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新制較操?
記者親身體驗
「改版」舊制教召 
5天召訓行軍、
射擊全紀錄

2022-04-23 09:00 風傳媒 蘇仲泓

1.jpg
憲兵教召地位於桃園龜山「慧敏營區」,報到時會針對召員專長實施鑑定(見圖),武器項目涵蓋手、步、機槍,人員熟悉建制武器與否,第一時間即可判定。(取自軍聞社)

因應區域情勢升溫,後備戰力革新成國防政策重點,軍方盼藉由訓期延長的新制14天教召,落實恢復戰技課程,但當輿論聚焦新制之際,5到7天的舊制教召其實仍持續進行。記者先經後備軍人查詢系統確認今年度將有教召,接續再收到實體教召令,4月中旬即前往指定地報到,接受為期5天的訓練。儘管天數較少,但新制「從嚴從難」精神已融入日常操課,多數召員相當有感,和過去經驗產生巨大反差。

記者教召單位為後備憲兵部隊,報到地位於桃園龜山「慧敏營區」,5天訓期(幹部早2天,因此實際為7天)撇除頭尾領取收繳個人裝備,餘下即安排大量實作課程,例如用槍姿勢、「限制空間戰鬥」(CQB)、戰術行軍、建制武器實彈射擊,可說是在訓期內「塞好塞滿」;同時減少「說」的比例,增加教員實操機會。

2.jpg
受靶場大小、防疫考量等因素影響,教召營將各連打靶分為2天進行。憲指部參謀長于大任少將於首日前往靶場視導,了解召員實彈射擊情形。(取自青年日報)

「應用射擊」靈活轉換3種射擊姿勢

用槍姿勢部分主要因應多數召員役期間僅接受臥射訓練,增加立姿和跪姿,且強調3種射姿能靈活轉換,再導入左、右、後方接戰思維,在變換射姿時,還能迅速找到不同方向目標予以警戒、射擊。課程更包括近年在陸軍特戰部隊行軍常見的「上警戒」、「下警戒」,此動作能節省體力並快速出槍,待召員熟悉後即將動作結合;並續灌輸用槍安全意識,及步槍大部分解、故障排除程序。操課雖為空槍,但已就「應用射擊」等領域跨出重要一步。

「限制空間戰鬥」擴及一線作戰單位

「限制空間戰鬥」雖相對進階,卻是駐地高度集中都會區的憲兵部隊的必要訓練。因城鎮區乃至建物內,多為狹小空間,原理是可協助單兵或小部隊肅清此類未知空間並迅速通過。在過去,這是一項僅有特勤隊、特戰部隊因應反恐、特攻作戰等需求才會研習的戰技,如今因應台海戰場環境特性,相關訓練逐漸擴及至一線作戰單位。

因「限制空間戰鬥」訓練受時數及場地限制(部分以現有營舍,另有以板凳排列,模擬室內「格局」的方式),憲訓中心授課教官主要講解最基本的「切角」(或稱「切派」)概念,即門外人員透過擴大自身安全角度,壓縮內部敵軍射擊角度的步伐。

第二階段則從單兵到2、3人以上的小隊突入為主,從進入屋內後,各員站、走位(例如避免走到空間的正中間,易被內部敵火直接「招呼」,應迅速往兩側沿牆移動,掌握對屋內狀況的控制權),乃至於入內搜索,確保無敵軍藏匿,再到撤離程序、戒備方向,都讓來自一般部隊退伍,可能連「限制空間戰鬥」都沒聽過的召員,上了寶貴的一課。

3.jpg
「限制空間戰鬥」近年逐漸擴及一線部隊。(資料照,取自軍聞社)

「戰術行軍」憲兵教召走6.6公里

戰術行軍則為教召制度變革迄今,被軍方視為能向輿論展示「教召變更硬」的科目。以新制教召來說,召員藉行軍機會對戰時守備地區進行初期的認識,不單是強調幾公里的「為走而走」,而是要能與任務結合,惟因新制教召實地以戰時守備位置為報到地,訓練、食宿皆圍繞此運作;而憲兵在舊制框架下行軍,僅能以「慧敏營區」到「南勢埔靶場」來回作為路線,在攜槍、戴盔情況下,合計6.6公里的距離,對平時未有運動習慣的召員頗具挑戰性,但行軍無法與實戰景況相結合,整體略顯可惜。

