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
日本眼中的台灣戰略地位
日本與台灣雖然沒有正式的邦交,但是相互之間的友好程度非常高,在貿易、觀光及文化上的實質交流非常活躍。圖為台灣民眾到日台交流協會所設的安倍晉三弔唁會場,留言致意。 圖/路透社
緊密的台日關係
日本與台灣雖然沒有正式的邦交,但是相互之間的友好程度非常高,在貿易、觀光及文化上的實質交流非常活躍。這應該是因為台日雙方有著民主、自由、尊重基本人權、法治等共通價值觀,在社會道德及禮儀規矩上也能夠互相理解的關係。除此之外,日本的動畫、料理之類文化上的軟實力也提升了台灣民眾對日本人的好感。
日本及台灣都屬於地震、颱風等天災較多的國家,日本發生東北大地震的時候,來自台灣政府機關、個人及慈善團體的捐款高達兩百五十三億日圓(依當時匯率約為新台幣七十三億元)。去年(2018年)2月台灣花蓮大地震,日本也捐給花蓮縣超過二億七千萬日圓(依當時匯率約為新台幣七千四百八十萬元)。對災區的相互支援,已經成為台日之間的默契。
另外台日之間的經濟關係也相當良好,2015年的貿易額為五百八十億美元,站在台灣的角度是第三名,站在日本的角度是第四名。近年來台灣在經濟方面也積極參與國際組織,例如與沒有邦交的紐西蘭、新加坡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 FTA),並宣布在八年之內加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 TPP),日本也表示歡迎。
跟現在的中國相比,日本的對台灣貿易總額雖然只有對中國貿易總額的一半左右,但從收支的角度來看,對中國貿易為大幅入超(虧損),而對台灣貿易則為大幅出超(獲利)。
在政治方面,台灣的民進黨在2016年的總統大選中獲勝,成為第一大黨,誕生了蔡英文政府。蔡英文雖然表示「兩岸關係將維持現狀」,但明顯與中國拉開了距離,親日的立場更加明顯。例如從前的馬英九政府會定期派遣海巡署船隻在沖之鳥水域巡邏,蔡英文上任後取消了這個做法,正是對日本的友善舉動。
日本發生東北大地震的時候,來自台灣政府機關、個人及慈善團體的捐款高達兩百五十三億日圓(依當時匯率約為新台幣七十三億元)。圖為台灣商界於台北設311大地震追悼會場致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近來美國也改變了對中國的戰略,在政策上明顯向台灣釋出善意。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我們應該儘早促成台日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讓台日的經濟關係能夠更加緊密。除此之外,還應該積極推動對台灣的各種支援,在過程中設法為台日之間存在的領土、海洋權益問題找出解決之道。
在國家安全方面,日本與台灣都面臨著來自中國的威脅。從日本防衛的角度來看,台灣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絕對不容小覷。日本應該要與美國配合,採取抑制中國經濟的政策。
經由以上數點可以推導出的結論為,「日本應該慎思對中戰略,重新檢視與台灣的關係」。我認為日本已經進入了在戰略的構想上,應該認真思考我們過去幾乎不曾在意的台日合作關係的階段。台灣對日本的國防安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台日面對著共同的威脅,在關係上已接近命運共同體。
台灣如今正面臨來自中國的高度威脅,正在全力更新其防衛性武力裝備,美國也明白此現狀,採取了多項對台灣有利的措施。如今台灣正需要日本的支援,從環境安全保障來看,台灣的軍事實力越強大,對日本越有利。在對方真正需要的時候提供適時的支援,才能發揮支援的最大效益,一旦錯過了最佳時機,效果就會大減,而現在正是最佳時機。
圖為2021年7月8日日本捐贈的第二批百萬劑AZ疫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為了締結真正的信賴關係
