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png
 

黃河
左營海軍官校一九八年班,美國波士頓大學系統工程學碩士。曾任海軍總部武獲室「先進戰系(小神盾)」專案參謀,成功艦首任副艦長、獵雷艦艦長、張騫艦首任艦長。二○○○年以上校軍職退伍後成為專業作家,迄今創作二十六部長篇小說,成立「黃河渡」與「擺渡黃河」網站,寫作類別以小說為主。早期善用其軍事專業,從政治、歷史的角度建構與現實暗合的軍事小說;後期則跳脫軍事範疇,轉向驚悚、推理、科幻。作品具東方特有的人性味,以及對軍人臉譜的生動刻畫,節奏明快、風格流暢,在緊張衝突中透露出對人「性本善、關心、互信」的期待。

中國是好戰的民族? 

2022/08/05  擺渡黃河

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祖禹以畢生心血撰寫《讀史方輿紀要》,他參考數百部史籍,計算發生在中國的大小戰役,從黃帝蚩尤之戰到明代土木堡之變、倭寇入侵,共計6,192次。若再加上日後白蓮教起義、太平天國之亂、甲午戰爭、對日抗戰、國共內戰……,次數恐怕在七千次以上。如此算來,中國平均每年發生1.4次大小戰役,說中國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戰爭史的組合,實不為過。

人類早年科技落後,軍事力量難以突破地理環境的限制,因而國界多半由高山大川所形成,例如中俄邊界的烏蘇里江,區隔中印的青康藏高原。此外,中國這片廣袤的領土遍布峻嶺崇山、名川巨泊,這些天險理應形成自然國界。2016年以前,中共將中國劃分為七大軍區,軍區的設定基本上就參考了天險。換言之,若軍隊戰力受限於地理環境,中國理應形成七個國家。可是,中國自秦始皇以後歷朝歷代都在追逐「統一」的政權;如此看來,中國豈不是一個好戰的民族?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在其著作《赫遜河畔談中國歷史》探討了這個問題。大體而言,正由於中國領土廣袤、地勢險峻,所以容易形成大旱或洪水。再據學者姚善友從《圖書集成》與其他資料統計,中國在民國以前的2,270年期間,見諸官方報告的旱災有1,392次,水災1,621次,這還不包含蟲災。而每逢災荒,鄰近國家若不願意接濟,人民為了生存就會發生戰事。又由於中國的天災過於頻繁,所以「治災」始終是各王朝穩定統治的基礎。

如何治災?方法有許多,然而重中之重在於各地區的相互配合。例如共同疏導治水,而不是各自築隄,相互妨礙彼此的安全。又例如饑荒時統一調度與分配糧食。不管如何,與其存在許多小國,各自為了爭水爭糧導致戰火頻傳,不如形成一個大一統的強勢政權,因為中央政府統一控制的資源越多,賑災卹鄰便更有效,那才是天下蒼生之福。

地勢險峻的中國天災頻傳,因而單單是為了治災、照顧蒼生,就趨向於「打出一個」統一的王朝。

原文網址:
http://yellowriver69.blogspot.com/2022/08/blog-post.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