既稱為戰術行軍,當然就不是單純「走路」。儘管部隊以避免「擾民」為由,僅在出發前和抵達後下達「敵機臨空」等狀況,此時召員迅速向兩側疏散,除以樹木掩護,還要立即對空警戒。由於林口天氣瞬息萬變,記者行軍當日碰到教召期間第一次下雨,自凌晨起即雨勢未歇,成為該梯首個行軍必須穿雨衣的連隊,又因雨衣相對老舊,形成「外面下大雨,裡面下小雨」的情形,微涼天氣下,濕到最深處的感覺,著實令人「印象深刻」。

4.jpg
為期14天的新制教召在第4天時進行「戰術任務行軍」。(資料照,軍聞社提供)

「實彈射擊」打靶發數增3倍

行軍至靶場後,即進入建制武器實彈射擊階段,除T91步槍,另有M249班用機槍和T75手槍2類,分別針對步槍兵、機槍兵、幹部施訓;由於記者專長為步槍兵,是以臥姿完成T91步槍175公尺實彈射擊。值得注意的是,為提升教召強度並使人員熟稔建制武器操作,新制教召具體變革之一為增加子彈射擊發數,舊制教召亦然,過去僅打1個彈匣(6發)就下靶台,這次提升至3個彈匣(18發),就是希望讓摳動板機的感覺,以及後座力、槍聲等實彈射擊時會有的感官衝擊,能內化在召員體內。

5.jpg
憲兵教召實彈射擊地為地處桃園及新北交界的「南勢埔靶場」,此靶場由憲兵205指揮部業管,近期包括陸軍特戰戰術任務訓練、陸軍206旅新制教召打靶(見圖),均選在此處進行。(資料照,蘇仲泓攝)

憲兵教召課程的「3大隱憂」

無論用槍姿勢、限制空間戰鬥、戰術行軍、建制武器實彈射擊,之於後備軍人回復戰技,還是部隊執行任務的環境條件、特性,憲兵教召課程絕大多數頗能與實戰景況相呼應,值得肯定,但這不代表課程設定無精進空間。

記者該梯次於解召日上半天排定災害防救課程,和新制教召主要教包紮法、搬運法、止血帶使用等較貼近「戰傷救護」的內容設計不同,只找來當地消防隊上有關火災逃生內容;並非防火觀念不重要,而是作戰場域遇到大出血、頂著敵火救護、撤離傷員的可能性高,還是「失火記得先關門再開窗」的可能性高?答案顯而易見。

6.jpg
憲兵教召安排的災害防救課程和新制14天教召安排召員接受包紮法、搬運法、止血帶使用等較貼近「戰傷救護」的內容設計不同,只找來當地消防隊上有關火災如何逃生內容。圖為陸軍104旅教召部隊接受傷患搬運訓練一景。(取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再者,因幹部報到較早,有實地至戰術位置了解守備區域,但士兵召員在教召期間,卻無法認識自身戰時擔負務,何以建立部隊對戰場的「共同圖像」?另召訓期間,教員均與營區現役單位同樣「上餐廳」,在新制教召思維下,應讓召員更應貼近戰場實況,適時導入戰備口糧或較新穎的加熱式餐盒,才是真正務實的作法,也同時減輕現役備餐的壓力。

憲兵新舊制平穩轉換國防部是關鍵

安排上的不足自然可能與整備時間、人力、資源有關,各軍新制教召能以整個軍種支撐,憲兵規模自是不及。不過據了解,憲兵舊制教召後續仍將朝新制靠攏,漢光演習亦將與現役部隊相結合。

值得注意的是,未來一旦不再以單一營區作為教召食宿的唯一場域,改採新制直接至戰術位置報到,在守備區域野宿、野炊,或在操課強度、天數均提升。若個人裝備還在用前一代退下來的堪用品時,一旦後勤能量跟不上,在後備軍人戰技恢復前,只怕戰力會先被這些瑣碎但必要的細節給拖垮,值得國防部重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