台灣如今制訂了新的國防政策,正企圖大幅強化其防衛能力。但評估台灣目前的能力,該計畫明顯過於不切實際。因此台灣需要各國的援助,而台灣與日本在地緣政治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日本正處在最適合提供支援的位置上。當然支援台灣必定會引來中國的強烈反彈,日本若是單獨進行,恐怕能夠提供的支援相當有限。因此支援的具體內容及時間,日本應該先與美國祕密協議,在達成共識後才採取行動。
美國針對台灣問題已經通過了2018會計年度的《國防授權法案》及《台灣旅行法》,除了對台灣參與軍事演習及訓練、官員交流及防衛交流予以解禁之外,也強化了對台灣的軍事支援。可以看出美國已經有所覺悟,將會一方面在某種程度上安撫中國的情緒,一方面無視中國的反對,對台灣提供明確的支援。
日本也應該利用這個機會,經由美國輾轉向台灣提供軍事支援。例如防衛裝備、防衛技術等等,先輸出至美國,再默許美國將該裝備轉運至台灣。當然這樣的行為必須在日本政府的監督之下,透過民間團體交流的方式進行,避免在國際上引起關注。不過就算引發中國的強烈抗議,日本也要有所覺悟,不能輕易退縮。
此外作為軍事支援的環節之一,應該還要提供關於部隊運用上的支援。例如台、日雙方可以個別參加由美國所實施的兵推或多國實戰聯合演習,等於是在美國的主導下,整合雙方的作戰思想及部隊運用方式,並且階段性地實施各種訓練。如果亞洲地區發生大規模災害,也可以趁著人道支援行動的機會,讓美日台三方人員在鄰近的區域內活動,如此一來就能有機會驗證過去的訓練成果。
在防衛相關人員的人事交流上,也同樣有實施的策略。其實在歷史上,台灣在初期一直接受著日本的軍事支援,簽訂《中日和約》後也經常實施防衛交流,因此台灣一直渴望能夠恢復像這樣的交流與支援。例如2018年10月,台灣的外交部長吳釗燮接受中央通訊社專訪,指出台日同樣面對來自中國的威脅,有必要進行國家安全情報的交換及防衛對話。過去日本每當接收到台灣所發出類似這樣的支援請求,都會以雙方沒有邦交為理由敷衍過去。日本這種應對方式,必定會引來台灣方面的不信任感,台灣可能會逐漸不再對日本抱持期待。為了因應今後逐漸增強的中國威脅,我認為如今日本有必要認真評估對台灣提供軍事支援的問題。
以上我所談的都是如何支援台灣的策略,但如今中國必然已在台灣內部建立起強大的諜報網,考量到這一點,日本在對台灣提供技術及軍事情報時,務必要做好保密的工作。
圖為日本海上自衛隊P-3獵戶座海上巡邏反潛機飛越釣魚台。 圖/美聯社
另外還有一點必須提及,那就是從台灣的角度來看,日本有過背叛台灣的不良歷史紀錄。日本在1972年發表《中日聯合聲明》之後,即宣布終止日本與台灣簽訂的《中日和約》。這雖然是受美中交流正常化的大勢所趨,但單方面切斷了與台灣的往來是不爭的事實。對於日本這樣的做法,當時的台灣外交部雖然一方面提出譴責,另一方面卻希望能夠與日本繼續維持民間交流。正因如此,台日之間才能一直維持著非官方的實務關係。如果站在台灣的立場比較日本與美國,相較於願意制訂《台灣關係法》這套國內法來保障台灣安全的美國,台灣對日本雖然也抱持著相當大的期待,卻也有著臨危之際不能信賴日本的擔憂。
在台灣軍隊與日本自衛隊的交流與合作方面,同樣是日本自衛隊經常單方面漠視來自台灣的熱情邀約。
正如同前文所說的,中國對台灣施加的統一壓力,正處於過去不曾有過的高點。日本應該立刻修正台日之間這種任憑台灣單方面示好的偏誤關係,盡速克服台日關係上的問題點,提升國民之間的情誼,使台灣與日本成為值得信賴的正式夥伴。
要做到這一點,日本就不能屈服於來自中國的壓力。防衛台灣與防衛日本是一體兩面的事情,日本應該明確表態,願意與美國共同建立起第一島鏈的共同防衛架構。對於在日本單方面斷交之後,依然表示「希望能夠繼續與全日本的反共人士維持友誼」的台灣人士,日本此刻正應該拿出善意,回報他們的不離不棄。
面對中國共產黨獨裁政權的威脅,如果可以的話,建議日本應該仿效美國的《台灣關係法》,建立起一套明訂台日安全保障合作關係的國內法。畢竟在二戰之前,台灣是日本的領土,日本在戰後棄台灣而去,1972年又單方面與台灣斷交。從這歷史面來看,對於維護台灣的安全,日本也必須負起一些責任。
中國艦艇及航空器在台灣周邊的活動示意圖。 圖/燎原出版提供;資料來源/台灣2017年版《國防報告書》
不堪一擊的台日國家安全保障關係
