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十四日將審查強化台美關係的「台灣政策法案」,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表示部分條文令人擔心。路透
【專家之眼】
務實推動台灣政策法
以免空歡喜一場
陳一新 / 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繼美國前副國務卿阿米塔吉8月撰文提醒「台灣政策法」(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 應務實推動之後,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9月7日受訪時也表示,他對該法草案的部分條文感到擔憂。作為與美國聯邦國會聯手推動該法案的蔡英文政府,的確應該和美國政府中友台的官員與國會議員好好商量如何才能讓該法務實並有效地順利通過,才不致因為一昧務虛而功虧一簣。
「台灣政策法」是在美國聯邦參議院共和黨籍的預算委員會首席議員葛瑞姆與民主黨籍的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梅南德茲率領的國會代表團4月14日訪問台灣後所提出。該法草案包山包海,內容包括賦予台灣「非北約盟國」的地位、提供金融貸款讓台灣取得美國發展戰略與戰術同步並且能打一場不對稱戰爭的能力、提供台灣具有威懾人民解放軍的武器、更改目前「台北經文代表處」(TECRO)名稱為「台灣代表處」(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TPO),並修正台灣關係法(Taiwan relations Act, TRA)取消台灣官員訪美的限制,以及推動台灣參加包括聯合國在內的國際組織。
就該法草案內容來看,「台灣政策法」可以說不僅是歷年友台法案與修正案之集大成者,更是對行政部門下指導棋的一個版本。
早在1999年李登輝總統時期,美國國會友台議員就試圖通過一個「台灣安全加強法」(Taiwan security enhancement Act, TSEA)。當時,柯林頓總統認為該法草案賦予國會過大的權力,嚴重侵犯到行政部門的權力,而決定全力阻擋,終於使該法草案「躺平」,永遠出不了國會山莊。後來,國會只有將該法草案打散,以修正案的方式放進每年都要通過的「國防授權法」(NDAA)或是透過「化整為零」成為個別的零星法案才在國會通過。
這次「台灣政策法」草案至少有以下五點讓行政部門不以為然。
首先,與美國前總統卡特時期不同的是,現在台灣與美國行政部門已有不錯的溝通管道,大可不必再透過國會向行政部門施壓。
其次,「台灣政策法」草案內容較諸「台灣安全加強法」在侵犯行政部門權力方面可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第三,蔡英文希望透過駐美代表處的更名來彰顯台灣的主權地位,但是從美中兩國的角度來看,「台灣代表處」一旦成為正式名稱,可能會讓北京跳腳,甚至在兩岸之間引發軒然大波甚至衝突。
第四,「台灣政策法」若是賦予台灣「非北約盟國」地位,則不啻代表美國立法部門透過「戰略清晰」的表述,來挑戰行政部門迄今仍然堅持的「戰略模糊」。
最後,美國行政部門與立法部門之間的權力鬥爭已有兩百多年的歷史,既然我國和美國行政、立法兩大部門都有良好的溝通管道,實在大可不必捲入美國府會之爭,以免影響到歷經數十年才獲得改善的台美政府間的關係。
由此觀之,我國國安高層與相關單位應與白宮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坎伯、亞太助卿康達等熟識的官員與友台國會議員好好商量如何務實地推動「台灣政策法」,以免煮熟的鴨子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