援引,以便作為申論觀點的核心基礎。

正因如此,計算北京發布黨政文件涉台文字數量多寡,就變成評估詮釋其對台政策重要數據;而對比華盛頓與北京新聞稿使用字詞差異,或論述各項法條、公報與立場聲明先後順序,甚至還要與以往使用字眼相互核對,更是變成學界論述、政府聲明以及媒體評論必須要重視的基本功。

正因將活生生動態發展,套用政治學去解析,搞成糾纏在文字的修辭學,最後讓台北喪失自我,政策毫無方向,變成前途受人決定、情緒任人操弄的命運。而政府也唯恐攀附落空,最後在國際政治牌局成為無足輕重的籌碼,在國際舞台招致冷落的龍套演員。

假若台北政壇觀察兩強交鋒與中共歷史決議,整個視野都聚焦在到底美國是「不支持」,抑或是「不鼓勵」台灣獨立,媒體反應與政府高層心情隨著他人發言,心情如同洗三溫暖般,請問台北政壇還有任何主體思維?內心還有維護基本尊嚴的骨氣與志氣?國安團隊還有任何對戰略情勢判斷能力?

台北政學界對大陸情勢與國際政治研析若是迫於從眾,永遠在詮釋字詞中打轉,最後就必受困心靈囚籠,永遠找不到出路。如何從習近平「關於《歷史決議》的說明」全文,解讀出集體領導運作軌跡,而不盲從認定習近平大權獨攬,就是知識界的重大考驗。

台北面對北京,若只有輕蔑而不嚴肅檢視文件,反過來對華府卻是唯唯諾諾,只知盲從其聲明,無知的下場必然悲慘。若要認真說文解字,台北為何無人有膽點破:六項保證可以搞出數個版本,豈有保證可言?

photo.jpg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著述文稿課題廣泛,獲得讀者極多迴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