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美參議員達克沃斯訪台》
力推法案助台軍事防禦,
與蔡英文商談美國民兵與台灣合作

2022-06-01 19:10 風傳媒 蔡娪嫣

1.jpg
2022年5月31日,總統蔡英文接見美國民主黨參議員達克沃斯訪團。(美聯社)

美國伊利諾州聯邦參議員達克沃斯5月30日率團參訪台灣,1日下午結束訪台行程,前往南韓。美國在台協會(AIT)指出,達克沃斯此次訪問為其在印太地區訪問的其中一環,訪台期間,她晉見總統蔡英文,也與行政院長蘇貞昌、外交部長吳釗燮、經濟部長王美花以及民間企業代表會晤,「藉由這些會面,達克沃斯參議員有機會與台灣相關人士就美台之間廣泛的重要議題交換意見」。

這是民主黨籍的達克沃斯(Tammy Duckworth)一年內第二次訪問台灣。她去年6月訪台時,宣布美國將向台灣運送75萬劑新冠疫苗。身為「參院台灣連線」成員,達克沃斯多次在聯邦參議院推動或連署友台議案。5月26日,她提出「2022年強化台灣安全法案」(Strengthen Taiwan’s Security Act of 2022),支持台美加強協調因應台灣的安全情境,並提出強化台灣防衛戰力的具體作法。

達克沃斯離開台灣之前,在個人推特帳號發文宣傳這項法案:「鑑於中國最近的挑釁,我近期提出一項兩黨法案,以幫助台灣發展其軍事防禦,並為其提供保護自己免受任何無端攻擊所需的工具。我仍然致力於支持(台灣)這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

photo.jpg
圖文被限制嵌入功能,請點選連結網址

蔡英文:美國國民兵與台灣軍方計畫展開合作

另外,達克沃斯5月中旬曾與其他51名參院同僚聯名致函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呼籲將台灣納入「印太經濟架構」(IPEF);並曾與聯邦參議員柯寧(John Cornyn)於去年7月共同提出「台灣夥伴法案」(Taiwan Partnership Act),鼓勵各州國民兵與台灣軍隊建立夥伴計畫。

「台灣夥伴法案」已獲兩黨支持,並被納入《2022會計年度國防授權法》(NDAA 2022),該法明文要求美國國防部應提交台灣與美國國民兵合作的報告。

民進黨當局對於和美國國民兵深化合作表示期待。5月31日,總統蔡英文與達克沃斯會面時提到,美國國防部正計畫其國民兵與台灣的合作,以應對中國日益增加的威脅。

2.jpg
2022年5月31日,總統蔡英文接見美國民主黨參議員達克沃斯訪團。(美聯社)

國民兵合作計畫出自美國實施幾十年的政策──1993年「州夥伴計畫」(State Partnership Program,SPP),由各州國民兵和美國盟友建立合作夥伴關係。據悉,目前已有93國參加SPP,歐洲及印太地區是目前的主要合作對象:23個參與的歐洲國家中,有12國是北約(NATO)成員;13個參與的印太國家之中有6國與中國接壤。

台灣媒體此前報導稱,台灣若參加SPP,可能有望跟夏威夷國民兵開展合作。「因此美國國防部現正積極研議國民兵與台灣的合作交流」,在與達克沃斯談話時提及此事,總統沒有透露細節,但補充說:「我們期待台美在區域安全的合作上,能更深化、更緊密。」

重申美國不會讓台灣孤軍奮戰

今年初以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使台海局勢更受世界關注。中國長期在台灣附近從事挑釁軍事活動,5月30日達克沃斯訪台之際,中國派出30架戰機進入台灣防空識別區。對於美參議員突然到訪台灣,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氣得跳腳,痛斥「台灣省哪來的總統」,要求美國官員停止與台灣的所有官方往來,還要求「不要向『台獨』分裂勢力發出任何錯誤信號」。

達克沃斯對蔡英文說,她此次訪問是為了重申美國與台灣站在一起,不會讓台灣孤軍奮戰,「再次來到台灣非常開心,也希望每年都可以拜訪台灣」。達克沃斯的母親來自華裔家庭,母親的家人為了逃避中共統治,早年從廣東逃往泰國,所以她曾說自己十分了解自由的代價。