上圖是人民解放軍的艦艇及飛機的活動狀況圖,從本圖可以看出隨著人民解放軍武器的現代化,其活動範圍有越來越大的趨勢。虛線的部分,是航空母艦遼寧號與戰鬥艦艇的活動路線。這樣的路線設定,其實是在模仿著美國的航艦戰鬥群。實線的部分,則是轟六轟炸機、空警200預警機、Su-30戰鬥機等飛機的動線。這張活動狀況圖在繪製上,是台灣軍方利用了日本自衛隊所取得的台灣東側部分情報,再搭配上台灣軍方自己所取得的台灣西側部分情報,兩相結合後繪製而成。台日雙方只要能夠像這樣進行緊密的情報交流,就可以更加輕易地掌握共軍的所有行動。
台日雙方缺乏海上的交流
就算不跟鞏固的日美同盟比較,而是跟非正式且不穩定的台美關係比較,台日的國家安全保障關係也顯得遜色得多。曾經擔任過駐中國防衛武官的海上自衛隊幹部學校戰略研究室長山本勝也一等海佐,在《駐外防衛武官眼中的中國(31中國尖閣群島 台灣》[防衛駐在官の見た中国(その31 中国尖閣諸島 台湾)]中,提出了以下見解。文章有點長,我直接全文引用。
自從《中日聯合聲明》之後,日本和台灣之間只維持著非官方的實務關係,日本防衛省、自衛隊與台灣的國防部、台灣軍隊,或是日本海上自衛隊與台灣海軍,都完全沒有交流。而且由於台灣沒有加入「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東協國防部長擴大會議」(ADMM-Plus)、「西太平洋海軍會議」(Western Pacific Naval Symposium, WPNS)等組織,所以也沒有在國際間交流的機會。
海上執法機關也一樣,例如日本的海上保安廳及中國海警局都會參加的「亞洲海上保安部門首長會議」(Heads of Asian Coast Guard Agencies Meeting, HACGAM)、「北太平洋地區海岸警備執法機構論壇」(North Pacific Coast Guard Forum, NPCGF)等海上執法機關的地區性組織,台灣也完全沒有參加。
在海上執法機關的層面,還算有一點交集,例如依據平成25年(2013年)簽訂的《台日漁業協議》中的規定所設置的「台日漁業委員會」,日本的海上保安廳與台灣的海岸巡防署相關人士會協同外交部門及漁業部門人員一同出席,但是在國防部門方面,則完全沒有交流的機會。
平成八年(1996年)9月,尖閣群島周邊海域發生香港抗議民眾落海死亡的意外,當時台灣的軍方為了避免未來發生類似的悲劇,曾考慮過要在發生狀況時派出救難直升機。但是當時台灣的軍隊與日本自衛隊之間完全沒有溝通管道,狀況一度陷入混亂,最後台灣的軍隊以「可能會造成軍事緊張」為由放棄了這個決定。如今過了二十年,這個問題依然存在。
所幸近年來,自日本防衛省或自衛隊退役的將領或其他國家安全相關人士,會與台灣方面的相關人士進行非官方的國家安全對談,有時也會有退役的自衛官被派遣至台灣的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
另一方面,交流協會台北事務所長內田勝久也指出「台日之間的溝通管道並不充足,雙方都必須特別謹慎小心,避免發生國家安全上的意外事故」。
從日本的國家安全戰略觀點來看,台灣是符合日本所提出的「自由、民主、尊重基本人權、法治等普遍價值觀」理念的鄰居。台灣若能在成熟的民主體制下持續發展,對日本來說是值得高興的事。
但是我們對台灣海軍的實力及決策機制的理解,甚至少於對中國海軍的理解。我們與台灣在國防層級上的信賴關係,是否如同私人層級或民間層級那麼深厚,完全是個未知數。
然而從日本的海洋安全保護觀點來看,台灣的海軍實力及海上執法能力,絕對是我們不容忽視的重大變數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 本文摘自《台灣有事:日本眼中的台灣地緣重要性角色》第四章〈台灣的重要性與日俱增〉,標題為鳴人堂編輯所加,燎原出版授權刊登。
圖為台灣民眾因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身亡因而到日台交流協會外獻花致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 ★ ★ ★
內容簡介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
台日不能只有民間的交流,已經是時候考慮兩國在軍事上的關係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大聲疾呼,要所有印太地區的關係參與者警惕這個事實!
