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斯科號怎栽的?
反艦飛彈成關鍵戰力
剖析我海巡艦試射雄二的指標意義
海巡署安平級巡防艦首艘「安平艦」經官方證實,在台灣東南海域實施雄風二型飛彈實彈射擊成功,命中百餘公里外靶船。這同時也驗證了,「第二海軍」構想具指標意義。(海軍司令部提供)
戰時被賦予協力海軍遂行制海作戰的海巡署安平級巡防艦,首艘「安平艦」在東南海域實施雄風二型飛彈實彈射擊成功,命中百餘公里外靶船,這無疑為海軍以大量反艦飛彈鉗制共軍艦船的構想邁出重要一步。而在國際實戰運用中,近期在俄烏戰爭期間,烏軍以海王星飛彈擊沉俄軍黑海艦隊旗艦,突顯反艦飛彈能在敵我軍力懸殊的情況下,成為關鍵戰力。
海巡署安平級巡防艦本身參照海軍沱江級飛彈巡邏艦外型設計,在「第二海軍」願景下,艦上保留加裝飛彈發射箱、線路空間,戰時能迅速改裝,成為海軍在台海戰場爭奪局部制海權的得力助手。根據規劃,安平級艦至2026年將量產至少12艘(目前已交船4艘)。
換言之,屆時海軍會多出12個反艦飛彈發射載台,若以1艘最大搭載量16枚計算,等於海上一次有近200枚反艦飛彈待機。自然因要考量飛彈消耗、產製速度、戰備庫存等因素,滿載可能性不高,但結合高航速特性,安平級加沱江級的組合,在特定海域待命,伺機打擊共軍主力戰艦或登陸船團的戰術,已然形成。
海巡署安平艦近日成功發射雄風二型飛彈並命中目標,驗證「平戰轉換」機制。(資料照,海軍司令部提供)
海巡艦二次試射反艦飛彈成功 驗證「第二海軍」構想具指標意義
5月24日清晨,安平艦實射地點位於屏東九鵬基地外海,發射至少1枚雄風二型飛彈,成功命中百餘公里外、位於蘭嶼周邊海域的靶船,這是繼2005年8月漢光21號演習,偉星艦發射雄風二型飛彈後,再有海巡艦實射反艦飛彈成功。相較偉星艦當時針對加裝反艦飛彈可行性進行驗證,安平級艦則是實際被賦予協力海軍制海作戰,整體更具指標性。
惟據了解,此次操演由海軍派員操作,未來是否逐步將戰備任務轉移至海巡(海軍指揮,海巡操作),或至始海巡維持「出船不出人」,仍待進一步觀察。若涉及轉移,海軍與海巡人員間的交流協訓,日常將安平級各艦納入操演流路管制,乃至於目標獲得系統的建構,將成為一大挑戰,但這卻是「第二海軍」政策下,必須釐清的環節。
海巡反艦飛彈實射反映出建軍備戰資源投入及整體戰略構想的調整。海軍現有的雄風二、三型飛彈,主力作戰艦如成功級巡防艦、沱江級飛彈巡邏艦都可以搭載,並能以發射車陸射;科研單位亦持續針對射程作提升,擴大其打擊距離。
海軍現有的雄風二、三型飛彈,主力作戰艦如成功級巡防艦、沱江級飛彈巡邏艦都能搭載,並能以發射車陸射,科研單位亦持續針對射程作提升,擴大其打擊距離。圖為雄風三型超音速反艦飛彈實射一景。(海軍司令部提供)
外購部分,以美製魚叉飛彈為主,魚叉特殊之處,除艦射外,目前還有空射(由F-16戰機掛載)及潛射(由劍龍級潛艦搭載)版本在我海空軍服役;陸射型採購案刻正進行(2030年前100套),陸射型甚至具直接打擊共軍研岸港口、人裝集結區能力,較單純反艦,運用彈性更高。
考量戰時可能面臨共軍先期壓制,一旦艦船遭擊傷甚至擊毀,搭載飛彈效益有限,國軍飛彈開始走向車載(裝)以利增加戰場存活率,且台灣四面環海及當前戰備壓力逐漸走向西太平洋一側,採固定陣地及發射車等陸基方式發射反艦飛彈,且能藉道路機動、隧道隱蔽,有「鐵拳雄兵」之稱的海軍「海鋒大隊」,被賦予的期待,已來到史無前例的高度。