3.jpg
《活著的每一天:譚美.達克沃絲回憶錄》(八旗文化)

此前,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表示如果中國襲擊台灣,美國將在軍事上介入,同樣激怒中國。儘管美國官員表示對台政策沒有變化,但不少分析認為,拜登似乎是在暗示美國改變對台灣「戰略模糊」的政策。

儘管如此,台灣在努力遊說之下,仍未被納入美國政府所倡議的「印太經濟架構」。蔡英文表示,台灣將繼續向美方表達願意參與,「我們也期待,在短期內,台美將以嶄新作為,一起規劃出具體的途徑,共同深化台美雙邊經貿夥伴關係。」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指出,兩名台灣政府高官告訴該媒體,台美或將在「幾週內」開始就此展開談判,以深化貿易和經濟聯繫。

★ ★ ★ ★

photo.jpg
博客來-活著的每一天:譚美.達克沃絲回憶錄

內容簡介

在台灣疫情最危急的時刻,她乘軍機送來75萬劑疫苗。

而她的一生,作為女兒、母親、軍人,更是可歌可泣的故事。 

面對歧視、貧困與傷殘,她從不退縮,樂觀面對。

她相信,再重的傷都可能痊癒。

活著的每一天,都是實實在在的恩賜。

  美國聯邦參議員譚美.達克沃絲出生於泰國,成長於東南亞。兒時的家庭雖然富裕,父母的跨國婚姻卻不被長輩認同,讓她母親備受家人的羞辱。泰美混血的她,因為臉上的雀斑與高壯的體格,更成為同儕訕笑的對象。 

  她從小勤學苦讀,但重男輕女的父親認為,女孩子只要幫忙做家務就好。她沒有因此放棄自己,凡事全力以赴、樣樣要得第一,希望因此能聽到父親的一聲讚美。 

  中學時代的譚美,因為父親失業,一度得靠拾荒、領取救濟度日。貧困讓她深刻體會弱勢的絕望,也意識到社會救助系統的重要。 

  當2004年她駕駛的直昇機被飛彈擊落,她成為伊拉克戰爭中第一位雙腿被截肢的女兵。她對此從無怨言,反而深深感謝那些冒著生命危險救她一命的同袍弟兄。 

  「我根本不該活著,人卻還在這裡。我知道有人給了我第二次機會,每一天,我都一定要好好利用這條命。」──譚美.達克沃絲 

  46歲那年,經過無數的嘗試,克服了種種生理困難,譚美終於成功生下第一胎。日後她更將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在任期內懷孕生產的參議員。然而,她曾被一個帶有意識形態偏見的醫生蒙蔽,誤以為自己沒有生育的機會。這段不幸的經歷,讓她決心要做女性身體自主權的守護者。 

  譚美.達克沃絲的一生歷經了各種的打擊,但她總以勤奮、勇氣與毅力來面對,更時常心懷感恩,努力為弱勢發聲。《活著的每一天》是她的奮鬥故事,獻給每一位在逆境中需要人生疫苗的台灣讀者。 

  2021年6月6日,譚美偕同其他兩位美國參議員──丹尼爾‧蘇利文與克里斯多福‧昆斯──來到台灣,贈送台灣75萬劑Covid-19疫苗。然而,譚美更在意的是對台灣的自由民主的支持: 

  「我母親的家族其實來自廣東的潮州。他們徒步出走中國,為的就是要逃離共產黨並追尋自由。我的母親在1940年代初期出生於泰國。因此,可以來到這裡支持這個區域的另一個民主社會,對我而言特別重要。我的家人和我深知自由的代價。而我在這裡,要告訴大家,美國不會讓台灣孤軍奮戰。我們會站在台灣的身旁,確保台灣的人民有足夠的所需來克服疫情,並持續向前行。」 

  「永不放棄,永不認輸,永不拋棄倒下的同袍。」是譚美作為軍人的誓詞,也是她對自己與同伴一生的承諾。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譚美.達克沃絲(Tammy Duckworth) 