台日面對著共同的威脅,在關係上形同命運共同體
再次發生台海危機,日本還會再袖手旁觀嗎?西太平洋乃至印度洋的事務,不再是美國一家獨攬。華府尋求更多印太地區的參與者共同站在自由世界陣營的那一邊,日本的態度將決定本區域的和平與穩定。
「台灣有事即日本有事!」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大聲疾呼,要所有印太地區的關係參與者警惕這個事實!顯然日本的有識之士已經看到了這一點,西太平洋的強權爭奪戰,關鍵就在台灣!
美日制定「台灣有事」聯合作戰計畫草案。這是因為台灣不僅在東亞具關鍵地位,更是全球航路的樞紐。台灣不保,即日本西南群島不保,美國的世界海權地位也不保。這將影響全球國際秩序的發展。
「台灣有事」,是源自於日本在討論美日安保條約時,從「周邊有事」所延伸過來的詞彙。當前,有逾九成日本民眾認為,日本應針對中國造成台灣有事做好準備。這在在提醒,「台灣有事」已經成為日本需要關注的重大安全議題,是日本不再能忽視的狀況。
「美中競爭」可說是影響當前台海以及國際局勢的最大變數。川普在位期間,把「美中衝突」的氛圍拉高到前所未見的緊張,印證了美中之間的競爭關係,確實是很有可能把本區域其他盟友的處境也同樣惡化,這就是印太地區的現實狀況。現在雖然白宮換人執政,美中衝突的態勢僅是悄悄平息,雙方的敵對關係依然沒有消退,只是在等待時機,何時爆發成大規模的衝突,始終是個未明的狀態。
過去很久,台日積極維持貿易上的往來,兩地民眾抱持友好交往,但今天的許多關於島嶼防禦、航道暢通、能源確保、漁業合作等等可能衝擊日本的事務,都與台灣息息相關。中國軍力的迅速擴張對打破華盛頓與北京之間的力量平衡構成威脅,破壞本地區的和平。中國不再隱藏其對台的企圖,日本政、軍界再也不能假裝這些問題不存在的事實。「穩定台灣周邊局勢對日本的安全和國際社會的穩定極其重要,」日本防衛省在年度白皮書中寫道。「我們有必要以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密切關注這一局勢。」
中國與台灣之間的整體軍事平衡正在向有利於中國的方向傾斜,兩者的軍力差距正逐年擴大。如果再不重視「台灣有事」,將來就一定會是「日本有事」。參與防衛台灣的事務,現今已經是日本的核心利益。
本書四位日本資歷豐富的自衛隊退役將領,根據過去參與國防及國際事務的角度及經驗,從美中關係、印太戰略的視角,分析台灣在地緣政治上的重要性,呼應了安倍晉三的呼籲。
在美中競爭的局勢之下,被中國視爲「核心利益」的台灣顯得相形重要。台灣的防衛與日本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對日本的國防安全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台日面對著共同的威脅,在關係上形同命運共同體。一旦切割開來,將會被各個擊破且情勢岌岌可危。
本書特色
1. 從美日台的國家安全政策及戰略手段的角度,分析及闡明「美中競爭」的發生背景
2. 透過介紹中國人民解放軍狀況、台灣局勢現況,說明美中競爭下的日本周邊在國家安全面的困境
3. 說明日本應該採取什麼樣的策略來呼應台灣所面對的戰略態勢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渡部悅和
日本前陸上自衛隊中將。歷任陸上自衛隊副幕僚長、陸上幕僚監部裝備部長、第二師團長、東部方面總監,於二○一三年退役。前哈佛大學高級特別研究員,現任富士通系統統合研究所安全保障研究所所長。
尾上定正
日本前航空自衛隊中將。歷任第二航空團司令兼千歳基地司令、統合幕僚監部防衛計畫部長、北部航空方面隊司令官、補給本部長,於二○一七年退役。前哈佛大學高級特別研究員。
小野田治
