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聯合報社論
喊著「國防自主」,
演著「狸貓換太子」

2022-10-09 00:21 聯合報

明年度國防預算送至立院,自製巡防艦由一艘四千五百噸級,改為兩艘兩千噸級,備受關注。海軍解釋,面對共軍近日在台灣周邊發起灰色威脅,我方須有足夠艦隻方可因應。然而計畫生變風聲,去年底就已傳出,可知說詞只是找台階下。真正理由是原規畫裝用相位陣列雷達的「小神盾艦」,中科院始終困於技術瓶頸,只好臨陣改為「造得出來」的產品,雖然技術水平不及,至少可頂替逾齡除役的舊艦。一齣巡防艦「狸貓換太子」戲碼,演盡「國防自主」困境。

蔡政府提產業政策,慣以「組國家隊,打世界盃」為口號,國防領域更是大內宣重點。國安團隊揚言,未來軍備引進將由中科院主導,能夠自製,就不外購。然而六年下來,此類壯語逐漸消失,對美軍購清單更不乏原本高調宣稱自製之作。例如前年美國宣布出售MQ-9B無人機,中科院早就有類似的騰雲機,二○一七年底蔡總統親率媒體參觀,宣稱即將量產,但至今未脫離測試階段。類似問題不只一端,癥結是過度強調宣傳聲量,盤算選票效應,不重視計畫可行性,甚至流於一廂情願的樂觀。

既然標榜「國防產業」,就須從產業角度看問題,技術與市場是必要條件。現代化武器極精密也極昂貴,台灣除了半導體等少數領域,其他科技範疇實非全球最尖端;更大問題是光靠國軍需求無法撐起足夠市場規模,卻得負擔同等級研發成本,自製價格必然居高不下,性能與可靠度反而落後,更往往缺乏持續改良進步空間。

其實,所謂「國防自主」不過是相對標準,即使美國所生產的武器裝備中,仍包括大量來自他國的原料與零件;最新的星座級巡防艦,甚至是引進義大利設計在國內生產。我方條件遠遠不及,自然不可耽溺於自創品牌的迷思。就像台積電是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獨占鰲頭的代表,但並非追求完整的消費端產品,而是專注於晶圓製造領域,關鍵技術維持領先,不僅是全球產業鏈不可或缺一環,更構成戰略資本,發揮「護國神山」效果。

新興國家跨足軍備外銷,另一可能途徑是預判市場潛在需求,同時與國際大廠合作。例如南韓在美商洛克希德馬丁技術協助下,完成T-50教練機與衍生型FA-50攻擊機,又與洛馬合作在全球促銷,正是著眼於許多國家不需要也買不起昂貴的下一代先進戰機;客戶對韓國飛機可能信心不足,但有洛馬背書加持,便是爭取訂單的大利多。

我國面臨的外交等客觀環境,不如其他國家,要發展國防產業,更應將有限資源集中於少數關鍵項目。只有如潛艦等具迫切需求又無法購得的產品,即使自製品註定性價比不高,也非做不可。推動國防產業,不應政治內宣掛帥,更不宜相關市場早已成為「紅海」,還在跟風他人車尾燈。

進一步說,所謂「國防自主」,不該只限於軍備範疇,在國家戰略、生存目標上,更應有自己的判準,但蔡政府在這方面的表現,問題更多、更嚴重。建軍方向操諸美國,防衛構想受美指導;美國要把台灣建成「巨大軍火庫」,塞滿的武器,哪項由台灣選擇或決定?

我國當然應該力促美國落實對台保證,提升台美軍事交流,然而,政府與國人也須保持清醒,記得美國友台動作的原始理由,是滿足美方自身的戰略利益。看到華府或其他國家與北京對立,就以為對方可以當台灣的靠山,如此一廂情願的思維,絕對是更嚴重的「國防不自主」,對國家傷害更大,更值得深刻戒懼。

photo.jpg
我國政府多年來希望藉著對美軍購爭取工業合作,但因我方與美商夾著美國政府,工合往往變成只會象徵性「作功德」。圖/國防部提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