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切不變的情況下,台灣及亞洲各國將繼續面對美中對抗背後的機會與挑戰。圖為美國總統拜登(左)和習近平(右)。 美聯社
經濟日報社論
從拜習會看台灣的機會與挑戰
拜習電話熱線140分鐘,但對外揭露的內容卻極其有限。按中方說法,台灣問題是主軸,兼論經濟脫鉤對美國、全球的不利。而白宮則指出共談了三大主題,分別是氣候變遷及醫衛安全的合作、俄烏戰爭以及台灣問題。歸納雙方資訊,大概唯一的共識就是保持溝通、管控分歧、避免誤判。
對於這個少數共識,拜登可謂徹底落實,連同本周熱線,拜登上任以來已經與習近平通話五次。至於俄烏戰爭及台灣問題二大爭議,並未見到突破性改變。大國領袖峰會不會臨時起意;回顧過去二個月,美國安顧問蘇利文與中共中央外事辦主任楊潔篪6月在盧森堡的會面,應該就是起點。7月初先有美財長葉倫與中國副總理劉鶴視訊,接著是國務卿布林肯與中國外長王毅五小時會談,明顯是在為這次高峰會預作準備。
以這樣的籌備脈絡,基本可以證實美方的主題設定在台灣問題、北韓等區域安全,以及俄烏戰爭,也應該觸及全球/美中經濟展望,眾議院長裴洛西訪台爭議則是個小插曲。對於台灣問題,從籌備會議到拜習峰會,中國維持幾乎相同的強硬用語,而非一般籌備會議「醜話先說」,讓領袖扮白臉的作法,反應出對美國口頭表示一中政策未變,卻在推動上彈性調整,中方表示不安。對於這個不安,美國除了重申未改變外,就是用「保持聯絡」的方式予以回應。這是第一個無改變。
俄烏戰爭也是相同。美國目前立場大概是在中方不可能加入制裁的情況下,至少要控管中國在軍事等方面對俄羅斯的協助。同樣從籌備會議到拜習峰會,並未有實質變化。至於全球經濟問題,美國在意的是擺脫疫情帶來的停滯及通膨等副作用,中方更在意美國的脫鉤斷鏈舉動,一樣是相互告知彼此立場的性質。在各方關切的移除制裁關稅方面,美國為維持主導性不可能跟中方商量,至多繼續關切中國各種產業補貼的扭曲問題。
歸納而言,峰會過後,美中未來繼續在戰略性競爭格局下,維持其互動分寸。特別是美國將於11月舉行國會改選,民主黨目前聲勢持續走弱,短期目標應該會在大局不變的條件下,避免不好處理的突發事件。至於裴洛西訪台一事,除了添增其本身的美好回憶跟兩岸話題的「溫度」外,不會改變大局,卻有一定程度的突發風險,應該就是拜登政府想勸退的原因。
在一切不變的情況下,台灣及亞洲各國將繼續面對美中對抗背後的機會與挑戰。最新發展,是日前美國會通過的晶片法所代表的全球半導體脫鉤變局。晶片法只是美國建立半導體新結構的一部分,目的包含維持美國在研發及設計領先、重建本土生產能量,以及深化人才培育。從台灣及南韓二個在代工生產階段核心夥伴的角度觀察,此法只是美國在半導體業推動「人人為我」的最新工具,預算補助也算好事。相較而言,美國另外推動的台美韓日半導體製造聯盟(FAB-4),可能才是壓力所在。近期傳出南韓產業猶豫、政府遲疑,因為一方面擔心美國「人人為我」的思維下,技術、人才會加速流失,他方面FAB-4抗中色彩濃厚,而南韓在中國投資規模巨大,出口占比又高,深怕入隊會再次引發2017年的限韓令報復。然而美國依舊是最大客戶,對手台灣幾乎確定加入,是南韓猶豫難過的原因。
南韓產業和政府的苦惱,其實也是台灣和日本的煩惱,何況我們半導體在對岸的投資及其它利害關係一點也不比南韓少。如何化險為夷,是未來十年台韓日的重要考驗。或許也應該私下推動「台日韓FAB-3同盟」來共商大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