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photo.jpg
八二三砲戰後,金門防禦工事情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挺過八二三
才有繁榮民主台灣

2022-08-23 04:00 聯合報金門

許永城/中華民國八二三戰役陣亡烈士遺族勵進會秘書長(嘉義市)

一九五八年農曆春節過後,我空軍偵巡,發現共軍部隊調動,移往福州、廈門地區集結。政府於是徵召二十至三十歲,未曾當兵之青年入伍;經過六周的密集軍事訓練,即分發金、馬外島服役。八二三戰役前夕,金門駐軍九萬二千員;其中在台徵召新兵二萬七千員,大陸轉進官兵六萬五千員。我國防部資料顯示廈門地區共軍約為二十五萬人。

八二三當日下午五三十分共軍發起戰爭,進行密集性砲彈攻擊,經過四十四天的對峙作戰(陸軍砲戰、海軍海戰艦砲互轟、空軍空戰戰機纏鬥)。國軍陸海空軍共計四三九位官兵陣亡,其中新兵陣亡二七二位,已婚並育有子女者二○一位(涵蓋台籍、客籍以及原住民)。

共軍傷亡不詳;但資料顯示,共軍由於輕敵、急躁以及低估國軍捍衛中華民國的決心與毅力,其官兵傷亡更為慘重,尤以海空軍為甚;若以我敵的傷亡比例推估,海軍約為一比六,空軍約為一比九。

國軍重傷官兵,經過漫長的醫療診治、復健,共有一八七○員體列肢障(含雙眼失明);由於已失去謀生能力,均由退輔會就養照護。另外,無辜的金門居民,因共軍砲火濫射攻擊,導致一二六人死亡,而大多數為國小以下兒童。

八二三戰役結束,粉碎毛澤東「血洗台灣、解放台灣」的迷思;也斬斷蔣介石總統「反攻大陸、消滅共匪」的思維。國軍則有效掌控台灣海峽制空權、制海權;令共軍不敢越雷池一步。

蔣氏父子政府在長期穩定的局面,遂傾全力拚經濟。尤以經國先生為扎根台灣,毅然投入十大經濟建設,厚植台灣經濟發展實力,政治上則逐步改革開放,造就了繁榮富足、民主自由的台灣。而這一切,在八二三戰為全民奮戰犧牲的國軍官兵烈士,皆功不可沒。

現今科技發達,武器裝備日益精進;其殺傷力、破壞力以及攻擊目標之準確率,遠勝於六十四年前八二三戰役。

戰爭沒有贏家。祇有人員血腥傷亡,經濟下滑敗退,物價通膨飆漲;它更製造無數家庭的悲劇,破碎與夢滅。

烏俄戰爭,烏國境內烽火連天,處處斷垣殘壁,生靈塗炭;人民驚恐悲泣,流離失所,即為血淋的例子。

兩岸一旦不幸兵戎相向,兄弟相殘,將是一場世紀大災難;一場殘酷的大屠殺。

期盼兩岸領導人,發揮睿智、遠見以及憐憫慈悲之心;以人為本,以民為先,以蒼生福祉為念;化干戈為玉帛,造福兩岸血脈相連,同文同種百姓是幸!

★ ★ ★ ★

photo.jpg
1958年八二三砲戰時期,金門軍人持槍警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緬懷八二三
珍惜台海和平無價

2022-08-23 03:58 聯合報

李沃牆/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金門金城)

民國四十七年「八二三砲戰」,我尚未出生,但對我這生於斯長於斯的金門人,至少也歷經國共對峙、「單打雙不打」躲防空洞的年少時代。因而,這特別的日子早已烙印於心中,揮之不去。

六十四年前的今日,共軍以各型火砲向金門地區進行地毯式濫射,二個小時內連續發射了五萬餘發砲彈。在短短四十四天內共發射將近四十八萬顆砲彈,創下全世界落彈密度最高紀錄。我的老家古寧頭,有一半房子全毀,四分之一半毀。戰爭殘酷無情,子彈六親不認,房子何辜,百姓又何辜。

有道是,「觀今宜鑑古,無古不成今」。即使已到廿一世紀,還是有戰爭。君不見,今年二月底開打的「俄烏戰爭」還在進行,多少的生命灰飛煙滅,徒留親人的哀號哭泣聲在風中飄散。遺憾的是,人們總是忘記歷史的教訓而重蹈覆轍。誠如杜牧《阿房宮賦》所云:「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八二三砲戰」,又被稱為「第二次台海危機」,六十四年過去了,當年出生的小孩,如今早已過花甲之年。兩岸關係也勢隨時轉,起了不少變化。金門在民國八十一年十一月七日宣布解除戒嚴,終止了長達卅六年之久的實驗戰地政務。隨即開放觀光,揭開戰地神袐的面紗。兩岸「小三通」也自二○○一年一月二日實施,自此開啟「雙門對開,雙馬先行」新紀元,締造兩岸交流熱絡之盛況。若說金門由昔日反共的跳板,成為今日和平的試金石,亦不為過。

然而,近年兩岸官方關係陷入冰凍,僅限少數的民間交流,加上疫情阻隔,「小三通」被迫停航,難見曙光。特別在八月初,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後,大陸除了對台祭出經濟制裁外,更舉行封島式實彈軍演。台海關係緊張、兩岸地緣政治風險上升,被喻為繼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後的「第四次台海危機」。高盛追蹤地緣政治風險的「海峽兩岸風險指數」急升至八十,創近年新高。不少人憂心,兩岸多年建立的互信,恐又化為夢幻泡影。

兩岸關係到底何去何從?金門未來又該走向何方?不同政黨有著不同利益的考量,每個人民也有各自的想法。但身為國家領導人,要將國家帶向何處,就必須以國家長遠考慮,更必須對歷史、對子孫負責。筆者最近閱讀「梅克爾傳」亦有所感,這位從鐵幕女皃到成為歐洲母親,見證了東西德統一;執政後又以安靜及堅毅,以及科學態度治國,不僅讓德國成為歐洲經濟與道德典範,更致力於歐洲的和平穩定與團結,說是當代偉大的領袖亦不為過。美籍德國作家,湯瑪斯.曼曾說過:「若無法和平解決問題,戰爭只是一種懦弱的逃避」。兩岸雖然一衣帶水,但未來會不會發生戰爭,絕對有那麼一點可能,端賴兩岸領導人的一念之間。

緬懷八二三,大家應牢記「戰爭無情,和平無價」;唯有兩岸以理性步向和平,才是炎黃子孫之福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