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軍連續用消費型民用無人機侵犯外島領空,還錄影上網,我軍卻只能丟丟石頭,射射信號彈,引發輿論一陣撻伐。(圖片摘自網路)
無人機侵犯金門領空
最該調整的是軍方高層腦袋
吳崑玉 ※作者為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對岸共軍連續用消費型民用無人機侵犯外島領空,還錄影上網,我軍卻只能丟丟石頭,射射信號彈,引發輿論一陣撻伐,基層官兵私下罵聲不絕,士氣低落。軍方被逼著宣示將會「適切反制」,詳細一問,才知還是先對空射一發信號彈,回報士官後才准向無人機射第二發信號彈,如果對方無人機三分鐘不走,才准許開槍。以俄烏戰爭烏軍以商用無人機投彈炸俄軍經驗來看,如果我軍習於此等惰性反應,那天開戰,怕是開第一槍之前,外島哨所都早被炸爛。
關鍵在國軍高層的腦袋
真正的問題不出在裝備,不止於用槍準則,而在於國軍高層腦袋。被過多的政治考量,禁錮了自己的手腳,自動消滅了選項,讓恐懼與擔憂,壓過了正常的軍事判斷,從而做出一連串荒謬的決定。那個最大的壓力來源,就是怕惹火中共,不小心造成兩岸衝突或開戰。於是,國軍高層想的不是如何消滅來犯之敵?即使那根本不涉及人命。而是再三隱忍,苦思如何不要製造共軍興兵來犯的藉口,以免給自己製造麻煩和風險。使得本該挺胸衛國的軍隊,活像滿清綠營那種專吃皇糧不打仗的米虫,這不是基層官兵的錯,而是軍方高層的廢。
反無人機並非新課題,六年前國防部便宣示了一套應對準則,其內容與今日發佈者並無二致,顯然六年前便已有無人機騷擾問題。但時隔六年,既無干擾槍、霰彈槍、拋網槍等裝備下發,亦無其他應對手段的試驗與開發,任他破罐子破摔。某個無人機友的群組便曾討論,弄一台商用無人機帶個淘寶拋網槍上去,「撈」一架共軍大疆機下來,還可以遊街示眾。再不弄台農用無人機帶著油漆桶上去,先把它噴黑噴瞎噴到不會動掉海裡再說。反正沒經過我允許,飛到我頭頂的東西全給它弄下來,誰理你損害賠償?
雖然對岸小粉紅放話,只要我軍敢把無人機打下來,兩岸就開戰。但對岸也說過美軍軍機或裴洛西落地之日,便是武統台灣之時,結果呢?一個侵略者永遠會找到他發動侵略的藉口,連一個日本兵走失了,都可以成為七七事變的理由。如果我們真把侵略者的恐嚇當成一回事來看待,那就叫「作繭自縛」,直接投降算了。國軍該學的是美軍,你放話要把專機打下來?那我就做好一切最壞狀況的戰鬥準備,以全面軍事衝突規格佈局應對,最後誰唾面自乾的縮頭了?
動不動把兩岸關係掛在嘴上的毛病
台灣國防最大的災難,就是軍方高層這種動不動把兩岸關係掛在嘴上的毛病。多年前在立法院談後備民防,後備司長就大談兩岸關係。前年花六個月喬《國際橋牌社》上高登島拍軍事線,部裡傳出一再否決理由之一,便是「怕影響兩岸關係」。問題是,兩岸關係是陸委會和國安會的業務,關你國防部屁事? 任何一個國家的軍隊,主要任務就是讓任何來犯的敵軍人員與裝備,通通化為塵土,是要想出方法讓敵軍去住他們家的忠烈祠,不是忍到讓國軍弟兄先進忠烈祠。軍人過度關注兩岸關係,或老想著兩岸關係和緩,軍隊便可輕鬆點,那還不如把整個國防部和國軍裁掉,每年還可以省下四、五千億的國防預算。
小小的無人機,暴露的卻是台灣軍方高層思維的僵化。(圖片摘自總統府網站)
業務與任務搞清楚了,才會有頭腦去思索應對的方案。侵入領空領海的共軍無人機艦,該不該驅離或擊沉?該。接下來便是怎麼應對的問題。正面交火,國軍皆有訓練、裝備、與準則,問題主要出在「灰色地帶」的應處,國軍至今仍是「以正對邪」,用正規部隊與機艦去應對共軍廉價裝備,或跳竹竿舞式的侵犯台海中線,不堪其擾,完全不符「不對稱作戰」的成本效益法則。