日本前航空自衛隊中將。歷任航空幕僚監部人事教育部長、第七航空團司令、西部航空方面隊司令官、航空教育集團司令官,於二○一二年退役。前哈佛大學高級特別研究員。
矢野一樹
日本前海上自衛隊中將。大湊地方總監部幕僚長、海上幕僚監部裝備部長、潛艦艦隊司令官,於二○一三年退役。
譯者簡介
李彥樺
一九七八年出生。日本關西大學文學博士、台灣東吳大學日文系碩士。鑽研翻譯理論多年,譯作涵蓋文學、財經、實用叢書、旅遊手冊、輕小說、漫畫等各領域。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美中競爭與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
1 美中貿易戰與美中競爭
二○一八年全面爆發美中競爭/美國副總統彭斯在哈德遜研究所的演講中譴責中國/川普政府的目的是搞垮華為
2 關於美中競爭的美方立場
修昔底德陷阱/約翰‧米爾斯海默的《大國政治的悲劇》/邁克爾‧林德的《美國流戰略》/哈佛大學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的《命中注定的戰爭》/比較歐巴馬政府的對中政策與川普政府的對中政策
3 中國是以成為世界第一的強權國家為目標
習近平的「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國以成為科技大國為目標/對習近平來說,統一台灣是優先度相當高的目標
4 中國的國家安全戰略
中國的戰略目標/軍事戰略/作戰準則/「反介入/區域拒止戰略」/中國的軍事侵略
第二章 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
1 國家安全戰略報告
美國優先/大國互相競爭的時代/美國與同盟國及友好國家的合作關係
2 國防戰略報告
國防部的任務/戰略環境/美國的強勢之處,在於與同盟國及友好國家之間的互動網絡
3 空海整體戰
ASB的概要/ASB的兩階段作戰/對ASB的批評/CSBA對ASB的改善方案
4 蘭德智庫公司的「地對艦飛彈咽喉點防衛」
在第一島鏈建立包圍網
5 印度太平洋戰略
認識現況/作為修正主義大國的中國,追求的是世界性的霸權/嚴肅面對台海危機/印度太平洋地區的今後局勢/夥伴關係/美日同盟的現代化
6 CSBA的新戰略「海洋壓力戰略」
如何避免中國佔領台灣「已成事實」/「海洋壓力戰略」的梗概/「外壓內攻防衛」/內側部隊與外側部隊/「外壓內攻防衛」的四大作戰/對「海洋壓力戰略」的評價
第三章 劇烈變化的朝鮮半島局勢
外交舉措令人難以捉摸的川普總統/堅決不肯放棄核武的北韓/比起美韓同盟,文在寅政府更重視的是南北統一/撤除駐韓美軍及美韓解除同盟的可能性/文在寅總統在國務會議上的發言等同於對日宣戰/日本的因應對策
第四章 台灣的重要性與日俱增
1 台灣與中國在環繞台獨問題上的攻防戰
台灣是中國最重要的「核心利益」/蔡英文政府拒絕一國兩制/受到注目的二○二○年總統選舉/台灣認同意識的動搖/關於台獨的輿論動向/對中國攏絡政策的警戒心/中國銳實力的影響/受到中國銳實力影響極深的金門島/國家安全上的隱憂及美國、日本的支援/台灣的防衛體制:自主防衛戰略的限度與新的威脅「混合戰爭」
2 美國眼中的台灣
《印度太平洋戰略報告》中的台灣/不安定的台美合作架構:美國的國內法《台灣關係法》的重要性及其極限/川普政府的台灣政策/《亞洲再保證倡議法案》/川普政府的武器供應/整體空中及飛彈防禦構想與台灣的樂山雷達
3 日本眼中的台灣
緊密的台日關係/為了締結真正的信賴關係/不堪一擊的台日國家安全保障關係/台日雙方缺乏海上的交流/缺乏航空交流將背負非常大的風險/日本版《台灣關係法》的提案動向
第五章 情境模擬:第四次台海危機
1 第三次台海危機的始末與分析
中國為了妨礙總統選舉而發射飛彈/為了對抗美國航母而實施演習/如果美國沒有派遣航母,會有什麼結果?
