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被擊毀的烏克蘭T-72型坦克。俄烏雙方的裝備高度重疊,若不仔細研究,被擊毀的武器究竟是何方都難以分辨。(網絡圖片)
【軍事博評】
張競:
歐洲戰火起 印太何處去
2022-03-05 11:12:58 香港輕新聞 Lite News Hong Kong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入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
俄羅斯與烏克蘭發生武裝衝突,身處地球此端各個國家,除關切歐洲戰火對於全球經貿與金融體系運作狀況將產生何種衝擊外,另外關切議題自然就是歐洲戰略態勢對於美國印太戰略,甚至是對於歐盟以及德國、英國與法國所抱持之印太戰略,又將會產生何種影響?
過去數年來,整個世界運轉焦點與基調,都環繞著印太地區未來發展與強權因應情勢所採戰略打轉。但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軌跡永遠不斷會產生意外,原來各方都將焦點指向中國大陸,雖然不將刻意佈局圍堵北京盤算挑明說出,並且拿出印太戰略作為包裝,但沒想到原本要演奏之樂章,卻冒出俄烏衝突這個走調音符,歐洲戰火起,印太何處去?吾人要如何審視未來發展前景?
編按:歐洲十分需要俄國的天然氣,並建有多條輸氣管道,但北約三十年來不斷致力於東擴,抵觸俄國對於戰略上的安全利益要求,最終歐俄兩大勢力再次決裂,俄國經濟受損,歐洲的能源安全與經濟也不好過。(網絡圖片)
針對此等關切事項,吾人必須審視下列數項要素,方能掌握未來事態發展動向;
首先就是要理解歐洲情勢與印太地區是否具有連動關係,特別是要從全球經貿與金融資本市場相互牽引效應來思考此項連結關係。當然就產業鏈之供需關係來說,亦是切入掌握問題重要途徑,特別是印太地區原先之所以成為全球關注焦點,真正原因就是在於其經濟成長勢頭,讓其不但從資源供給、代工製造之供應源,逐漸獲得影響全球金融服務與設定技術規範之發言權,所以才成為全球矚目焦點與戰略規劃重要目標。
但是當歐洲受到俄羅斯與烏克蘭衝突影響,特別是各方採取商貿制裁、金融封鎖、科技封殺以及活動抵制後,前述連動關係是否會產生變化?換言之就是整個全球產業供應鏈受到前述人為干預後,會對於印太經濟活動產生何種程度影響,會不會讓原先印太區域外各個強權關注該區域動態原因消失?這都是吾人必須理解掌握歐洲戰火對於印太戰略會產生何種衝擊,所必須先理解之重要戰略環境因素。
編按:在聯合國安理會上,印度並不願加入譴責及制裁俄國的行列,這是因為除了有印裔學生在烏克蘭受民兵襲擊留難外,印軍也和俄國有大量科技與軍事合作,制裁會嚴重影響兩國關係。圖為印度海軍改裝自前蘇聯航母的定翼機航空母艦超日王號。(圖片來自連結)
其次就要談到資源排擠可能性;印太區域內外強權在經略區域戰略時,都必須投注資源才能夠落實戰略,但是當歐洲戰略情勢產生變化後,各個強權原本配置用來投注於經略印太區域事務之資源,會不會因為戰略情勢變化而有所調整?戰略資源本來就是有其限度,假若歐洲因為戰略態勢變化,不論歐洲各國認為俄羅斯所具備威脅程度有所增加,讓其必須透過歐盟或是北約整建軍備體系,強化集體防禦與調整集體安全架構,都必須投入資源加以落實,否則就會變成空口說白話。
