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912_144709.jpg

葉日武觀點:
「海鮮奢侈事件」中的怪現象、
不道德、與玻璃心


2022-09-12 06:50 風傳媒

葉日武 *作者為大學退休教師

1.png
20220907-楊丞琳。(取自楊丞琳 Rainie Yang臉書)

誰能夠預料得到,藝人楊丞琳在浙江衛視節目當中的言論,會遞延兩個月後才在台灣社會發酵。而更離奇的是,率先投入這個事件的幾家媒體,全部都是當作影劇新聞來處理,但雪球愈滾愈大,最後幾乎變成「全民運動」,政治人、媒體人、作家、演藝圈等等都湊上來參一腳,甚至還誕生好幾篇看似正經八百的評論!

許多媒體都以「楊丞琳的海鮮奢侈說」來代表這個事件我感慨良多,但考慮篇幅而只是擷取3點,包括按理不應該在民主社會出現的幾個怪現象,按理不應該在台灣社會出現的不道德,和過去很少有人提到的台灣人的玻璃心。

海鮮奢侈事件始末

整個事件很離奇。浙江衛視7月3日在YouTube上架的《還有詩和遠方3》節目中,邀請楊丞琳和兩位大陸人士,「一起體驗漁民生活,一起品嘗海鮮大餐」。上架之後,以點閱率而言並不漂亮,截至本文定稿為止只不過點閱5.5萬次,而其中必定以對岸民眾為大宗。

但台灣必定也有網友看到了,而且在長達1個小時的節目中,就對「我是廣東人」這句話特別敏感,於是在網路上分享其評論。根據Google新聞檢索資料,到了9月4日,才有一家傳統媒體的「娛樂中心記者」在深夜發文,並坦白指出取材自網路。次日有5家傳統媒體相繼報導,調性完全相同,都是由娛樂版記者撰稿,都大量引用網路言論,也都著重於「我是廣東人」這句話,但其中至少有2家在內文中提到「楊丞琳說吃海鮮在台灣是奢侈的」。

接下來就爆了,相關報導呈現幾何級數遞增。Google新聞檢索顯示,第3天就破50,第4天則接近100,不但完全跳出娛樂新聞的範疇,而且開始出現人身攻擊和陰謀論這類的歪風。網友也熱情參與,在《Yahoo新聞》首頁的「熱門留言文章」當中,一度在10條新聞當中占了8條!最後,或許是找不到新話題,也或許是民進黨台北市議員王世堅的「大砲打小鳥說」發揮作用,相關新聞和留言才逐漸收斂。

https://youtu.be/S-BfAA8Srv4
若網頁無法觀看,則請點選 YouTube連結網址,前往 YouTube觀看。

媒體失守,陰謀論大興

從網路上萌芽到傳統媒體的擴散,整個過程暴露出許多值得商榷的問題。

首先絕大部分的報導都是取材自網路,記者大致上只是用複製貼上進行「積木式抄襲」,而網路上的熱門程度又決定了是否要取材。於是,媒體記者和主編拋棄了「新聞價值判斷」和「選擇採訪對象與問題內容」這兩大天職,被品質參差不齊的網路論述牽著鼻子走。

王世堅的「大砲打小鳥說」就是針對這點。用實例對照,8月初有4位中央研究院院士提出《臺灣貨幣金融改革政策建議書》直言中央銀行的貨幣政策讓台灣「失落20年」,央行當時以新聞稿提出官僚式辯護,9月初又由央行總裁楊金龍在公開的專題演講中再度自辯。但這兩個攸關全民福祉的重大事件,在Google新聞檢索中都少於10條,而且明顯都是根據新聞稿改寫,沒有實際採訪動作,更沒有質疑央行答非所問,所幸還出現兩篇代表媒體關注的社論!(相關報導:風評:四大院士戰央行)

其次由前述事件始末來看,應該只是媒體記者偷懶而玩起複製貼上,但其內容觸及台灣民眾某根敏感的神經,於是吸引大量民眾參與,無關乎網軍的領頭帶風向。然而,由於這把火燒得太快,藍綠陣營都產生政治聯想,於是陰謀論相繼誕生。藍營的陰謀論可以用媒體人趙少康的「自己執政不力,最後又回頭搞這種廉價低俗的仇恨動員」,和「拿國家機器霸凌藝人挽救陳時中選情」為代表。

至於綠營的陰謀論,則以行政院政務委員張景森所言最聳動:「誰點第一把火的…如果是紅軍,我們該警惕,這是一個成功的資訊戰,顯示紅軍已經能掌握綠營網軍和綠粉的心理開關,有能力製造火種、操縱風向...挑起藍綠雙方互毆」。有趣的是,如果有人詢問張景森,指出率先報導這個事件的前兩家大眾傳播媒體是「民視」和「三立」,不知道他會如何答覆?