2 左右美國軍事力量是否介入的條件
阻止美國介入台海危機的條件是什麼?/關於正當性與成本的美中鬥爭/兩岸衝突的非對稱性
3 情境模擬:第四次台海危機
情境1 利用混合戰術統一台灣
台灣的執政黨在SNS(社群網路服務)上大受抨擊/試圖強化與美國的關係/日本的狀況/中國的抗議與報復手段/台灣國內統派與獨派的對立加劇/來自中國本土的網路攻擊/中國對日本實施的資訊戰/人民解放軍採取行動/日本強化對中國的監視/演習結束了,但是……/台灣國內的對立加速惡化/中國漁船包圍台灣/統派勢力的武裝暴動/全民投票的結果,由統派獲得勝利
情境2 台灣限定的短期激烈戰
以浮動水雷破壞美國船艦/日本政府的應對方式及航空活動/水雷造成貨船沉沒/美日台的共同掃雷行動與中國的警告射擊/中國的跨領域作戰
小專欄 中國的飛彈攻擊與台灣的反擊
美國派遣航母機動部隊牽制中國及來自彈道飛彈的威脅/駐日美國空軍及海軍陸戰隊的分散待命/中國漁船登陸釣魚台,日本的反應是……/美軍介入的困難與日本的支援/統派佔領總統府
情境3 「反介入/區域拒止」環境下的美中戰爭:對台灣全面進攻
習近平下定決心攻打台灣/兩岸武力衝突的爆發與擴大/美軍實施「作戰計畫五○七七」/台灣戰區內的美中武力衝突與日本
4 關於情境模擬的解說
易思安的論文:「中國的五大戰爭計畫」/論文的重點:五大戰爭計畫/情境模擬分析的重點歸納
第六章 思考日本的國家安全問題
1 印度太平洋戰略
FOIP的概要/印度太平洋戰略與中國的「一帶一路」是美中競爭的象徵/強化與第一島鏈諸國的合作關係
2 從日本的戰略中消失的台灣
美日同盟與兩岸關係/美日同盟的強化與台灣
3 台海危機與日本法制上的問題
日本的《憲法》/《和平安全法制》/平時的自衛權
4 日本的《國家安全保障戰略》等戰略報告的問題點
《國家安全保障戰略》/《防衛計畫大綱》及《中期防衛力建構計畫》
5 日本安全保障的正確面貌
威脅對抗型戰略的建構,以及與美國戰略的整合/遏止戰略/日本獨自的防衛努力/應該立刻將政策從「專守防衛」變更為「積極防衛」(active defense)/間諜防治法的制訂與諜報機關的重視/第六章總結
結語
內容連載
前 言
美中競爭恐怕將會長期持續下去
影響當前國際局勢的最大要素,大概就屬「美中競爭」了。不管是經濟面還是軍事面,美國及中國都分居全世界的第一名及第二名。發生在這兩個國家之間的貿易戰,對全世界的經濟及其他各方面的領域都造成了莫大的影響。這場貿易戰並非僅涉及貿易,同時更是左右未來世界趨勢的高科技(如運用AI人工智慧及機器人的無人化技術,以及量子技術、生化技術等等)的霸權之爭。
打從二○一八年起,美國的川普總統就對中國表現出了檯面化對峙的態度。換句話說,正式的美中競爭可以追溯至二○一八年。過去每一屆的美國總統,對中國採取的都是「交往政策」(Engagement Policy,參見第二章),也就是重視與中國的交流,邀請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等國際組織,期許中國能夠成為一個負責任的民主大國。但是這樣的做法,卻帶來了截然相反的結果。中國完全不採行自由民主,堅持認為以中國共產黨進行獨裁統治的權威主義才是最佳體制。
只要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沒有放棄他的「中國夢」,印度洋——太平洋海域(Indo-Pacific)的緊張局勢就會持續下去。美中競爭的背景,就在於習近平主席提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聲稱將在二○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一百週年)之前,讓中國超越美國,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全世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這可說是名副其實的「世界第一宣言」。
關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習近平提出了許許多多的夢想。例如海洋強國的夢想、宇宙強國的夢想、航空強國的夢想、科技強國的夢想等等,展現出在每個領域都實現世界第一的企圖心。
在美國總統川普發動美中貿易戰的初期,習近平有些處於挨打的局面,但近來習近平似乎有了抗戰到底的覺悟。他似乎是打算在川普任職期間(最長會到第二任期結束的二○二五年)暫時隱忍,並獲得最終的勝利。
