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不管裴洛西去不去台灣,美國都該做好攤牌準備!」
華府智庫學者建議裴洛西
「這時間訪台最好」

2022-07-29 18:58 風傳媒 李忠謙

photo.jpg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美聯社)

裴洛西近日可能以美國國會議長身份正式率團來台訪問,這本該是彰顯台美關係正向發展的好事,但在北京連日恐嚇裴洛西「絕不可訪台,否則責任自負」後,「裴洛西訪台」的得失利弊連日成為台美兩地的分析熱點。最悲觀者如葛來儀的「可能引發美中衝突」或傅泰林的「我們正邁向第四次台海危機」,都一再警告「裴洛西不可訪台」,好讓美中關係能夠降溫。不過華府智庫研究員石可為在拜登28日通話後指出,美中關係的重點並不在於「裴洛西去不去台灣」。

雖然直到裴洛西上飛機前往亞洲之前,美國媒體依舊搞不清楚她會不會訪台,不過美中之間也保持高度警戒,《外交事務》網站29日則刊出華府智庫美國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研究員石可為(David Sacks)的文章「如何撐過下一場台海危機」(How to Survive the Next Taiwan Strait Crisis)。石可為倒不是像葛來儀那樣直接在《紐時》呼籲裴洛西「現在不要去台灣」,而是認為裴洛西無論是否訪台,華府都該做好跟中國攤牌的準備。

photo.jpg
2022年7月26日,台灣海軍的成功級巡防艦在漢光演習期間亮相。(美聯社)

「第四次台海危機」?

美國學界的兩位「中國通」葛來儀(Bonnie Glaser,馬歇爾基金會亞洲計畫主任)與庫珀(Zack Cooper,美國企業研究所)28日在《紐約時報》的客座評論(Guest Essay)版面呼籲裴洛西「現在切莫訪台」好讓美中關係盡快降溫,否則裴洛西可能成為「點燃台海情勢、甚至引發美中衝突的火花」麻省理工學院政治學教授傅泰林(M. Taylor Fravel)27日則在推特警告「美中關係正在進入危險區」,因為如果裴洛西訪台,習近平可能將其詮釋為「美國正在不可回復地掏空『一中政策』,而且拜登根本看不起他」,傅泰林更認為「我們正邁向第四次台海危機」。

photo.jpg
圖文被限制嵌入功能,請點選連結網址

石可為在文章提到習近平在拜習通話中說的「玩火必自焚」,並且認為這次兩國領導人的溝通並未緩和局勢。而且裴洛西的訪台計畫沒有留給美國政府多少迴旋空間:如果她決定不去台灣,這似乎鼓勵中國加大脅迫台灣的力道,也嚴重打擊台灣民眾對未來的信心;如果她決定照計畫進行,那麼這趟訪台行很可能會引發危機,中國不想被看成紙老虎的話,勢必會有所反應。不過石可為並不認為裴洛西訪台必定會讓台海攤牌,重點在於美中關係早就走進比先前僵局更具風險的危機之中。

photo.jpg
圖文被限制嵌入功能,請點選連結網址

石可為不像共和黨人與許多對中鷹派那樣「看扁中國」比方說龐畢歐(Mike Pompeo)已經放話要跟裴洛西「台灣見」,25年前曾以眾院議長身份到訪台灣的金瑞契(Newt Gingrich)也在媒體喊話「佩洛西一定要去台灣」,否則「對台灣將是莫大打擊,更會釋出美國安撫中共的危險訊號」,美國智庫2049項目研究所資深主任易思安(Ian Easton)更預測裴洛西不會退讓,美軍則會派F-22護送她,至於北京根本不會發動攻擊,因為他們只是在虛張聲勢。

photo.jpg
影片被限制嵌入功能,請點選連結網址

重點不在中國「敢不敢打」,而在美國是否做好準備

石可為認為,如今擁有強大軍事實力的中國,並不在意要如何維持跟美國之間的關係,因此他們比過去更願意以升級局勢的方式,來回應被他們認為是挑釁的行徑。所以石可為並沒有停留在判斷中國「敢打」還是「不敢打」的層次,而是在可能發生危機與衝突的情況下,希望美國優先確保自己擁有保衛台灣的能力,並且確保台灣做好應對潛在入侵的準備。石可為認為這件事不該只是象徵性的做做樣子,而是應該成為美國未來幾年的指導綱領。

photo.jpg
1997年4月2日,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的金瑞契來台與李登輝總統會面。(美聯社)

