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因為一枚火箭榴彈飛來,譚美‧達克沃絲自此陷入無窮盡的痛楚,不但失去雙腿,就連想提筆寫自己的名字都難上加難。(湯森路透)
編者按:
譚美‧達克沃絲在2021年六月台灣Covid-19疫情最緊繃時,偕同另外兩位參議員旋風般代表美國政府送來75萬劑莫德納疫苗。這本達克沃絲參議員的自傳《活著的每一天》,即是敘述一位泰裔又有華人血統,在貧窮線上掙扎生存的女性,如何透過自身努力,進而從軍,在戰場上負傷身殘卻堅持職守到最後的故事。
「軍人誓言」是身為美國人民的戰士本色
作者:譚美.達克沃絲/譯者:郎淑蕾
時至今日,為軍隊爭取經費和後援的奮鬥仍是現在進行式。二〇二〇年中,四萬名國民兵應召投入新冠病毒疫情的援助工作。在他們能獲得聯邦退休福利與教育津貼資格的前一天,川普政府無端終止了他們的役期。這個決定既有違人道,也是川普執政團隊的典型作風,等於在狠狠打臉這些為疫情冒生命危險的美國兒女。
我為此提出了《國民兵響應新冠病毒疫情穩定法案》(National Guard COVID-19 Response Stability Act),目的是讓所有響應動員、投入疫情防治的國民兵獲得額外津貼。那時我說:「川普執政團隊一再想占國民兵的便宜,這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可取,趁著新冠病毒肆虐、已奪走超過九萬名美國人生命的時候這麼做,更是格外有辱國民兵。」
二〇〇五年的我是個養傷的軍人,二〇二〇年則是參議員,不論哪個身分,看到有人意圖虧待為國奮戰的美國兒女,都使我氣憤難平,因為這麼做違背了我認為美國代表的價值。我們美國人是會照顧同胞的人,身為軍人,我們在戰場上也絕不拋下同袍,我這條命就是這些事實的見證。川普團隊企圖抹煞這些價值,不只是小小失誤,而是重大惡行。
我在華特里德休養期間,在我病房門外貼了一張〈軍人誓言Soldier’s Creed〉。我最初是在基訓營學到這套信條的,裡面的十三句宣言道盡了從軍的真義:
我是美國軍人。
我是戰士與團隊一員。
我效忠美國人民,恪守陸軍價值。
任務第一。
絕不認輸。
絕不放棄。
絕不拋棄倒下的同袍。
我紀律分明、身心堅忍、操練扎實,武藝精良。
我將器、械、人保持在最佳狀態。
我精通專業職能,具備職業操守。
我隨時皆可出征,為與美國敵人作戰並將之摧毀親身上陣。
我是美國生活與自由權利的守衛者。
我是美國軍人。
中間四句宣言一般稱為「戰士精神誓詞」,我每次想到其中兩句都不禁激動,一是「任務第一」,二是「絕不拋棄倒下的同袍」。這不只是我們軍人的本分,更是我們身為美國人民、身為戰士的本色。
我在門上貼〈軍人誓言〉是希望每個進來的人都知道,躺在裡面的是個軍人,不是受害者。我想告訴大家,創傷和輪椅是我自己的選擇,別人大可不必可憐我。後來國民警衛局局長H‧史蒂芬‧布隆(H. Steven Blum)將軍看到我門上那張軍人誓言,便送我一份裱框的版本,我把它掛在正對病床的牆上,每當疼痛加劇時就能看著它提醒自己。這份信條帶領我走過最黑暗的時刻,在我走筆至此時,它也掛在我的參議員辦公室裡,就對著我的辦公桌。
來相互傷害啊
重度創傷的康復之路並非一帆風順。進展時好時壞,也常常停滯不前,挫人志氣。到頭來,支持你走下去的是那些小小的勝利。
我剛開始為右臂做職能治療的時候,有一次我的治療師凱蒂‧楊柯薩(Katie Yancosek)上尉遞給我一個金屬器材,看起來好像裝了儀表的釘槍。這是液壓握力計,用來測量我抓握時能使出多少力。她說:「盡妳最大的力氣緊緊握住它。用力!用力!用力!」我使出吃奶的力氣握住這玩意兒,貫注全副心神精力,使勁使到全身顫抖,結果儀表還是顯示我對每平方英寸施的力是零磅。我看了心灰意冷。我要是連控制桿都握不住,又怎能再度飛行?