另一方面,川普在二○一七年十二月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緊接著又在二○一八年一月發表《國防戰略報告》,報告中明確指出中、俄兩國是對美國最具威脅的國家,尤其對中國表現出了嚴厲的對峙立場。這在美國對中政策的歷史上,可說是個劃時代的轉捩點。
川普下令在南海發動「自由航行行動」(Freedom of Navigation Operations, FONOP),否定中國單方面的主權主張,同時在二○一八年四月宣布對於有著多次違法前科的中國高科技企業「中興通訊」(ZTE)發動制裁(禁止高通、Google等美國企業將製造智慧型手機及通訊儀器所不可或缺的零件販賣給中興通訊),幾乎導致中興通訊無法維持營運而倒閉。除此之外,川普亦主導發動美中貿易戰,多次對中國進行經濟制裁(第一次對汽車、機器人等價值約三百四十億美金的八百一十八項商品課徵二五%的關稅,第二次對半導體等價值約一百六十億美金的二百七十九項商品課徵二五%的關稅,第三次對家電、家具、衣物等價值約兩千億美金的五千七百四十五項商品課徵最高二五%的關稅,第四次對家電、衣物等價值約一千一百億美金的三千二百四十三項商品課徵一五%的追加關稅),讓原本就岌岌可危的中國經濟更是雪上加霜。此外川普還禁止世界最大通訊裝置公司「華為」的產品進入美國市場(理由是基於安全考量,詳見第一章),並且禁止美國企業提供華為產品所需要的核心軟硬體。川普如連珠砲般祭出這多種的對抗及制裁政策,足見他有極大的決心要正式展開美中競爭。
關於美中競爭的細節部分請見內文,值得注意的是美中競爭的本質源自於美國長久以來的基本戰略思維:「強權美國不允許其他國家成為另一個強權」。在這個前提之下,這場美中競爭很有可能會長期持續下去,不太可能在短時間之內結束。
美國自二○一○年起就持續發表針對中國軍事實力增強的因應對策
本書的第二章,將會從戰略的角度說明美國如何因應中國快速增強的軍事實力。其內容主要包含針對人民解放軍的「反介入/區域拒止」(Anti-Access/Area Denial, A2/AD)戰略(詳見第二章)採取了什麼樣的因應對策等。
在這第二章之中,除了說明構成美國戰略梗概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及《國防戰略報告》之外,主要的介紹內容還有對抗中國A2/AD戰略的海空軍主導作戰構想「空海整體戰」(ASB:Air Sea Battle,發表於二○一○年,詳見第二章),以及美國陸軍為了與「空海整體戰」互別苗頭,委託蘭德公司構思的「反艦飛彈咽喉點防衛」構想(詳見第二章),還有由美國國防部在二○一九年六月一日發表的《印太戰略報告》(IPS: Indo-Pacific Strategy Report,詳見第二章),以及由智庫組織「戰略和預算評估中心」所發表與IPS有緊密關聯性的「海上壓力戰略」(Maritime Pressure Strategy,詳見第二章)等等。
尤其若能理解CSBA的「海上壓力戰略」,就能明白第一島鏈的重要性,亦能理解身為第一島鏈重要成員的日本及台灣在防衛上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韓國漸趨危險而台灣相形重要
韓國與台灣是美中競爭局勢下最值得關注的兩個國家,兩國的狀況皆與日本的國家安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韓國的文在寅總統站在「侮日、反美、親中、從北韓」的立場,追求的是建立「南北聯邦共和國」(北韓則提議建立「高麗民主聯邦共和國」)。當全世界都在關心北韓是否會全面廢除核武的時候,韓國政府所支持的並不是美國所提出的「完全、可驗證且不可逆的非核化」(Complete, Verifiable and Irreversible Denuclearization, CVID),而是北韓所追求的「階段性廢除與階段性解除經濟制裁」,由此可看出韓國與美國在立場上的不一致。這造成美韓關係惡化,甚至一度陷入駐韓美軍可能必須撤離的窘境。
如果美國真的撤離駐韓美軍,基本上就等同於美韓解除盟友關係。文在寅政府所追求的是南北韓統一,如果這種親北韓的左翼政策長久維持下去,美韓解除同盟遲早將變成事實。
文在寅政府的反日態度相當明顯,不管是針對慰安婦問題、徵用工問題、雷達鎖定問題,還是戰略物資輸出管理問題,都不斷提出情緒性的不理性主張,徹底與日本對立,彷彿把日本當成了韓國的最大敵人。
