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photo.jpg

【全民國防】
南韓後備部隊
衛國重要力量

2020/11/13 青年日報 

張玲玲 (作者為國防大學共教中心教官)

朝鮮半島目前是全球最可能引發重大衝突的「火藥庫」之一,其北緯38度線兩側的軍力部署密度,可謂世界最高。其中,南韓採「全民皆兵」理念,保有相當數量訓練有素、有戰力的後備動員部隊作為國防的主力,以肆應可能引發大規模衝突或緊急狀態事件。

「預備軍」組建背景

南韓後備役部隊正式名稱為「大韓民國預備軍」(Republic of Korea Reserve Forces),平時主要參與災難救助、緊急動員、支援社會、參加軍事訓練等活動。1968 年1月21日,南韓發生「北韓武裝分子青瓦台襲擊事件」(或稱「121青瓦台襲擊事件」)。當時北韓派遣由「第124軍部隊」所整編的31名武裝分子潛入南韓,計畫向青瓦台、美國大使館、美軍第8軍司令部等地發動突擊,並襲殺包括當時的南韓總統朴正熙在內的多名重要官員,同時掩護對首爾(時稱「漢城」)一所關押北韓特工人員監獄的營救行動。突襲任務最終雖以失敗收場,但也造成南韓軍警人員、平民嚴重死傷。幾天後,南韓東海岸城鎮仍遭到北韓特工滲透,試圖挑動當地居民群起反抗政府。連續的突發事件,讓南韓政府認識到地方防衛的重要性,乃於同年4月1日,正式編成「大韓民國預備軍」(南韓稱「預備役」、我國稱「後備役」)。

最初的「大韓民國預備軍」是一種半軍事武裝,稱為「鄉土(地方)預備軍」;主要按預備役人員從事的職業來分類、編成,區分為職場、大學、漁民、船舶預備役。平時負責所在街區及地方治安,防止類似「青瓦台事件」的發生;戰時則負責守衛道路、電廠、工廠和其他軍事目標,向正規軍提供支援。之後再增設「動員預備役」,區分陸海空3個軍種,戰備等級高於鄉土(地方)預備役,必要時,能迅速轉為現役,並投入戰鬥,是一線作戰部隊的重要後備支援力量。

後備軍人理念、使命與任務

南韓將「後備部隊」理念定義為「身為護國的戰士、軍警的戰友,是一支身為國民的子弟兵、『在戰鬥中工作、在工作中戰鬥』的全民自由防衛的主力軍。」南韓目前的後備軍人約300萬名,其使命則是「在戰時或緊急事態發生時,可擴充增援正規部隊或根據作戰需要,進行軍事動員,保衛國家免受敵人侵略和破壞,並成為培養自衛意識的先鋒。」
任務包含:
一、隨時準備在戰時或其他國家緊急事態下,接受動員編成現役部隊,或因應需求投入作戰;
二、消滅敵人或反國家,且具有組織的武裝人員;
三、當警力完全無法鎮壓或應對暴動時,支援鎮壓任務;
四、前述第二、三項區域內重要設施、軍火庫、後勤補給站等警戒工作;
五、依據《民防衛基本法》支援民防業務。

故「後備部隊」是南韓抵抗侵略、保衛國家、擁有自主國防意識的中堅軍事力量。

1994年前,南韓後備部隊實施「服役年齡制」,即後備役人員不論轉出現役的時間和職務,一律服役至35歲。之後,「服役年限制」替代「服役年齡制」,區分士兵、士官和軍官服後備役時間。依規定,士兵轉出現役後,不論年齡、一律要服8年後備役;士官和軍官則按年齡,服後備役到40至­56歲不等;其現役階級銜接至後備役,通常安排擔任營級以上參謀或指揮職務。現役人員轉服後備役的第1至4年會先被編入「動員預備役」,之後則再轉為「鄉土(地方)預備役」,直至除役才算完成兵役義務。

近年來,南韓政府鑑於「鄉土」一詞指的是家園或鄉村,鄉土(地方)預備役僅具「保護家鄉」之意,不符現代後備部隊的定位與機動任務,故從2016年11月30日起,正式統稱「預備役軍」。原本的《鄉土預備軍設置法》更名為《預備軍法》,「鄉土防衛」則統一改稱「國家與地方防衛」。2017年上半年起,「鄉土基本訓練」、「鄉土作戰計畫訓練」名稱,則分別更名為「基本訓練」與「作戰計畫訓練」。

召集訓練 比照正規軍隊

南韓後備役人員根據服役年限、部隊層級不同,每年訓練時間也不相同。其接受召集訓練的強度,幾乎比照正規軍隊,是世界有名、訓練嚴格、朝「精銳化」目標邁進的後備部隊。後備役士兵服「動員預備役」者,每個月有1天須接受正規訓練,每年要參加一次28小時、3天2夜召集動員訓練;每4年則要參加一次4天3夜、模擬實戰的「雙龍演習」。

「雙龍演習」(Ssangyong Exercise)是美韓聯軍自2012年開始,每2年進行一次的聯合登陸演習,亦是美韓聯合野外機動、代號「鷂鷹演習」的一環。該演訓以遠程作戰和裝備移防為主,演練戰時「後備部隊」集結後,向前線作戰區域實施機動。此外,包括射擊、投彈在內的戰術基本訓練,演練期間,後備與現役部隊混編,在野外宿營,並藉收視精神教育宣導片,提升愛國意識。「動員預備役」轉為「鄉土預備役」後的後備軍人,則是以接受基本體能訓練、熟悉武器操作、演練各種地方防衛戰術為主。

「大韓民國預備軍」的軍徽設計象徵「三一運動」的愛國、獨立自主精神。1910年,日本占領朝鮮半島期間,人民四處發起抗日行動;最具代表性的是發生在1919年3月1日,33名韓國愛國志士與學生在漢城一家餐館會合,接著到今日仁寺洞旁的塔洞公園宣讀「獨立宣言書」,號召韓國民眾在漢城各地舉行示威遊行。至3月5日,許多抗議學生遭到逮捕、殺害,示威活動升級為全國性的抗爭運動。該運動雖受到日本鎮壓,但其追求「獨立、自由」的精神傳承至今;南韓後備部隊將其蘊含在徽章意義當中,以激勵後備軍人。故「三一徽章」對南韓公民來說都相當熟悉,因為每個男性公民都必須服後備役,另年滿18歲的女性公民也可自願加入。

結語

南韓強化「後備部隊」之宗旨,乃基於「平日養兵少,戰時用兵多」理念我國軍亦同,為因應「精簡常備、廣儲後備」建軍構想,與「常備打擊、後備守土」用兵指導,亦致力培育高素質後備部隊,作為常備部隊之支撐、國防武力的後盾。尤其蔡總統特別指示,加速推動後備動員制度改革,我國未來將朝向「常備部隊與後備動員合一」,更能有效提升戰力,肆應戰況所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