職能治療部主任霍華上校看到我一臉失望,大步走過來。他抓起一張紙遞給我,說:「拿著。」我用手指輕輕捏住那張紙,抬起頭困惑地看著他。
他說:「看到沒有?不管儀表怎麼顯示,妳是有握力的。今天是一張紙,明天是兩張,後天三張,大後天四張。然後妳很快就能拿一整疊紙了。」我點點頭,他又俯身對我說:「別聽這機器的話,妳其實有力量,我們也會幫妳恢復到必要的水準。」
我知道他說得沒錯,康復需要時間慢慢來。我也知道鬧情緒無濟於事。雖然我有時還是會為了力不從心發脾氣,卻也很努力制住負面情緒,而且大半時間都做得到,靠的是盡量珍惜自己還擁有什麼,而不是糾結自己失去了什麼。
宋美儀(Anna Song,現在冠了夫姓坎札諾〔Canzano〕)是奧勒岡州波特蘭市KATU新聞頻道的記者,二〇〇五年三月,她為了報導華特里德的女性截肢傷患來採訪我。她的團隊拍下我做物理治療練習的情形,我說了自己被擊落的故事,她在訪談時問到我失去雙腿的感想。
我告訴她:「那只是腿而已。我是說,對啦,腿是很重要。可是我還活著,視力也沒受損。我原本擔心會失去一條手臂,結果並沒有。」我露出笑容,然而這麼說顯然嚇到了她,因為她後來在播出的片段中特別提到這段話,鄭重強調:「『只是腿而已』,她真的這麼說。」我沒料到有人會覺得這想法很奇怪,因為我真心這麼認為。我很幸運能活下來,也很幸運保住了頭腦,五官也健全。
在華特里德,我們截肢的人會比來比去。有一次我看到一個失去一條手臂的弟兄,在那邊慢吞吞練習用非慣用手寫字,我就說:「大哥,感覺一定超鳥的!」他看著我雙腿的殘肢說:「有沒有搞錯?」顯然認為斷一隻手比較划算,可是我真無法想像如何用單手包辦一切。這全取決於你用什麼心態看事情。「你問我還好嗎?喔,很好啊,哪像隔壁房那個弟兄,他兩條腿、四根手指沒了!」我們就像在較勁,想比對方更勝一籌,或者該說更勝一肢。唯一沒資格玩這遊戲的人,是只有一腿從膝下截肢的弟兄。拜託好不好,就那點小傷,你還有膝蓋耶!少在那邊唉唉叫。
「有看到我的腿嗎?」
所以說,我是華特里德的開心戰士,總是盡量保持正向樂觀。
一來是因為我大半時間確實心情很好,
二來是我想以身作則,做出軍人榜樣。
我結束華特里德療程的多年後,我的主治醫師葛斯‧格林威(Garth Greenwell)上尉對我說:「譚美,妳是最差勁的病人,因為妳從不老實招來有多痛。我知道妳傷勢有多糟,可是妳永遠強顏歡笑。」
私底下,其實我也有傷心欲絕的時候。我在伊拉克處於人生的體格顛峰,正值三十六歲盛年,身強力壯,從事世界上最棒的工作。如今僅僅因為一枚火箭榴彈飛來,我陷入了無窮盡的痛楚,細菌感染纏身,不但失去雙腿也可能再失去一條手臂,就連想提筆寫自己的名字都難上加難。
內容簡介
在台灣疫情最危急的時刻,她乘軍機送來75萬劑疫苗。
而她的一生,作為女兒、母親、軍人,更是可歌可泣的故事。
面對歧視、貧困與傷殘,她從不退縮,樂觀面對。
她相信,再重的傷都可能痊癒。
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實實在在的恩賜。
美國聯邦參議員譚美.達克沃絲出生於泰國,成長於東南亞。兒時的家庭雖然富裕,父母的跨國婚姻卻不被長輩認同,讓她母親備受家人的羞辱。泰美混血的她,因為臉上的雀斑與高壯的體格,更成為同儕訕笑的對象。
她從小勤學苦讀,但重男輕女的父親認為,女孩子只要幫忙做家務就好。她沒有因此放棄自己,凡事全力以赴、樣樣要得第一,希望因此能聽到父親的一聲讚美。
中學時代的譚美,因為父親失業,一度得靠拾荒、領取救濟度日。貧困讓她深刻體會弱勢的絕望,也意識到社會救助系統的重要。
當2004年她駕駛的直昇機被飛彈擊落,她成為伊拉克戰爭中第一位雙腿被截肢的女兵。她對此從無怨言,反而深深感謝那些冒著生命危險救她一命的同袍弟兄。
「我根本不該活著,人卻還在這裡。我知道有人給了我第二次機會,每一天,我都一定要好好利用這條命。」──譚美.達克沃絲