  現任美國聯邦參議員(2017至今),也曾擔任美國聯邦眾議員(2013-2017)。在此之前,她曾在軍中服務23年,並於2004年伊拉克戰爭中,在駕駛直昇機時遭受敵軍攻擊而失去雙腿。不可思議的是,在重傷之下,譚美仍奮不顧身,一心掛念同袍的安危。她的英勇為她贏得紫心勳章。而她的同袍冒死救回她一命的情誼,也讓她決心活著的每一天都要對得起他們。 

  2014年以中校退伍,在此之前她已積極投入退伍老兵的照顧工作之中。譚美的父親法蘭克.達克沃絲為二戰與越戰的退伍老兵,她自己又服役多年,因此特別關心軍人福利,曾擔任伊利諾州退伍軍人事務廳廳長(2006-2009),隨後又被歐巴馬任命為聯邦退伍軍人事務部助理部長(2009-2011)。 

  譚美出生於泰國,外公外婆來自廣東潮州,在1940年代為了躲避共產黨的迫害而逃離中國,並在那裡生下譚美的母親。小時候的譚美家境富裕,隨著父親的工作旅居東南亞各地,但14歲那年父親被裁員之後,舉家陷入經濟困頓,過著顛沛流離、寄人籬下的生活。年少的她一度曾為家中唯一的經濟支柱,靠領食物券、拾荒、在街頭發傳單、賣玫瑰花為生。 

  譚美於2012年的國會大選中勝出,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身障女性國會議員,也是第一位泰裔女性國會議員。2016年更上一層樓,當選伊利諾州的聯邦參議員。50歲的那一年,她生下第二個女兒,成為美國歷史上首位在任期間懷孕生子的參議員。 

  譚美在伊利諾州承襲了歐巴馬當選總統後遺留下來的參議院席位。作為民主黨的政治家,她一方面極力捍衛女性、少數族群的福利,主張擴大政府對經濟弱勢族群的補助,同時也不遺餘力地爭取公立學校教師、退伍軍人的福利。 

譯者簡介 

郎淑蕾 

  英法文專職譯者,現旅居英格蘭。 

目錄

台灣各界感恩推薦 

推薦序:輪椅上飛馳的黑鷹──蕭美琴 

譚美.達克沃絲的照片集錦 

第一章:滿臉雀斑的「半個孩子」

第二章:豪宅裡的小公主

第三章:寄人籬下

第四章:海灘上的打工妹

第五章:永遠拿不到全A的大學生

第六章:人生新故鄉

第七章:直昇機駕駛

第八章:「我以為妳死了」

第九章:疼痛之牆

第十章:搞定你的爛攤子

第十一章:「輪椅是我自己的選擇」

第十二章:第二次機會

第十三章:上天的恩賜

第十四章:一償夙願 

謝詞

照片出處

內容連載

第三章  寄人籬下
 
父女之間

 
現在我開始上中學了,對學業也自有打算。我下定決心,即便得使出九牛二虎之力都要想辦法跳級,原因出自爸的第一個家庭,他在多年前拋棄的那個家庭。
 
爸不常提到從前的妻小,但時不時總會漏句口風。我得知在他離開那個家的時候,他的孩子已經到了上大學的年紀。據他說,他們對越戰持反對立場。身為美國在東南亞戰場的陸軍軍官,他覺得他們在批評他的不是。不過我在意的是他有次提到繼女戴安娜時說的某件事。戴安娜似乎是個格外優秀的學生,聰明到在中學跳了一級。
 
我初次聽他提起這件事,是我小學有次拿成績單回家的時候。我表現相當不錯,大半科目都拿A少數幾個B,或許團體合奏是C吧,我在這一項向來表現最差(我毫無節奏感卻學了長笛,因為爸說那是很適合女孩子的樂器)。我知道有件事他聽了一定會開心,於是對他說:「爸,你看,我數學拿A!」我又在討他的讚美了,儘管他頂多只會回答:「很好啊,譚美。」可是這一次,我注意到他眼眶泛淚,於是我胸口跟著一緊。我終於得到他的肯定了!他接著激動哽咽道:「妳知道嗎,戴安娜總是每科都拿A。」我聽了下巴都掉下來了。「她過目不忘,還跳過一級。」
 
