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空戰優勢仍在?
談中共殲-20與美軍第五代戰機差距
王臻明
喜歡閱讀歷史書籍,特別是戰史,也因此略為涉獵軍事領域,希望可以從地緣戰略與武器戰術的不同角度,來分析台灣所面臨的一些外在挑戰與國防問題。
圖為解放軍殲-20飛機進行飛行訓練資料照。 圖/新華社
日前美國太平洋空軍司令維巴赫(Kenneth S. Wilsbach)上將與美國空軍參謀長布朗(Charles Q. Brown)上將,先後對中國的殲-20戰機發表評論,迴異於過去美軍不斷強調中國威脅的嚴重性,反而稱殲-20並不會讓他們失眠。雖然兩人仍肯定殲-20的一些表現,布朗上將也指出,美國空軍必需努力推動現代化,以保持領先,否則很快會被追趕過去。但這無異間接證實了,殲-20距離美軍空軍最先進的F-22與F-35戰機,可能還有一段差距。
中國持續精進空中戰力
由於中國的軍事發展一向諱莫如深,殲-20又是解放軍最先進的戰機,各種性能諸元都是機密,外界很難一窺真正的發展情況,多數時候都只能從中國的宣傳與網路上洩露的照片,尋找一些蛛絲馬跡。目前所能得知的確切發展,是中國正在快速生產殲-20,雖然正確數量未曾公開,但從已曝光的照片來看,戰機編號暗示已有上百架交付給解放軍,正在各大軍區陸續服役。除此之外,雙座型的殲-20S(正式編號不明,有可能是殲-20B或殲-20BS)也已試飛成功,未來可做為教練機型,或負責對地、電子作戰等任務。
同時中國仍在持續改良與升級殲-20,特別是在引擎方面,極欲擺脫初期量產型使用俄製引擎的困境。部份殲-20已證實採用中國自製的渦扇-10(WS-10)系列引擎,並且還在積極發展新型的渦扇-15(WS-15)引擎,最終目標應該是換裝擁有向量推力的渦扇-15引擎,以追上擁有向量推力的美軍F-22。在殲-20本身之外,中國也在全力發展周邊的輔助裝備,如空警-500空中預警機,可用於空中作戰管制,殲-16D電戰機、運-9遠干機等,能協助電子作戰,運油-20則能大幅增加殲-20的航程與滯空能力。
其中最令美國注意的,應該是會配備在殲-20上的霹靂-15(PL-15)長程空對空飛彈。這款飛彈的射程,宣稱超過兩百公里,遠勝目前世界各國的中程空對空飛彈,包括美軍現役的AIM-120中程空對空飛彈,也難以望其項背。為了因應這個新威脅,美國也展開AIM-260長程空對空飛彈的研發計畫,其射程可能與霹靂-15在伯仲之間,進一步讓視距外作戰(BVR)的距離再拉大。不過,美國新一代的F-22與F-35,在幾個方面仍佔有顯著優勢,是殲-20難以在短時間內追趕上的。
殲-20今(2022)年8月26日在中國空軍航空開放活動暨長春航空展上的飛行展示。 圖/中新社
資料鏈系統展現美軍聯合作戰實力
首先是美國長期以來致力於發展數位化作戰能力,這其中又以資料鏈的建立最為關鍵,F-22與F-35雖然是戰機,但在美軍的定義裡,更像是一個戰場上的即時資料交換中心。特別是較晚服役的F-35,在這一方面更勝F-22,甚至還停在地面上,只要開了機上的電腦,就能立即接收附近所有友軍的資料,還沒有起飛升空,已經能掌握整個空域、海域、地面上的作戰情勢。F-35的電子掃描雷達等感測器,本來就極為先進,但這種資料鏈讓F-35能接收到超越自身偵蒐範圍的敵方資訊,更能發揮長程空對空飛彈的射程優勢。
美國為了讓各種武器平台,都能用資料鏈連結,花費了相當多的心思。最好的例子是F-22與F-35因技術上的原因,無法直接以加密資料鏈分享資料,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美軍曾先後嘗試以U-2偵察機與KC-46空中加油機,來擔任空中訊號中繼平台,讓F-22與F-35能夠即時共享彼此的作戰情報。另外如美國正在推動的「全領域聯合作戰」(Joint all-domain operation, JADO)概念,更企圖將太空衛星資訊、虛擬網路空間、電磁戰場、水下狀況,與傳統陸、海、空三軍整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戰場圖像,將聯合作戰發揮到極致。