46歲那年,經過無數的嘗試,克服了種種生理困難,譚美終於成功生下第一胎。日後她更將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內懷孕生產的參議員。然而,她曾被一個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醫生蒙蔽,誤以為自己沒有生育的機會。這段不幸的經歷,讓她決心要做女性身體自主權的守護者。
譚美.達克沃絲的一生歷經了各種的打擊,但她總以勤奮、勇氣與毅力來面對,更時常心懷感恩,努力為弱勢發聲。《活著的每一天》是她的奮鬥故事,獻給每一位在逆境中需要人生疫苗的台灣讀者。
2021年6月6日,譚美偕同其他兩位美國參議員──丹尼爾‧蘇利文與克里斯多福‧昆斯──來到台灣,贈送台灣75萬劑Covid-19疫苗。然而,譚美更在意的是對台灣的自由民主的支持:
「我母親的家族其實來自廣東的潮州。他們徒步出走中國,為的就是要逃離共產黨並追尋自由。我的母親在1940年代初期出生於泰國。因此,可以來到這裡支持這個區域的另一個民主社會,對我而言特別重要。我的家人和我深知自由的代價。而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美國不會讓台灣孤軍奮戰。我們會站在台灣的身旁,確保台灣的人民有足夠的所需來克服疫情,並持續向前行。」
「永不放棄,永不認輸,永不拋棄倒下的同袍。」是譚美作為軍人的誓詞,也是她對自己與同伴一生的承諾。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譚美.達克沃絲(Tammy Duckworth)
現任美國聯邦參議員(2017至今),也曾擔任美國聯邦眾議員(2013-2017)。在此之前,她曾在軍中服務23年,並於2004年伊拉克戰爭中,在駕駛直昇機時遭受敵軍攻擊而失去雙腿。不可思議的是,在重傷之下,譚美仍奮不顧身,一心掛念同袍的安危。她的英勇為她贏得紫心勳章。而她的同袍冒死救回她一命的情誼,也讓她決心活著的每一天都要對得起他們。
2014年以中校退伍,在此之前她已積極投入退伍老兵的照顧工作之中。譚美的父親法蘭克.達克沃絲為二戰與越戰的退伍老兵,她自己又服役多年,因此特別關心軍人福利,曾擔任伊利諾州退伍軍人事務廳廳長(2006-2009),隨後又被歐巴馬任命為聯邦退伍軍人事務部助理部長(2009-2011)。
譚美出生於泰國,外公外婆來自廣東潮州,在1940年代為了躲避共產黨的迫害而逃離中國,並在那裡生下譚美的母親。小時候的譚美家境富裕,隨著父親的工作旅居東南亞各地,但14歲那年父親被裁員之後,舉家陷入經濟困頓,過著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年少的她一度曾為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靠領食物券、拾荒、在街頭發傳單、賣玫瑰花為生。
譚美於2012年的國會大選中勝出,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身障女性國會議員,也是第一位泰裔女性國會議員。2016年更上一層樓,當選伊利諾州的聯邦參議員。50歲的那一年,她生下第二個女兒,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在任期間懷孕生子的參議員。
譚美在伊利諾州承襲了歐巴馬當選總統後遺留下來的參議院席位。作為民主黨的政治家,她一方面極力捍衛女性、少數族群的福利,主張擴大政府對經濟弱勢族群的補助,同時也不遺餘力地爭取公立學校教師、退伍軍人的福利。
譯者簡介
郎淑蕾
英法文專職譯者,現旅居英格蘭。
目錄
台灣各界感恩推薦
推薦序:輪椅上飛馳的黑鷹──蕭美琴
譚美.達克沃絲的照片集錦
第一章:滿臉雀斑的「半個孩子」
第二章:豪宅裡的小公主
第三章:寄人籬下