從小到大我都知道湯姆是獨子,也是爸媽的心肝寶貝。身為女孩,我拿這一點辦法也沒有。但現在,讓我覺得既震驚又恐怖的是,我發現比起我,爸有個讓他更得意的繼女。在他眼裡她既聰明又獨特,我就不是了。發現這件事讓我大受打擊。
 
爸隨著年紀漸長,情緒會為了某些事特別激動。他中年以後凡是提到雷根總統、陸戰隊,或是戴安娜,都會泛淚哽咽。他既以他們為榮,也不避諱流露驕傲之情。不過他一次也沒說過以我為榮,而這正是我不顧一切想得到的肯定。
 
他給過我唯一的正面評價是:「譚美這孩子不是頂聰明,卻頂勤奮。」他說得沒錯。我瘋狂苦讀,常常連午餐時間都拿來念書。只要能勝人一籌,我從來不怕下鐵杵磨針的工夫。可是我真恨聽他那麼說,因為我自認聰明,他竟然不這麼想,很傷我的心。他會說:「好好念書,哪天妳說不定能進杜克大學,跟戴安娜一樣。」

我花了多年時間才明白,爸喜歡把人物和地方形容得極盡理想。他會告訴我們:「我們從前在維吉尼亞吃的玉米甜得不得了!比世上其他玉米都更甜。」他創造出自己的神話世界,從雅加達的《天才小麻煩》社區到無可挑剔的耶誕節(含耶誕樹在內),就連他在東南亞的大人物形象也不例外。當時我不知道,不過戴安娜也是他珍愛的神話人物。她當然真實存在,就我所知也的確上了杜克大學。不過他把戴安娜理想化成一個完美的青年,為我立下無可超越的目標。又因為天性使然,我從未停下追趕她的腳步。
 
爸不只愛挑剔,有時更流於刻薄。我八歲時想學芭蕾舞,結果他取笑我的身材,說我太壯了。他說:「譚美呀,男生想舉起你的時候,妳會把人家壓扁了!為什麼不改參加女童軍呢?」他邊說邊笑嘻嘻的,可是我年復一年聽表哥表姊笑我是胖妹,這話直戳我的痛處。
 
最後他幫我報名女童軍而不是芭蕾課,氣死我了,不過童軍課後來倒是成為我生活中的一線光明。課程中的露營、健行、闖關混戰,我全超愛,而且一路參加到成為一級女童軍(現在叫金章女童軍,相當於鷹級男童軍)。就算我不能像戴安娜一樣唸書拿全A,我決心不論嘗試什麼別的活動都要成為頂尖好手。
 
我為了討爸爸歡心,玩起運動來。我開始打排球和壘球,兩樣都變得很強,先後入選儲備校隊和正式校隊。因為爸中學時曾是鐵餅冠軍,所以我中學也練過鐵餅。他花了不知多少時間訓練我——在我的人生當中,那是我們父女倆唯一有過的重要相處時間。爸是有照的棒球裁判,於是我也追隨他的腳步當起裁判來。他在雅加達組織了一個棒球聯盟,隊伍都由美僑小孩組成。我在他需要更多裁判的時候自告奮勇,也是唯一的女裁判,感覺蠻酷的,可是爸從未多加留意;他就只是打發我去當兒童棒球隊的裁判而已。
 
爸雖然訓練我擲鐵餅,也看過我比賽很多次,卻從沒來看我打壘球和排球。至於湯姆的棒球比賽,他跟媽自然一場也沒錯過。他們伺候湯姆打點隊服,親自載他去球場,我卻得搭隊友和朋友的便車去打我的比賽。