石可為指出,裴洛西並不是第一位訪問台灣的美國國會議長。共和黨籍的金瑞契在1997年就曾以眾院議長的身份訪問台灣,並且與當時的台灣總統李登輝見面,而且並未動搖美國政府的「一中政策」,以及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知悉(但不支持)『一個中國』與『台灣是中國一部分』的中方立場。不過金瑞契當時是民主黨政府(當時柯林頓在位)的共和黨籍議長,但如今裴洛西與拜登同屬民主黨,這在中國看來裴洛西訪台等於有拜登撐腰。

中國不願美國繼續「切香腸」

當然,美國這幾年有國會議員訪台已非新鮮事,政府也派出內閣官員與台灣總統會面。不過石可為強調,裴洛西訪台與前述情況真正的不同之處在於:北京相信美國正在偏離他們的「一中政策」。包括時任國務卿的龐畢歐在2020年對台灣總統蔡英文的連任表達祝賀,川普政府在國務院與其他聯邦辦公大樓接待台灣外交官(而且拜登上台後也延續了這項作法),現任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甚至公開稱呼台灣為「國家」(country),拜登政府也邀請台灣駐美代表參加總統就職典禮,台灣也受邀參與民主峰會,美軍甚至參與協助台灣訓練軍隊。

photo.jpg
台灣駐美代表蕭美琴(左)2022年6月25日在華盛頓亞當斯酒店為台灣參加“選擇美國投資峰會”代表團舉行歡迎酒會(美國之音)

石可為表示,美國政府上述做法都不等於直接給予台灣外交承認,問題是北京可能將裴洛西訪台視為一個訊號—美國應該停止這些在中國看來根本是有意為之的模式了。除了試圖阻止美國繼續強化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北京對裴洛西訪台的強烈反應,可能是因為習近平要在今年的中共二十大爭取第三個任期,他如果放任美國高調支持台灣,就會顯得自己軟弱無能、根本無法掌控對外關係,進而削弱自己的地位。

中國內憂不斷,習恐對外轉移焦點

此外,習近平對內遭遇經濟逆風,他對新冠疫情的清零政策也受到惡評,北京對裴洛西訪台的強烈反應,可能意味著中國想要利用台灣危機轉移焦點、進而提高自己的支持率;習近平可能也認為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因為台灣與烏克蘭的相似處境(都是相對年輕的民主政體,都有想要將其吞併的強大鄰國),讓台灣受到過多的國際關注與支持,習近平或許覺得他應該要出手制止其他國家與台灣合作,以免台灣的防禦能力繼續增強;他也可能發現裴洛西訪台是一個大規模演習的好時機,這讓解放軍有機會應對複雜的情境,並且趁機檢視中國是不是做得比俄羅斯更好,台灣與美國又會有什麼反應。

1.jpg
2022年7月14日,習近平在新疆自治區吐魯番一處村莊進行訪視。(美聯社)

雖然傅泰林認為裴洛西訪台將釀成「第四次台海危機」的說法,被政大社科院教授南樂(Lev Nachman)批評為「販賣恐懼」(fearmongering),不過石可為在文章中還是回顧了1995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機」。石可為說,當時李登輝總統以校友身份前往美國康乃爾大學演講「台灣民主經驗」。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克里斯多福(Warren Christopher)雖然對美國保證「不會給李登輝簽證」,但李登輝最後還是入境美國、順利完成演講。這件事當然觸怒北京,並且開始在台灣海峽進行軍事演習與飛彈試射,美國國防部長裴利(William Perry)因此調動美軍兩個航母戰鬥群馳援台海,並且阻止了中國可能的入侵。

photo.jpg
圖文被限制嵌入功能,請點選連結網址

中國實力今非昔比

中國在「第三次台海危機」所受的屈辱,使其發展出對付台灣更有力的手段,而且1994年依舊落後台灣的中國軍費,如今已經是台灣的20倍之多。近年中國對於台灣的武嚇措施變得更為大膽,幾乎每天都會派出軍機入侵台灣的防空識別區。為了傳遞不要讓美國繼續偏離「一中政策」的信息,石可為認為中國將不得不採取更為升級的措施。除了軍事力量的差距,石可為指出中國在經濟上也有更多能更施力之處,中國要是切斷台灣對中國的出口市場,將使台灣甚至是美國難以反擊。