第四章:海灘上的打工妹
第五章:永遠拿不到全A的大學生
第六章:人生新故鄉
第七章:直昇機駕駛
第八章:「我以為妳死了」
第九章:疼痛之牆
第十章:搞定你的爛攤子
第十一章:「輪椅是我自己的選擇」
第十二章:第二次機會
第十三章:上天的恩賜
第十四章:一償夙願
謝詞
照片出處
內容連載
第三章 寄人籬下
父女之間
現在我開始上中學了,對學業也自有打算。我下定決心,即便得使出九牛二虎之力都要想辦法跳級,原因出自爸的第一個家庭,他在多年前拋棄的那個家庭。
爸不常提到從前的妻小,但時不時總會漏句口風。我得知在他離開那個家的時候,他的孩子已經到了上大學的年紀。據他說,他們對越戰持反對立場。身為美國在東南亞戰場的陸軍軍官,他覺得他們在批評他的不是。不過我在意的是他有次提到繼女戴安娜時說的某件事。戴安娜似乎是個格外優秀的學生,聰明到在中學跳了一級。
我初次聽他提起這件事,是我小學有次拿成績單回家的時候。我表現相當不錯,大半科目都拿A少數幾個B,或許團體合奏是C吧,我在這一項向來表現最差(我毫無節奏感卻學了長笛,因為爸說那是很適合女孩子的樂器)。我知道有件事他聽了一定會開心,於是對他說:「爸,你看,我數學拿A!」我又在討他的讚美了,儘管他頂多只會回答:「很好啊,譚美。」可是這一次,我注意到他眼眶泛淚,於是我胸口跟著一緊。我終於得到他的肯定了!他接著激動哽咽道:「妳知道嗎,戴安娜總是每科都拿A。」我聽了下巴都掉下來了。「她過目不忘,還跳過一級。」
從小到大我都知道湯姆是獨子,也是爸媽的心肝寶貝。身為女孩,我拿這一點辦法也沒有。但現在,讓我覺得既震驚又恐怖的是,我發現比起我,爸有個讓他更得意的繼女。在他眼裡她既聰明又獨特,我就不是了。發現這件事讓我大受打擊。
爸隨著年紀漸長,情緒會為了某些事特別激動。他中年以後凡是提到雷根總統、陸戰隊,或是戴安娜,都會泛淚哽咽。他既以他們為榮,也不避諱流露驕傲之情。不過他一次也沒說過以我為榮,而這正是我不顧一切想得到的肯定。
他給過我唯一的正面評價是:「譚美這孩子不是頂聰明,卻頂勤奮。」他說得沒錯。我瘋狂苦讀,常常連午餐時間都拿來念書。只要能勝人一籌,我從來不怕下鐵杵磨針的工夫。可是我真恨聽他那麼說,因為我自認聰明,他竟然不這麼想,很傷我的心。他會說:「好好念書,哪天妳說不定能進杜克大學,跟戴安娜一樣。」
我花了多年時間才明白,爸喜歡把人物和地方形容得極盡理想。他會告訴我們:「我們從前在維吉尼亞吃的玉米甜得不得了!比世上其他玉米都更甜。」他創造出自己的神話世界,從雅加達的《天才小麻煩》社區到無可挑剔的耶誕節(含耶誕樹在內),就連他在東南亞的大人物形象也不例外。當時我不知道,不過戴安娜也是他珍愛的神話人物。她當然真實存在,就我所知也的確上了杜克大學。不過他把戴安娜理想化成一個完美的青年,為我立下無可超越的目標。又因為天性使然,我從未停下追趕她的腳步。
爸不只愛挑剔,有時更流於刻薄。我八歲時想學芭蕾舞,結果他取笑我的身材,說我太壯了。他說:「譚美呀,男生想舉起你的時候,妳會把人家壓扁了!為什麼不改參加女童軍呢?」他邊說邊笑嘻嘻的,可是我年復一年聽表哥表姊笑我是胖妹,這話直戳我的痛處。
最後他幫我報名女童軍而不是芭蕾課,氣死我了,不過童軍課後來倒是成為我生活中的一線光明。課程中的露營、健行、闖關混戰,我全超愛,而且一路參加到成為一級女童軍(現在叫金章女童軍,相當於鷹級男童軍)。就算我不能像戴安娜一樣唸書拿全A,我決心不論嘗試什麼別的活動都要成為頂尖好手。
我為了討爸爸歡心,玩起運動來。我開始打排球和壘球,兩樣都變得很強,先後入選儲備校隊和正式校隊。因為爸中學時曾是鐵餅冠軍,所以我中學也練過鐵餅。他花了不知多少時間訓練我——在我的人生當中,那是我們父女倆唯一有過的重要相處時間。爸是有照的棒球裁判,於是我也追隨他的腳步當起裁判來。他在雅加達組織了一個棒球聯盟,隊伍都由美僑小孩組成。我在他需要更多裁判的時候自告奮勇,也是唯一的女裁判,感覺蠻酷的,可是爸從未多加留意;他就只是打發我去當兒童棒球隊的裁判而已。
