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社論
台灣總在對抗中被提起,
在對話時被忘記
北約峰會提出新版「北約二○二二戰略概念」,對北約戰略作出重大調整。俄羅斯不再是十二年前被期望的戰略夥伴,而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威脅」;中國則被認為構成「系統性挑戰」,這也是北約自上世紀中葉成立以來首度將中國的威脅納入戰略概念。至此,美歐對抗中俄的全球戰略形勢確立,周邊各國面臨選邊壓力;而台灣,往往衝到美中對抗的前沿,然後被擠到美中對話的邊緣。
法國總統馬克宏曾把遭到美國川普政府背棄的北約,形容為「正在腦死」,莫斯科對此表示讚賞。但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卻激活了北約;俄羅斯對歐洲和平秩序與安全環境的破壞,促成北約戰略概念的重大調整。而這個以北美和歐洲為主體的區域性集體防衛組織,原來的戰略概念沒有一個字提到中國;如今遠在太平洋的中國,卻因對歐洲大西洋安全帶來「系統性挑戰」,而進入世界最大軍事聯盟的戰略概念範圍內。
其實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去年就指出,隨著美國調整亞洲地緣戰略重心,北約也重新思考戰略目標,並預告今夏將修改戰略概念,對抗中國崛起。俄烏戰爭讓北約把焦點從中國拉回俄羅斯,但新版戰略概念仍以僅次於俄國的篇幅,討論應對中國的挑戰。而且新版戰略概念雖沒提台灣,史托騰柏格仍舉「霸凌台灣等鄰居」為例,說明中國的嚴重威脅。
北約分神亞洲,我外交部稱道,樂見北約展現全球視野。但北約雖表明願長期支持烏克蘭,卻和美國一樣堅持不派兵對抗俄軍;北約也不告訴烏克蘭應該接受什麼條件,史托騰柏格卻暗示「和平是可能的,只看烏克蘭願意在領土和主權上妥協多少」;法德軍艦現蹤亞洲,但台海有事,台灣能期望北約萬里出兵對抗共軍?或者會被問願意妥協多少?
根據新的戰略藍圖,美國增兵強化北約東翼,北約邀請瑞典芬蘭加入,日韓澳紐出席北約峰會,從歐洲大西洋連結印度太平洋,明白繪出美歐對抗中俄的戰略走向。美國總統拜登說,「普亭企圖將歐洲芬蘭化,結果卻導致歐洲北約化」。其實如果俄烏戰爭促成「歐洲北約化」,那麼美國在川普政府時期就想建立「亞洲北約」,拜登政府則讓北約延伸到亞洲。
但北約只視中國為「系統性挑戰」,美國則認為中國不僅是「最嚴峻的長期挑戰」,更是唯一兼具重塑國際秩序意圖和能力的國家,美國將以「投資—結盟—競爭」的戰略,聚焦於中國帶來的挑戰。從美國與日、韓的雙邊軍事同盟,到四方安全對話、英美澳安全聯盟、印太經濟架構,都是劍指中國的結盟布局;從拜登亞洲行,到美國與東協峰會、G7峰會與北約峰會,也都是圍堵中國的重要環節。世界從冷戰走向後冷戰,又回到新冷戰;全球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高,從印度太平洋到歐洲大西洋上演的大國競爭日益激烈。
不過,美國與中國競爭,但努力避免衝突;北約視中國為系統性挑戰,但並未視為敵人;美歐都表示要與中國進行建設性接觸。於是,美歐與中國競爭時,台灣就是對抗中國的有力理由;但要進行建設性接觸或避免競爭變衝突時,台灣就被迫迴避。美國完成了與中國競爭的結盟布局,卻同時進行著拜習通話的布置,並釋放台美關係升溫的訊息;但台灣反中抗俄、吃萊豬、奉獻台積電,還是不知道世紀倡議的牛肉在哪裡。當兩岸只有對抗沒有對話,只有衝撞沒有橋梁,台灣就會繼續在美歐與中國的對抗中被提起,然後在對話時被忘記。
北約領導人峰會6月29日批准了「北約2022戰略概念」,首度觸及遠在北約防禦範疇之外的中國,認定中國是北約關切的「系統性挑戰」,圖為北約峰會現場。路透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