陰謀論不需要證據,而且類似於「神明確實存在」這類的主張,通常都無法證明其錯誤。更糟糕的是,我們很容易相信陰謀論,尤其是符合自己立場的陰謀論。舉例而言,在新冠疫情爆發之初,有研究指出美國過半數民眾相信媒體對該病毒的危險性誇大其辭,目的是為了讓當時的總統川普難堪,而且共和黨支持者相信的比率達到7成,比民主黨支持者高出1倍!

有些陰謀論很無聊且明顯錯誤,例如日本《產經新聞》台北支局長矢板明夫所言,浙江衛視在字幕上把「台灣」變成「中國台灣」的小動作,是意圖利用這段訪談進行對台統戰──這應該是認為台灣人很無知,不知道把「台灣」稱為「中國台灣」是中共既定立場,早已納入新聞報導寫作規範當中,而很不幸的是那些盲目引用其論點的記者和主編,正好就是屬於無知的一群!

但無論如何,沒有證據就不應該亂說話,媒體也不應該刊登這類缺乏證據或邏輯錯亂的言論。然而,我們每天都可以在新聞報導中看到這類的陰謀論,尤其是在經常不需要交代新聞來源或評斷依據的政治領域,而且即使某位評論者被重重打臉,似乎也完全無關緊要,媒體仍然樂於對其言論片段引用或全文照刊──簡單的說就是台灣的政治評論似乎不講究公信力,胡說八道也無妨!

民主失衡,邁向一言堂社會

最後也最重要的怪現象是,我們以置身民主陣營而欣喜自豪,但這個事件卻顯示,許多民眾完全沒有「人人平等」和「思想與言論自由」的觀念,唯有符合他們觀點的思想與言論才可以存在,百分之百傳承了專制時代的「一言堂」。

根據《KEYPO大數據關鍵引擎》輿情分析系統公布的資料,該事件發生前3個月當中,楊丞琳的網路聲量平均每天不到1千,網路口碑大致是正負1比2,但9月5日當天網路聲量爆衝到2.7萬,網路口碑則呈現正負1比3,顯示大部分網路論述都偏向於攻擊譴責的那一方。

但是在整個事件中,原始的攻擊焦點只有兩個,其1指責楊丞琳不應該宣稱自己是「廣東人」,其2是怒斥楊丞琳說出「在台灣人吃海鮮很奢侈」。

第1點很奇怪,根據社會身分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和生活常識,每個人都同時具有許多不同的身分,既然楊丞琳的父親是廣東人,按照台灣社會的父系傳統而自稱為廣東人有什麼不對?

換一個例子就知道問題所在了。若屬台灣女性與日本或美國男性結婚生子,那麼在台灣長大的孩子自稱日本人或美國人,會有任何爭議嗎?因此顯而易見的是,這種攻擊只會出現在台灣女性嫁到對岸的情況──因為對岸是敵人,所以父系傳統不適用,否則就是對台灣社會的背叛!

身分的英文是identity,台灣社會沒搞清楚identity與identification的差別,誤譯成「認同」幾十年。而在2016年1月16日蔡英文當選總統之際,公開宣示其台灣自由民主的願景,指出「只要我當總統一天,我會努力,沒有人需要為他的認同而道歉」。這是完全符合民主精神的文青宣示,但顯然已經淪為笑話,至少多數網友對楊丞琳的攻擊顯示,只要是在台灣長大就不准自稱是中國人──應該也包括我不能自稱是源自廣東陸豐的客家人,必須乖乖的數典忘祖!

第2點則包括兩個不同的階段。一開始,網友怒氣沖沖的譴責,主要來自於許多媒體報導都斷章取義,直接指稱楊丞琳說「在台灣吃海鮮很奢侈」,甚至直接將之納入標題。而在獲得澄清,確認只是說小時候家境不佳,在當時吃海鮮很奢侈之後,許多網友進一步針對「其實吃海鮮是奢侈的在那」這句話做文章,例如其中一種說法是,心機很重而刻意加上「在那」二字,藉以醜化台灣。

記者和編輯的斷章取義是第1個荒唐,網友不詳閱內容而爆怒發飆是第2個荒唐,把自己當作楊丞琳肚子裡的蛔蟲來詮釋其語意是第3個荒唐。前2個不必討論,第3個則不妨想想,這句話很不流暢,顯然「在那」二字是想要補充解釋,但除了直接詢問楊丞琳本人之外,誰能夠百分之百確定究竟是指攻擊者所言的「在目前的台灣那裡」,還是比較合理的「在那個時候」?