只要親北韓、反美又侮日的文在寅沒有下台,韓國勢必會脫離西方民主陣營。美國所追求的美日韓三國同盟關係終究只是一場夢而已,美日兩國都必須為美韓分道揚鑣這個最壞的結果預先做好準備。
中華民國(台灣)的情況,則恰巧與韓國截然相反。台灣本來就是一個親日的國家,自從蔡英文總統上台之後,台日關係一直維持在相當良好的狀態。如果美國撤離駐韓美軍,美軍的防衛線將轉移到第一島鏈上,而日本及台灣都是第一島鏈的重要成員。關於這個狀況,將在第二章之後詳細分析。
川普政府近來向台灣頻頻示好,而中國向來視台灣為最重要的核心利益。川普政府這樣的行為,可說是不斷觸動著中國的敏感神經。事實上川普這麼做,明顯是在為未來的美中角力戰鋪路,而這也意味著川普已能預見朝鮮半島上的美韓同盟未來將迎接什麼樣的結果。
本書將會進一步舉出日本所主張的「自由且開放的印度太平洋戰略」,以及第一島鏈防衛等諸般理由,強調台灣的重要性。
台灣在日本的戰略中遭到忽略
在本書的最後,則會談到「日本該採取什麼樣的戰略」。在美中競爭局勢之下,台灣顯然會成為國際間關注的焦點。因此在第四章中,我們將說明「台灣的重要性」。
美中的競爭到後來可能會演變成軍事衝突。近來川普政府所提出的親台政策之多,幾乎到了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諸如推動成立《台灣旅行法》(Taiwan Travel Act),促進美國政府與台灣政府間所有層級互相訪問;提議依據《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NDAA)讓美軍的艦艇定期停靠台灣的港口;在今年(二○一九年)六月一日所發表的《印太戰略報告》中大剌剌地將台灣與日本等獨立國家擺在一起,並且同意販售總額高達二十二億美金的武器給台灣(公布於隔年七月)等等,很顯然川普是將台灣當成了對抗中國的一張王牌。
然而中國向來視統一台灣為最重要的核心利益,美國的這些親台舉動當然會引發中國的強烈反彈,最終甚至可能引發美中的軍事衝突。
如果台海發生戰爭,日本該採取什麼樣的立場?雖然是發生在台海的戰爭,但日本有可能會遭到波及。為了避免臨陣驚慌,日本必須從現在就做好準備。而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修改日本的《憲法》第九條。如果不先修改《憲法》,讓行使集體自衛權不再具有一絲一毫法律上的疑義,當台海及日本進入戰爭狀態時,日本將無法採取最適當的措施。
關於這個部分,本書將在第五章介紹「第四次台灣海峽危機情境模擬」,並在第六章討論「日本的戰略」。
日本的國家安全充滿了危險漏洞
像日本這樣在國安上充滿危險漏洞的國家,綜觀全世界可說是少之又少。因二戰戰敗而增列的《憲法》第九條,讓戰後日本的國家安全議題陷入了極大的矛盾之中。《憲法》第九條打著和平主義的理想口號,明文規定放棄戰爭、不維持戰力、不擁有交戰權。正因為太過拘泥於這種極端的和平主義,讓日本的國家安全議題陷入一個極為愚蠢而不合理的窘境,成為全世界有識之士眼中的笑柄。
由於日本只能採取極度受限的防衛政策(專守防衛、最低限度的防衛力量、避免成為軍事大國、非核三原則等),所以才會被中國、北韓、俄羅斯這些以力量至上的國家輕視及威脅。
有些日本的憲法學者甚至公然聲稱「擁有自衛隊是違憲的行為」,一些左派的在野黨也常常以「自衛隊違憲論」為武器,阻撓國會針對國家安全議題進行合理討論。這些人反對修改《憲法》,反對修改《美日安全保障條約》,反對成立《間諜防治法》,反對保護特定機密的相關法律,反對和平安全法制,幾乎是反對所有改善日本國家安全體制的政策。
這讓日本成為世界知名的間諜大國,潛入日本的間諜都可以為所欲為而不受限制。此外,也使得北韓的武裝間諜船、漁船及中國海警局的公務船、漁船都敢一而再、再而三地侵犯日本的領海。這種充滿不利因素的日本國家安全現況如果不盡早從根本加以改善,日本人在面臨嚴苛困境時將不具備自救的能力。
美中兩國競爭世界第一的寶座,夾在中間的日本假如只能旁觀及任憑擺佈,實在是太窩囊了一點。日本經濟同友會的代表幹事小林喜光,將平成時代的三十年形容為「敗北與挫折的三十年」,我們衷心期盼從二○一九年五月開始的令和時代能夠搖身一變,成為「日本復甦的榮耀時代」。要實現日本復甦的願景,重新建立整個國家的體制是不可或缺的必經過程。
延伸閱讀:
燎原出版:無人機的開發是個意外 也是一個充滿機會的開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