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Casey Chao

國內兩大軍事雜誌《尖端科技》與《天生射手》專欄作家。

本來已經很疲憊了;但想起今天觀察到的重點,還是得在這裡寫出來,即便我人微言輕

1.

在某個程度上,國軍出現了類似美軍當年,戰術戰鬥傷患救護在發展與訓練當中,出現的分歧不一致現象

當然,分歧不全然是一件壞事,因為某些緊急處理方式或器材,確實會因軍種或單位資源的差異而有不同;但部份的分歧卻基於某些幹部將「戰鬥」醫療視為一般的「緊急」醫療甚至「災難」醫學,這點是美軍在八零年代硬將「緊急醫療勤務」帶入軍隊,九三年於索馬利亞即驗證失敗的,所以我們千萬不該再犯

2.

軍醫必須介入單位的計劃與指揮,並被視為重要幕僚

不少學員對於傷患收容點的選擇有概念,也知道「綠色傷患該裹傷再戰」;但當我問他們:「如果我聽完你的課,然後要回去應用在一個國軍步兵連上,那我該怎樣落實」?

結果不出我所料,有人說不知道,有人說要連長下來弄;但事實上,如果有看軍版的PHTLS或Ranger的相關手冊,就知道這事要給連士官長:簡單講,傷患在送到收容點前的事,都和1st Sgt.有關;但進了收容點後,裡面就是軍醫的範圍,問題是這樣的權責該誰來「事先」規劃清楚?

老實說,這必須要藉由強化軍醫兵科的地位來解決:除了軍醫自己的專業化,以及對戰術的熟稔外,戰鬥兵科的指揮官一定要能察納軍醫幕僚的雅言,這也是一樣重要的

3.

送訓不應單以階級為主

這類訓練有時總會被單位主官,指派至少中士以上的人前來參加;但其實這類能力並不是和階級呈正比的:我帶過的一些E-4,絕對比那些沒有能耐抓住重點的E-6強

所以誰更能跨越語文的樊籬,誰更願意去培養這個專業,就該讓誰去;派「官」並不必然是個好的選擇

4.

器材與美軍同步化

無論是junctional tourniquet,或是其他一些裝備,都能加快速度,提升效率,不應該讓學員甚至部隊,在離開訓練中心後就永遠只有紗布、彈繃與三角巾可用:我們三四千億的國防預算,為何不能提高這個方面?

5.

最後,知識化與勘誤

其實準則已經將後送部份給另外分開,而且幾年前就開始注意後送延遲後的prolonged field care,因此相關從業人員,必須要注意這樣重大的變化(與背後的意義)

更別提一陣子還有各類論文出版

所以我最後還是三句老話

DO KNOW HARM. DO NO HARM.

KNOW IT ALL.

I DON'T KNOW.

與各位共勉

上文承蒙 Casey Chao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