相反的,中國在這個領域,就呈現較為落後的狀態。一方面中國過去大量仿製俄系戰機,如空軍仿自Su-27SK的殲-11、仿自Su-30MKK的殲-16,海軍航空兵仿自Su-33的殲-15艦載機,也自行研發戰機,如殲-10與殲-20,還向俄羅斯採購了Su-35,機型較為複雜。雖然中國也自行開發如DTS-03、H/TJN-906等資料鏈系統,希望能整合戰機、預警機、轟炸機與空中加油機,但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工程,並非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另一方向,空軍戰機與地面部隊、海上艦艇之間的溝通,還是大多仰賴傳統的無線電,缺少數位化整合。
美軍這種先進的數位化聯合作戰能力,可以早一步掌握敵方的動態,提前一步發動攻擊,不只讓長程空對空飛彈能先發制人,在制海與攻陸上,也具備極大優勢。如增程型的AGM-158B聯合空對地遙攻飛彈(JAASM-ER),射程約九百公里左右,可攻擊地面目標。另一款AGM-158C長程反艦飛彈(LRASM),射程也超過九百公里以上,能反制水面艦艇。最重要的是這兩款新型飛彈都擁有匿蹤設計,讓敵方更難以發覺與防範,而本身就具備優異匿蹤能力的F-35,能在遠方發射,不必進入危險空域,不易被攻擊。相比之下,目前殲-20並沒有類似的長程對地、反艦匿蹤飛彈,這當然讓殲-20的作戰能力打了折扣。
圖為F-22戰機。 圖/歐新社
F-35「閃電II」戰機。 圖/維基共享
戰機支援設備體系發展成關鍵
在資料鏈與長程飛彈外,目前新一代戰機最熱門的發展方向,是與無人僚機的配合。美國的F-22、F-35有發展中的XQ-58A女武神(Valkyrie)無人機,俄羅斯的Su-57則有S-70獵人(Okhotnik)無人機。中國本身的無人機發展情況頗為蓬勃,不只已有多種型號在軍中服役,也出口不少無人機到其他國家,因此為殲-20發展無人僚機,是可以預期的發展。近期中國的軍工產業專家,就曾撰文表示,殲-20的雙座型能做為無人機的操控平台,由後座飛行員來指揮無人機接戰,甚至是發展無人機群,以配合殲-20作戰。
整體來說,美國所發展的F-22與F-35,為第五代戰機設立了標準,這包括匿蹤外型、內置彈艙、電子掃描雷達、超音速巡航、視距外攻擊能力等。中國正在急起直追,並且秉持一貫「小步快跑」的策略,殲-20每一個批次幾乎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良。不過美國的F-22與F-35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如F-22的服役時間較早,目前已經在測試新的匿蹤塗料與外掛莢艙,可能已開始進行中壽升級計畫的前期作業。而F-35外銷到許多國家,各國空軍陸續發現不少問題,隨著美國持續解決這些疑難雜症,F-35的可靠性也進一步提升。
而中國的弱點在於,雖投注了不少資源與心力在發展殲-20,但第五代戰機其實是整個空中作戰系統的一部份而已,這樣的觀念常出現在美軍的發展概念與作戰準則中。美國在戰機以外的支援設備上,花費了極大的心思,逐步建構出一個完善的體系。除了看得見的硬體,看不見的軟體部分更是重中之重。如美國空軍近年來致力發展的先進戰鬥管理系統(ABMS),就利用新型的KC-46空中加油機能長時間滯空的特性,做為系統載台,擔任整個戰區的資訊節點,下一步肯定還會整合正在研發中的第六代戰機。
相較於美、中兩強在第五代戰機上的競爭,台灣遲遲無法取得F-35B,因此選擇先升級目前的F-16機隊到F-16V,並外購66架全新的F-16V。在F-16V全數服役之前,國軍很難再採購新型戰機。雖然F-16V不是第五代戰機,但採用了許多相關配備,如匿蹤塗料、電子掃描雷達、頭盔瞄準器等。在採取守勢作戰下仍有不錯的嚇阻力。空軍或許應該變換一下思維,在這段時間進一步投資戰機周邊的輔助設施,讓空軍的主力戰機能發揮最大的戰力,真正達成三軍聯合作戰的目標,這是台灣在無法採購新型戰機下,仍可做到的事。
圖為台灣F-16V戰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一架F-16V戰機降落在台灣花蓮空軍基地。 圖/路透社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