既然無法確定,那麼為何堅決死咬不放?除了制裁「叛徒」和因為海鮮奢侈隱涵的「辱台」而爆怒之外,我想不出第3個答案。就我所知,至少民進黨基隆市議員張之豪的「詆毀台灣說」,和立場偏綠的專欄作家管仁健所言的「跪舔表態說」,都沒有超出這兩個答案。然而,這兩者都只是扮蛔蟲之後的想當然耳,如果楊丞琳的「在那」二字其實是指「在那個時候」呢?不需要再解釋了吧?

總之,如張景森所言,「台灣的網路不應該染上這種文革風,否則真的有點可怕」。當然,如果是拿錢辦事,直接或間接隸屬於特定政治勢力,那麼只能說主謀和執行人不講仁義道德,而這也是下一節的主題。

2.jpg
政務委員張景森對網路霸凌說「不」。(盧逸峰攝)

千夫所指卻日漸壯大的網路霸凌

大多數對楊丞琳的負面評論都不是提問和討論,而是直接用文字譴責攻擊,甚至出現「與知名詐騙案例並列」和「架子很大」這類的人身攻擊,因此毫無疑問的,這是個網路霸凌事件,而且是3打1,占有絕對優勢的霸凌。不論霸凌者是拿錢辦事,還是自發性參與,都和一般網路霸凌沒兩樣,屬於虛擬世界的暴力行為,而積極參與者則多半是道德良心被狗吃掉的鼠輩。

雖然台灣和西方社會一樣,在檯面上都會嚴厲譴責實體和虛擬世界的霸凌,但相對於實體世界,基本上匿名的網路霸凌幾乎等同於毫無管制。用期望理論(expectancy theory)來解釋的話,就是霸凌者不太可能受到追究,即使受到追究也很少受到重大懲處(法院對公然侮辱案件判賠金額通常不超過1萬元),致使霸凌者有恃無恐,尤其是在「人多勢眾而法不責眾」的狀況下。於是,藉由「鍵盤在手,天下我有」來盡情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同時也藉以滿足支配慾和成就感等心理需求,就成為許多民眾的日常生活。

但這只是促使各種霸凌行為更普遍的一般狀況,並不足以反映個人差異,例如美國校園網路霸凌盛行率估計在10%到15%之間,並非每個人都因為網路的特性隨意霸凌同學。再納入理性行動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的態度(attitude)與主觀規範(subjective norms),就大致彌補了這個缺失。

對霸凌的態度主要取決於個人的道德素養,尤其是在語言攻擊本身就觸犯法律,而且大量證據顯示受害者普遍出現焦慮、憂鬱、身心健康受損等現象,甚至衍生自我傷害、自殺意念、與自殺行為等情況下,霸凌顯然是不道德且犯法的暴力、反社會行為。然而,在司法體系難以管制網路霸凌之下,基於道德良心而衍生的自制就極為重要,否則必定會讓網路成為無法無天的世界。

就目前所知,影響霸凌態度的個人道德素養以同理心(empathy)和道德解離(moral disengagement)為首要。同理心可以視為「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心態,其傾向愈高則愈可能遠離霸凌。道德解離則泛指各種將不道德行為扭曲,藉以降低內心羞恥不安的機制,例如借刀殺人,自己搖控指揮,讓別人去完成自己想做的壞事情。道德解離傾向愈高則愈可能進行霸凌。

主觀規範是指個人主觀判定當中,霸凌乃至於其他暴力行為是否受到周遭利害關係人的接納,若判定的接納程度愈高則愈可能進行霸凌。然而,這個因素會受到個人經歷所影響,例如過去曾經接觸霸凌(霸凌別人或受到霸凌),接觸暴力性影視節目與電玩,以及父母或師長的監督與要求等等,都是可能影響主觀規範的事項──這也是霸凌受害者經常搖身一變而成為霸凌加害者的主因。

換言之,道德修養決定了自己覺得是否應該進行霸凌,道德修養愈高愈可能認為不應該霸凌別人,因此比較不可能進行網路霸凌。主觀規範則具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特徵,若周遭的人都不介意用暴力傷害別人,則自己也就比較可能不在乎用語言或文字暴力進行網路霸凌。

那麼,在「楊丞琳的海鮮奢侈說」當中拼命攻擊譴責的人,會是道德高尚,循規蹈矩,而且和聖經故事黃金率(golden rule)一樣,能夠做到「無論何事,你們願意讓別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別人」嗎?答案很清楚!