對岸的玩法,只是毛式游擊戰的現代版。「敵進我退,敵退我進,敵駐我擾,敵疲我打」。無人機騷擾就是在玩「敵駐我擾」,機艦越中線則是企圖操到「敵疲我打」。所以我方退讓,只會讓共軍得寸進尺,善意不會換得善意,忍讓不會換到緩和。因為共軍游擊戰思維的本質,就是江湖上的地痞小流氓,老習這幫人也酷愛這套。如果我們認真以正規防空飛彈或機砲等武裝應對,反而暴露我方陣地與參數,使得共軍得以第一擊殲滅。以色列在貝卡山谷一戰,便是以低價無人機誘使敘利亞防空飛彈開機,一舉殲滅敘軍19個飛彈連。所以,國軍應引入民間力量,彈性思考不同的灰色地帶應對方案。
除了前述的軟殺和硬殺等方案外,國軍也可有其他應對方法。烏克蘭軍方自知追不上新科技腳步,因此從2014年起,就招募了一支「空中偵察」中隊來操作無人機群。其成員主要是廣場革命的年輕人,具有半獨立社團性質,可以對外募款,自行購置或改裝裝備,但由參謀本部指揮。戰時則派駐支援前線部隊,由一組帶槍人員保護,協助偵察敵情,現在已普遍到幾乎每個排都有一名無人機飛操手,大幅取代原本砲兵與空軍前進觀測員的角色。國軍也可仿照類似作法,引入無人機飛操手,想出方法來對付中共無人機,豈不事半功倍? 總好過等待國防部編裝預算和中科院研發,六年不見具體改進。
灰色地帶衝突目標在「贏得敘事」
最後,灰色地帶的擦邊球式軍事行動,目的多半不是開打,而是「贏得敘事」(Winning the Narrative)。這是一個近年美軍愛用的中性名詞,其內容包括了認知戰和輿論戰。舉例來說,共軍無人機愈拍愈近我方哨所,目的就是要說明國軍不堪一擊,如果把它打下來或撈回來,當然最好。如果怕來不及反應,那就在各哨所立一個小熊維尼的大型玩偶,看見無人機就拿它練刺槍術或朝它尿尿,就算拍到影片也鐵定不敢拿回去放。共軍聲稱不承認海峽中線,頻派機艦越界,近日美軍飛機就給他侵入領空,把燙手山芋丟回去給老共:「你覺得有中線好,還是沒中線好啊?」雙方你來我往一陣,最後還是得逼回談判桌上談。這就是強硬守住底線,雙方鬥而不破,又能贏得敘事的方法。
反制真正的問題不出在裝備,不止於用槍準則,而在於過多的政治考量,禁錮了國軍的手腳,自動消滅了選項,圖為大疆無人機。(圖片摘自大疆官網)
同樣邏輯,應對共軍越過中線的船艦,為什麼要那麼悲壯的準備「衝撞」呢?在沱江級海巡艦上裝兩支水砲,混合粉紅色漆料、強力膠、與金屬粉末,越線者便把共軍大白軍艦噴成超娘砲的小粉紅,還影響其相控陣雷達效能,回去要洗很久。我們沒有要開槍,沒有想開戰,用的全是「非致命性武器」,但會給共軍找很多麻煩,影片拍回來還能讓大家哈哈一笑,贏得敘事。
總而言之,「凡戰者,以正合,以奇勝。」國軍,尤其是陸軍,腦袋太過僵硬,老是在開槍與不開槍中糾結,缺乏應對灰色地帶的奇技淫巧,那需要一顆不守規矩的彈性頭腦。甚至因恐懼出事而自我限縮,愈高層愈愛搬弄法令卻不幹實事,這是從國共內戰以來一直改不掉的弱點。八二三砲戰,若不是國防部長俞大維力保,因通訊中斷下令反擊的砲兵營長魯鳳三,搞不好當場就因違反「無命令不准開砲」的鐵律送軍法。國軍需要下放更多權力和資源到基層去,開放一線人員面對危機時能立刻下決定,立即採取有效方式反制,而非層層上報,等待命令,才能趕上灰色地帶應對所需的反應速度。
小小的無人機,暴露的卻是軍方高層思維的僵化,更可惡的是被輿論指責,還想玩文字遊戲應付過去,而不是認真思考解決方案。俄烏戰爭與一連串台海危機,早已促使全民對國防有更多知識累積,國防部再也沒有壟斷國防資訊,說啥是啥的絕對優勢。認真面對疑難雜症,對症下藥,拿出膽識,做出成績,再不然引入民間資源,多方腦力激盪,找到應對之法,聰明的對應回去。如此,才是國軍主要任務,才能真正贏回人們對國軍的信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