同樣情境其實亦在考驗美國,美國是否要順勢透過北約加強其在歐洲之軍事實力與戒備態勢,而不論做出如何調整,會不會排擠原先希望在印太地區之兵力部署與軍事投資?特別是美國所規劃印太戰略構想,其實是與歐洲各國有所落差,在歐洲情勢產生變化後,美國是否還能依其原先規劃,號召歐洲盟友共同投入經略印太,其實更是存在諸多變數,值得後續觀察與掌握分析。
編按:基於嚴厲制裁,俄國必定更依賴中國的市場與投資,以維持其經濟體量。這亦將促使中俄兩國在能源與高科技上的進一步合作。(圖片來自環球時報)
再者就要談到西方多國對於俄羅斯所採取之負面制裁與封鎖抵制手段,會不會讓莫斯科必須更積極調整改善其與北京關係,同時亦更重視涉入其在印太區域內之活動。吾人必須注意到,俄羅斯不僅是歐洲強權,其國土更是橫跨歐亞大陸,其在印太區域內更有其國家利益,當歐洲戰略環境產生變化後,莫斯科將如何運用其在印太區域內活動,來化解其面對歐洲之戰略僵局與困境,這更是許多戰略觀察家與政治評論者較少思考之盲點,更是不在許多強權戰略謀士所規劃戰略藍圖涵蓋範圍內,但吾人確實應當對此加以關注。
編按:科幻動漫《機動戰士高達OO》中,中印俄(亞俄部分)共組成人類革新聯盟,與美歐抗衡。雖然這只是科幻,但也反映日本中不少人也認為這三個國家較容易走向深層合作。(網絡圖片)
許多戰略觀察家都相當忽視俄羅斯亦可在印太地區產生其影響力,當歐洲戰略態勢產生變化後,莫斯科絕對不會坐視他國操弄擺布,因此會轉向東方經略印太,這是合理戰略選項。不論是從政治、經濟抑或軍事層面下手,俄羅斯隊影響印太地區戰略態勢來說,亦有其舉足輕重實力,所以整個印太區域戰略之算計公式,相關參數額度絕對都會產生變化,吾人要如何掌握其變化趨勢,當然其中重要指標就是莫斯科與北京互動關係,未來勢必要審慎觀察其未來動向。
編按:九一一恐怖襲擊可說是「改變世界的一擊」,其不但將美國對外注意力全面引向中東反恐戰中,也促成多極世界的真正崛起。期後2008年金融海嘯則進一步推波助瀾。(youtube擷圖)
許多西方政治觀察家都認為,從冷戰過後,其實華盛頓就早已鎖定北京作為其戰略敵對目標;若不是突然發生911事件,讓美國必須讓整體戰略急遽轉向,展開全球反擊恐怖主義戰爭,否則北京與華盛頓之各種衝突,早就應當攤牌登場。如此俄羅斯與烏克蘭雙方衝突,確實是出乎西方各國意料之外,但對於歐洲情勢因為俄烏武裝衝突轉趨緊張,是否能夠讓北京再度獲得釋放來自華盛頓戰略壓力之絕佳良機,其實西方戰略研究界與情報圈內人士,到目前為止並未形成共識有所定論。
不論如何,全球戰略環境是不斷動態變化,許多戰略環境轉變,在表面上看起來是意外與偶然,但嚴格說來,其實都有其前因,才會產生如此後果。與其認定歐洲戰略情勢產生如此變化,會讓北京撿到便宜,獲得壓力釋放喘息良機,毋寧仔細思考審視整個政治經濟早就已經產生結構性變化,華盛頓恐怕早就喪失予取予求優勢地位。
編按:在第一產業及工業生產上,中國在2010年代中期已經超越美國,雖然美國仍保有高科技工業優勢,但多樣性上卻不及中國。中國在造船、鐵路建設及道路基建上都有顯著優勢。(網絡圖片)
儘管戰略態勢產生變化,但後續會產生何種衝擊與效應,筆者尚無定論,只不過列出前述切入觀察可行角度,能否獲致任何結論,恐怕變數仍多,但卻不能不加以思考,只因隨著人類社會各項變化,地球村架構早就逐漸收縮,沒有任何人能夠置身事外。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