文字遊戲,奧妙無窮

最後要談到海鮮奢侈說挑動的那根心弦,也就是前述的「辱台」。許多網友並不在意「我是廣東人」這句話,卻斤斤計較「其實吃海鮮是奢侈的在那」,張之豪的「詆毀台灣說」和管仁健所言的「跪舔表態說」,也都是針對辱台來發揮,例如後者不知用何種邏輯推導出下面這段話:「憐憫施捨教化你們這些既窮又笨,沒衛生,沒知識,沒教養,需要中國再教育的台灣人。」

簡單的一句「早年家裡的經濟壓力也挺大的,其實吃海鮮是奢侈的在那」,莫名其妙的加工成為「侮辱台灣人吃不起海鮮」,然後變成中共搞「認知作戰」的鐵證,我搞不懂其中的神邏輯,只好自我解嘲說「文字遊戲,奧妙無窮」!

但重點在於,為什麼許多台灣人對於「吃不起海鮮」這件事那麼敏感?在我看來,即使楊丞琳確實說出「台灣人吃不起海鮮」這句話,我只會在心裡冒出一句「搞不清楚狀況,我鄙視妳!」爆怒?譴責?她不可能看到聽到,卻又傷神費力,完全無此必要。

部份報導中用「玻璃心」來解釋例如《德國之聲》的一篇評論指出,「這位安徽媳婦也沒喜滋滋地展示自己拿到中國身份證,也沒有罵台灣的誰,犯不著落到了跟小粉紅一樣『玻璃心碎滿地』的地步,開開心心的吃各地的庶民海鮮美食不就是最好的回應嗎?」

部分台灣人脆弱的玻璃心

從心理學出發,玻璃心應該是指良好但脆弱的自我觀感,因此最合理的解釋在於許多台灣人自我感覺良好,但是在碰到批評或威脅時卻很容易崩潰。以既有文獻而言,自尊(self-esteem)和自戀(narcissism)都符合這個設定。

自尊是對自己存在價值的主觀評估,包括對自己的正面和負面看法以及這些看法衍生的感受和情緒。在學界最常用的Rosenberg自尊量表中,使用到對自己滿意、覺得自己有價值、對自己保持正面態度等關鍵詞。許多教養書籍建議「多讚美,少責罵」,就是為了提高子女或學生的自尊。

自戀則可以視為優越感,其傾向愈高則愈可能出現自大傲慢、渴求成功與權力、缺乏同理心、極端重視外表、盼望獲得讚美、和期待他人給予特殊待遇等態度與行為。俗話中所說的「公主病」或「王子病」,就是針對自戀衍生的各種態度與行為。近年教育界不再強調讚美,主因就在於過度讚美可能衍生自戀。

整體而言,自尊與犯罪或包括霸凌在內的各種攻擊行為呈現微弱的負相關,代表高自尊者比較不會出現這類行為,但其關聯性並不是很高。自戀則缺乏正面效益,研究顯示犯罪者在整體自戀程度和部分自戀層面都明顯的高於一般民眾,但自戀程度與霸凌行為則似乎沒有關聯。

關鍵在於,針對青少年的研究顯示,最常作弊和霸凌的都是高自尊的學生。後續研究證實自尊有外顯與內隱之別(explicit vs. implicit),Rosenberg自尊量表所測量的是外顯自尊,而自尊高者可能在內心身處隱藏著某些負面的自我觀感,於是這些人擁有的是「脆弱型自尊(fragile self-esteem)」。

自戀則是在其部分層面具有脆弱性,例如可能因為沒有得到預期的權利而憤怒,可能因為沒有獲得讚賞而導致自尊下降等,因此將這些層面納入「脆弱型自戀(vulnerable narcissism)」。

脆弱型自尊和自戀有個共同點:在膨脹的自我觀感受到威脅時,會衍生憤怒、敵意、甚或報復等態度與行為。因此,在海鮮奢侈事件中的那些網路霸凌者,很可能就是高自尊或高自戀,但在此同時卻隱藏著高度脆弱的本質。

我的推斷是,由於台灣在經濟上比中國大陸富裕,因此許多人的自尊與自戀或許高低有別,但是在面對中國大陸時都普遍具有膨脹的自我觀感,這點在幾年前的「陸客火燒車事件」中表露無遺。然而,「台灣人吃不起海鮮」卻是對這個膨脹的自我構成質疑或挑戰,於是激發了激烈的態度與行為反應,而最簡便的發洩管道當然就是網路霸凌。

當然,這只是我的推斷,重點在於為什麼許多人覺得,「台灣人是否吃得起海鮮」這件事那麼重要?這讓我想起美國前總統川普在媒體質疑其實際財富時,他公開對著多家媒體宣示,「我真的非常非常的有錢!」──我希望正確的答案不是「台灣人窮到只剩下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