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憑掛帥
斯文掃地
張競
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曾任中華民國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
亞洲政壇政學勾結屢見不鮮,一些學術殿堂淪落至文憑工廠。
台灣每逢選舉,參選者學位論文經常成為選戰話題,不但會受到嚴格檢視,更多次產生重大政治醜聞。最近先是爆出經常化名為翁達瑞、自稱為旅美商學教授者,鎖定藍營參選高雄市長柯志恩,撰稿批評涉嫌違反學術倫理,結果引起當事者憤然提告。
結果很快風水輪流轉,綠營所推派參選桃園市長林智堅立刻就被人檢舉出兩份不同學問論文抄襲,由於證據確鑿難以抵賴,儘管綠營迅速投入各種政治與社會資源,希望藉由發動輿論攻勢掩蓋醜聞,但顯然對於選情發生嚴重衝擊。
其實亞洲各國政壇政治人物迷信學位與文憑是普遍現象,在傳統儒家文化圈內,尊重知識分子具有經世濟民能耐,並且同時社會亦接受學擇優則仕為政治事業發展合理途徑,所以投身政治者都希望藉由學位文憑妝點形象,並且為其從政任職發言權威獲得加乘效果,所以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不擇手段獲得學位文憑。
但正是因為政治人物對於學位文憑有此需求,自然就會產生政學勾結利益輸送結構關係。所以政府官僚運用政府委託研究案為餌,誘引高等院校不肖學者提供入學名額,然後依據研究課題作為發展學位論文基礎,架構出教授指導碩博士生進行研究,最後研究報告與學問論文支持呼應互蒙其利特殊現象。
此種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近水樓台先得月政學互利共生架構,在亞洲各國靡然成風,早就變成政治圈與學術界眾所周知公開秘密。但各國為端正政治風氣,要求公務人員申報財產,並且立法明確列出政府官員利益迴避事項,甚至還針對不明來源財產得以起訴治罪,但卻從來未曾針對政治人物學位論文,要求其公開內容,讓其學術論述必須攤在陽光下,接受選民檢視作為誠信參考基礎。
政治陽光法案規範不及學位真偽與論文內容,確實是民主法治之恥;特別是在亞洲各國威權當道社會氛圍下,諸多高階政府官員都能夠利用在職進修獲得學位,而學術界亦自甘墮落為政治圈大開後門,藉由廣設專案班次,降低入學門檻與筆試要求,讓學術殿堂淪落至文憑工廠,文憑掛帥斯文掃地莫過於此。
但最令人痛心之處,則是當政治人物學位與論文真偽遭人戳穿時,運用國家機器與司法機關打壓質疑者,並且玩弄法條將其列為國家機密,對於民主法治講求政治透明來說,對比各項陽光法案所強調法理觀念來說,真是威權復辟大開倒車。尤其在台灣社會蔡英文博士學位與論文疑案,可從台北刑事法院鬧到英國行政法庭,能夠纏鬥不休至如此地步,早已寫下台灣政治發展史難堪篇章。
其實能否獲得學位確實是無法就此證明治國能耐,學位不等於學問,而學問不代表能力,並且能力亦不保證道德。台灣政治圈內政務首長各個都是歐美名校博士,但在推動實際政務上所需之治理能力與政治道德,顯然證明學位不能提供任何保證,反而經常讓人感覺是腐儒治國毫無章法。
不過東亞各國社會總是迷信名校學位光暈效應,所以在政界領袖總是會由名校出身者所把持,日本首相若不是出身東京大學,總是感覺低人一等,但是東大校友掌控日本政壇,也未見得能夠證明其具有過人長才。台灣大學法律系校友雖在政壇呼風喚雨,但其治國本事卻讓人不敢恭維,所以網際空間內才有台大法律亡國論譏諷評價。
中國大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地位可比擬大英帝國牛津劍橋,亦可類比為美國哈佛耶魯或是俄羅斯莫斯科大學,名校本科畢業生往往就能決定帝國興衰與國族命運,因此能否擺脫政學勾結架構關係,維護其學術聲譽與追求真實品格,其實是國家政治清明與道德良心試金石,更是國際社會觀察其政治運作重要指標。
因此民主社會政治運作若要能保健防腐,就須讓陽光法案涵蓋政治人物學位與論文,視其為抽象性資產,學位與論文假若來路不明,其嚴重程度絕不會亞於政治獻金所能建構前金後謝利益輸送關係,若是厚顏掩蓋而不知恥,國祚淪亡恐難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