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臺南市大成路上的「長青園」,位於水交社邊陲,也留下一段特殊的榮民歷史。(圖/朱戎梅)

水交社空軍眷村的最後一塊拼圖

【作者速寫】朱戎梅,臺南水交社眷村子弟,日本國立東北大學文學院碩士,現任大學講師,著有《戀戀眷情——憶水交社今昔》等五本水交社相關書籍。

2022年 09月 28日 星期三 榮光雙周刊 NO. 2458 期

位於臺南市大成路上的「長青園」,又稱「空軍退員宿舍」。原屬荔宅里,現已劃歸大成里管轄。

早在三十多年前,輔導會為了安頓空軍退役的單身榮民,挑選了水交社邊陲地帶的空地,蓋了八棟樓,從此,空軍單身榮民們在此安享晚年。根據管委會會長韋建新先生介紹,只要是嘉義以南到屏東的空軍單身榮民,都可以申請入住。這裡的行政管理工作,原由空軍後勤司令部負責,後來輾轉由輔導會委託空軍第一聯隊代管至今,門口掛著「長青園」的牌子,裡面的建築物,分別標註著A、B、C、D棟和甲、乙、丙、丁棟,共計有八棟。

滿是綠蔭的「長青園」內有公告欄、停車處和中山堂,其中一棟「玉紅祠」的建築物特別引人注目,這是一座榮民祠堂。據管委會會長介紹,這個祠堂是用楊玉紅榮民的身後存款,按照其遺願所建造的。

今年七月一日,筆者協助成大建築研究所學生進入「長青園」拍攝住居狀況。一位席有仁伯伯接受了訪談。席伯伯祖籍江西、民國二十一年生,已九十一歲高齡,他十五歲隨軍抵臺,退役後住進這裡。席伯伯曾經歷許多戰役,尤其是民國四十七年的八二三砲戰,退休生活由國家照顧,現在每天早晚走路健身,拉拉胡琴,自娛娛人。自開放兩岸探親後,他共計返鄉十次,直到姊姊離世,家鄉已無親人,才定下心來在此養老。深感一生顛沛流離皆源於戰爭,盼兩岸和平,莫使黎民百姓受災。

長青園裡各房間的大小,約在三、四坪左右,多數使用公用浴室和廁所,中山堂旁的棟舍,還留有餐廳和大灶臺,想像得到過去這裡的食堂定時開伙、榮民們一起吃大鍋飯的景象。席有仁伯伯說:「原來住宿和三餐都由國家照顧,去年各戶裝上了電表,改成各人負擔水電費。我上尉退伍,每月領著兩萬七千元俸祿,雖不富裕,應付三餐和生活開銷卻是夠用的。」

長青園的榮民們,儼然是在軍旅之後換個地方和同袍共度晨昏。政府開放大陸探親之後,他們生活上有了另一種寄託。大家心繫大陸故鄉的血脈親情,年邁之際還興奮地踏上探親路,一幅幅「少小離家老大回」的寫照。

水交社空軍眷村在拆遷之後,二十一公頃的土地進行了重整,在長青園的圍牆外,一棟棟高樓如雨後春筍般拔地而起,更凸顯「長青園」內這八棟樓紋風不動地守護著老榮民們。這裡是水交社空軍眷村的最後一塊拼圖,記錄了這段特殊的榮民歷史。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