媽媽的愛
 
媽對我跟湯姆也有差別待遇。她管我的穿著管得超緊,不准我穿短褲出門,因為那樣不得體,甚至有礙觀瞻。當我得練排球或打排球賽,她會叫我穿長褲去體育館,進去再換上短褲,回家時又得穿回長褲。我看過媽年輕小姐時的照片,知道她在六〇年代也相當時髦,是會穿短裙的人。可是一等自己有了女兒,她就變得分外講究端莊得體了。
 
她老是說:「譚美,妳要好好打扮自己,我不想別人看不起我們。」同一時間,多虧剛發掘的體能天賦,我終於如魚得水,在運動場上綻放光芒。我愛死穿隊服了,那些不知是阿貓還阿狗的「別人」對我的外貌作何感想,我一點也不在乎。
 
媽在其他方面也很保守。她向來篤信佛教,不過她的保守無關信仰,只是一心想把我塑造成泰國小淑女,讓別人覺得我教養好又得體。有多年時間她都不准我在朋友家過夜,因為她認為我跟一個陌生男人——指的是我朋友的爸爸——睡同一間屋子很不像話。後來她總算准我去我朋友艾莉森‧帕森(Allison Parson)家過夜,因為她喜歡也信任艾莉森的媽媽,不過這是難得的待遇。反觀我弟,他想去哪個朋友家過夜當然都沒問題。
 
媽是負責照顧我們、確保我們吃飽穿暖,永遠陪在我們左右的那個人。不過她不是用尋常的方式表達母愛,不會摟抱人或說安慰的話。我小時候凡是跑進廚房抱她,她都會把我推開,說:「我在忙!」她既不苟言笑,要求也高,全心全意預防我們重蹈她年輕時的覆轍,落得貧困度日或中輟正式教育。要她給溫情慰藉她給不出來,倒是找到另一種方式向我們傾注母愛。

媽花大把時間鑽研廚藝,每次學校辦一人出一菜的餐會或烘焙販賣會,她的目標都是端出全場最棒的菜。要湊齊所需食材並不容易,但她找到了門路。她認識了一個大飯店的德國廚師,於是對他死纏爛打,硬要他吐露德式酸菜和炸肉排的美味秘訣。她先精通了德式烹飪,後來又找到一個女人教她做頂級的派餅和蛋糕。媽在雅加達竟然弄得到奶油乳酪,天知道她是怎辦到的,不過她做的奶油乳酪糖霜胡蘿蔔蛋糕,美味只應天上有(現在也還是做得那麼好吃)。她看到我吃披薩那副饞樣,就學了一手從頭揉麵的工夫,又纏著要那個德國廚師分她一點莫札瑞拉乳酪。她聽說正宗披薩會加鯷魚,於是永遠都會確保她買得到鯷魚。多虧媽的不屈不撓,我到今天都超愛吃鯷魚披薩(別批評我的口味,那就是很好吃嘛)。
 
爸認為教養孩子就是跟我們討論《雅加達郵報》和《海峽時報》的最新報導,還有指導我們玩運動。為了學會他認為我該掌握的技能,我會花大把時間下苦功。我開始開車時,他告訴我:「妳應該要知道怎麼給車子換輪胎跟機油。」我二話不說,馬上就學。後來在很多年間,朋友都會要我幫忙修洩氣的輪胎,我成了大家的私人修車師傅。
 
從前我並不覺得自己對爸的肯定求之若渴,現在回頭看卻再明顯不過。我想當他的得意女兒,卻好像怎麼也無法企及。所以,要是我能引他關注的唯一方式是學換車胎,我就照辦。或許他其實很為我這個女兒感到光彩,只是嘴硬不肯說出口,或想激勵我精益求精。無論如何,我總是不斷逼自己更進步、更聰明、更強壯——永遠在追逐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
 
不過,後來我確實了一樁念念不忘的心願──我設法跳過了九年級。這一部分得歸功於我從英制的東南亞世界聯合書院轉學,改念新加坡美國學校。英美教育體系的年級不完全對應,所以我在一間美制小學校唸完八年級後,進聯合書院唸的是英制九年級的第二學期。一年後我轉回美國學校,又能再度跳級半年,從十一年級唸起。我或許沒有過目不忘的本事,至少趕上了戴安娜跳級的紀錄。爸沒注意到就是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