為避免遭共軍先期鎖定摧毀,國軍防空、反艦飛彈部隊近年大量採用發射車,盼透過車輛機動性與國內四通八達交通網絡,戰時保持機動提升戰場存活率。圖為2021年海軍展示雄風系列反艦飛彈發射車。(資料照,蘇仲泓攝)
海鋒大隊成海軍當紅炸子雞 料將升階至將級指揮官
至於何以壯大陸基反艦飛彈部隊,除現有的雄風二、三型飛彈,未來另將加入陸射魚叉飛彈,且刻正執行中的海空戰力提升採購特別條例,除涵蓋前述海巡艦艇加裝戰時武器系統外,也明確指出採購標的有岸置反艦飛彈系統,內容更將拓展至雄風系列增程型。這代表陸基反艦飛彈在未來數年內,無論飛彈數量或所需營舍、人力、發射車等軟硬體,將有大幅度成長。
去年9月,總統蔡英文赴台中視導剛成軍的海鋒大隊「機動二中隊」就是一例。因此外傳海鋒大隊將擴編,從現階上校大隊長提升至少將指揮官,甚至不排除更進一步並肩艦指部的中將層級,儼然成為海軍關注度最高的單位。
反艦飛彈部隊軟硬體料都將擴編,編階可能提升至少將甚或中將。總統蔡英文(中)就曾於2021年9月視導新成軍的海軍海鋒大隊機動二中隊。(總統府提供)
反艦飛彈成不對稱作戰關鍵戰力 烏軍擊沉莫斯科號國際關注
這種應對敵方採海上包圍、夾擊,以相當數量並保持移動狀態的陸基反艦飛彈加以反制的戰術,被視為阻止共軍兩棲登陸或海上封鎖的絕佳方式。特別是台灣海峽狹長,若對方鎖定特定幾處作登陸場,可能「擠在一起」;而西太平洋共軍艦船可能在打擊我東部重要目標時,必須同時應處準備自日本方向介入的美軍艦船,我方的陸基反艦飛彈,能在此作戰進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大戰略突顯反艦飛彈是敵我雙方軍力懸殊下,能否抗衡的不對稱戰力,今年4月中旬,烏克蘭以自製海王星飛彈擊沉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莫斯科號」一事,即是國際間實彈運用的實例。即便烏俄戰爭主戰場以陸戰為主,且有效命中可能帶有美軍協助導引的「影子」,但能擊沉俄軍主力戰艦,仍有打擊敵方士氣,以及避免俄軍開展兩棲攻擊行動的效益,而「以小換大」正是不對稱戰力的價值之處。
俄羅斯黑海艦隊旗艦、飛彈巡洋艦「莫斯科號」(Moskva)遭烏克蘭軍隊以自製海王星飛彈擊沉。(資料照,美聯社)
海軍傳統艦隊建軍思維面臨挑戰 反艦飛彈改變戰場型態
值得注意的是,反艦飛彈無論部隊編制,還是投入時機、情境均有擴大之勢,海軍新一代主力戰艦仍無下文,排水量不足千噸的高效能艦艇後續艦(沱江艦量產型)卻已交船並擔負戰備;及被視為反潛戰力更新的MH-60R海鷹直升機採購案,被美方以不符台海戰場實需為由「打槍」後,海軍傳統圍繞艦隊建軍備戰的思維,已然面臨挑戰,且有重新盤點必要。
隨著小型、輕快、部分匿蹤特性的艦射型,與具快速轉移能力、戰場存活率高的陸射型(發射車),逐漸成為國軍制海作戰的重要環節,除改變戰場環境的樣貌,在可預見的未來,可能也會改變海軍原本的面貌。
海軍高效能艦艇後續艦(沱江艦量產型)已交船並擔負戰備,海軍傳統圍繞艦隊建軍備戰的思維面臨挑戰。圖為沱江艦發射雄風三型反艦飛彈。(取自軍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