爸雖然訓練我擲鐵餅,也看過我比賽很多次,卻從沒來看我打壘球和排球。至於湯姆的棒球比賽,他跟媽自然一場也沒錯過。他們伺候湯姆打點隊服,親自載他去球場,我卻得搭隊友和朋友的便車去打我的比賽。
媽媽的愛
媽對我跟湯姆也有差別待遇。她管我的穿著管得超緊,不准我穿短褲出門,因為那樣不得體,甚至有礙觀瞻。當我得練排球或打排球賽,她會叫我穿長褲去體育館,進去再換上短褲,回家時又得穿回長褲。我看過媽年輕小姐時的照片,知道她在六〇年代也相當時髦,是會穿短裙的人。可是一等自己有了女兒,她就變得分外講究端莊得體了。
她老是說:「譚美,妳要好好打扮自己,我不想別人看不起我們。」同一時間,多虧剛發掘的體能天賦,我終於如魚得水,在運動場上綻放光芒。我愛死穿隊服了,那些不知是阿貓還阿狗的「別人」對我的外貌作何感想,我一點也不在乎。
媽在其他方面也很保守。她向來篤信佛教,不過她的保守無關信仰,只是一心想把我塑造成泰國小淑女,讓別人覺得我教養好又得體。有多年時間她都不准我在朋友家過夜,因為她認為我跟一個陌生男人——指的是我朋友的爸爸——睡同一間屋子很不像話。後來她總算准我去我朋友艾莉森‧帕森(Allison Parson)家過夜,因為她喜歡也信任艾莉森的媽媽,不過這是難得的待遇。反觀我弟,他想去哪個朋友家過夜當然都沒問題。
媽是負責照顧我們、確保我們吃飽穿暖,永遠陪在我們左右的那個人。不過她不是用尋常的方式表達母愛,不會摟抱人或說安慰的話。我小時候凡是跑進廚房抱她,她都會把我推開,說:「我在忙!」她既不苟言笑,要求也高,全心全意預防我們重蹈她年輕時的覆轍,落得貧困度日或中輟正式教育。要她給溫情慰藉她給不出來,倒是找到另一種方式向我們傾注母愛。
媽花大把時間鑽研廚藝,每次學校辦一人出一菜的餐會或烘焙販賣會,她的目標都是端出全場最棒的菜。要湊齊所需食材並不容易,但她找到了門路。她認識了一個大飯店的德國廚師,於是對他死纏爛打,硬要他吐露德式酸菜和炸肉排的美味秘訣。她先精通了德式烹飪,後來又找到一個女人教她做頂級的派餅和蛋糕。媽在雅加達竟然弄得到奶油乳酪,天知道她是怎辦到的,不過她做的奶油乳酪糖霜胡蘿蔔蛋糕,美味只應天上有(現在也還是做得那麼好吃)。她看到我吃披薩那副饞樣,就學了一手從頭揉麵的工夫,又纏著要那個德國廚師分她一點莫札瑞拉乳酪。她聽說正宗披薩會加鯷魚,於是永遠都會確保她買得到鯷魚。多虧媽的不屈不撓,我到今天都超愛吃鯷魚披薩(別批評我的口味,那就是很好吃嘛)。
爸認為教養孩子就是跟我們討論《雅加達郵報》和《海峽時報》的最新報導,還有指導我們玩運動。為了學會他認為我該掌握的技能,我會花大把時間下苦功。我開始開車時,他告訴我:「妳應該要知道怎麼給車子換輪胎跟機油。」我二話不說,馬上就學。後來在很多年間,朋友都會要我幫忙修洩氣的輪胎,我成了大家的私人修車師傅。
從前我並不覺得自己對爸的肯定求之若渴,現在回頭看卻再明顯不過。我想當他的得意女兒,卻好像怎麼也無法企及。所以,要是我能引他關注的唯一方式是學換車胎,我就照辦。或許他其實很為我這個女兒感到光彩,只是嘴硬不肯說出口,或想激勵我精益求精。無論如何,我總是不斷逼自己更進步、更聰明、更強壯——永遠在追逐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
不過,後來我確實了一樁念念不忘的心願──我設法跳過了九年級。這一部分得歸功於我從英制的東南亞世界聯合書院轉學,改念新加坡美國學校。英美教育體系的年級不完全對應,所以我在一間美制小學校唸完八年級後,進聯合書院唸的是英制九年級的第二學期。一年後我轉回美國學校,又能再度跳級半年,從十一年級唸起。我或許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至少趕上了戴安娜跳級的紀錄。爸沒注意到就是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