2.jpg
中共運-8電偵機在我防空識別區繞飛。(空軍司令部提供)

石可為指出,中國對美國的心態也與過去有所不同。除了北京在「第三次台海危機」中不敢跟美軍硬碰硬,在1999年的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遭美軍炸燬(五八事件),以及2001年的中美撞機事件中,中國領導人尋求的解決方案都希望能降低緊張局勢。但如今美中關係每況愈下,習近平卻可能認為無需再顧忌些什麼。

習近平的2049中國夢

除了美中關係今非昔比,石可為認為台海兩岸的局勢也處在非常危險的狀況。因為習近平定下了2049年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統一台灣當然是達到此目標的先決條件。但今年69歲的習近平到了2049年已經是96高齡,他可能活不到那個時候,而習近平也說過「兩岸的政治分歧總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這意味著他希望台灣問題在其任內取得重大進展,甚至獲得完全解決。正如美國中情局長伯恩斯(William Burns)所說的「我不會低估習主席統一台灣的決心」,當習近平在二十大更為鞏固權力之後,他也更能自由追求自己的目標。

3.jpg
2022年7月1日,北京街頭的大螢幕正在播報習近平訪港的消息。(美聯社)

石可為主張,為了避免下一次台海危機發生最糟糕的後果,拜登政府應該開始全面檢討對台政策。尤其美國的對台政策在石可為看來早已過時,兩岸關係與彼此實力的消長更發生巨大變化(石可為認為美國上次檢討對台政策是1994年,可能是指李登輝當年出訪過境夏威夷,被一位美軍上尉安排到當地空軍基地的小房間休息,引發李登輝不滿、並且決定不下飛機,穿著襯衫在飛機上接見AIT主席白樂崎以為抗議,引發美國國會高度關注與同情,這也促成了1995年的李登輝在康乃爾演說),美國對台政策的指導原則應該是阻止中國攻擊台灣,並且明確表示美國將會使用武力保衛台灣。

美國對台政策該這麼做

除了「戰略清晰」的保證,石可為認為美國政府應該改善台灣的作戰能力,美國應該協助台灣改革後備戰力並且和發展國土防衛力量、推動台灣增加國防開支、投資飛彈、海雷和便攜式防空飛彈等不對稱戰力。美國的政策制定者必須跟台灣合作,讓台灣民眾為中國的攻勢做好準備,在戰爭期間保持足夠的食物、燃料與醫療用品。

另一方面,為了降低爆發衝突的可能性,美國政府應該重新考量那些會加劇緊張局勢、卻無法真正增強威懾力的動作。石可為認為美台之間的安全合作當然需要加強,但這些活動不需要公開。美國高階官員若需要討論美台關係、雙方在全球公衛問題上展開合作、或者認為進行一次高級別的訪問有助於對中國發出特定訊號,美國官員當然可以/應該訪問台灣,但在沒有實質性的需要之前,美方高階官員不該只是為了訪台而訪台。

那裴洛西還要去台灣嗎?

石可為指出,如果按照上述標準,裴洛西似乎沒有什麼訪問台灣的實質理由,台灣並不會因為她的來訪獲得實質利益,卻會受到來自中國的強烈回應。不過石可為也認為裴洛西不太可能取消行程,因為她可能將訪問台灣視為自己最後一次表示對台灣的支持,因為在期中選舉後,裴洛西繼續擔任眾院議長的機會不大。既然裴洛西政治生涯的焦點之一就是對中國採取強硬立場,既然這次行程已經曝光,兩黨議員又對她的行程表示強烈支持,如果她又回心轉意,反而會在政治上失分。

4.jpg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美聯社)

對於裴洛西的訪台計畫,石可為認為最佳方案應該是推遲這次訪台行程。等到今年11月8日的期中選舉結束後、下屆國會開議之前,彼時恰好也是中共二十大結束不久,習近平大概會把裴洛西推遲訪台宣傳為「中國的勝利」,就像江澤民對「第三次飛彈危機」的態度一樣。裴洛西屆時訪問台灣,還是可以將其視為自己的政治遺產,並且在國會發起對台友善的相關法案,包括優先對台灣提供武器、或者對台啟動外國軍事融資、讓拜登政府與台灣開始談判自由貿易協定。總而言之,在為台灣下一場危機預作準備時,實質性的措施遠比任何象徵性的姿態更有意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