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維幸觀點:
不堪「一擊」的台灣國安思維
黃維幸 *律師,哈佛法學院博士。
中共無人機越中線,成為邱國正改變「第一擊」定義的引線。圖為烈嶼官兵反制中國無人機侵擾。圖為國軍官兵操作T-91步槍。(軍聞社提供)
一,什麽是「第一擊」?
台灣的政客有碩博士的很多,但是長年學術風氣敗壞的結果,大部分只會瞎抄論文(老師抄學生是另個問題)。一般而言,談論柴米油鹽的民生,已是捉襟見肘,力有未逮,遑論國安軍事,國際大勢。只要聽聽某部長「…我是(本土)國際法博士」的口頭禪(當然,洋博士也不是品質保證),但發言經常荒腔走板可知。事涉國際戰略,與夫核子戰爭,那當然更沒有任何期待其判斷精準的可能。
而最近在台灣國安辯論裡鬧得風風雨雨,使人口瞪目呆的,莫過於邱國正部長在國會殿堂有關什麽是中共對台灣「第一擊」的定義,以及雖是沒有直接參與定義,卻似乎沿着定義,強調七分政治的陳明通局長。「第一擊」不是什麽花俏語言,而是核子戰爭戰略裡的一個技術用語。核戰之外,大可用:「第一槍」,「第一炮」,「第一步」,甚至「視同宣戰」。
那麽,什麽是「第一擊」?根據大英百科全書:「第一擊」(first strike),又稱之為先下手為強的「預襲」(preventive strike),是對敵方核子能力做有效的攻擊,通常是催毀敵方核子武器及武器發射或投擲設施,使其無法還擊。但是,如果對方有承受「第一擊」的能力,在被核子突襲之後,還有核子反擊的所謂「第二擊」的能力殘存,而能夠發動受到敵方「第一擊」後的「第二擊」的核子反擊,那麽,雙方都會在核子交戰中完全毀滅。這就是冷戰時期美蘇雙方都擁有大量核武器造成兩方都不敢輕舉妄動的所謂「恐怖平衡」(balance of terror)或「雙方必然同時毀滅」(MAD)的類「和平」均衡。由於核子武器毀滅性的破壞力,甚至是可能擴大和導向核子衝突,連不含使用核武的傳統軍事衝突,都必須三思而後行。尤其是武力衝突的一方或雙方都擁有核武的情況下,更是如此。這是任何受過正式嚴格國際關係或國際政治訓練,最粗淺的基本觀念和常識。
二,國會殿堂的大烏龍
2022年10月4日,立法委員詢問邱部長,「第一擊」的概念,是否不一定是敵方發射飛彈、砲彈,若以戰機進入領空是否也算第一擊?邱國正回應,「對,沒有錯」。立委再問:這是否是指動作本身,而非只限於彈藥發射?邱國正再次表示:「沒有錯」。從「第一擊」應有的技術性含義而言,這段問答已是荒腔走版,下面的對話更是匪夷所思。
2022年10月10日,邱部長又回答另一立委,認為任何「實體」進入領空就算「第一擊」,一定反制。而接招後就是開戰了。
整個台灣國安被據說是國防部擬定的「經常戰備時期突發狀況處置規定」對所謂「第一擊」的定義宰制。據說這個觀念衍生自國際法的自衛權。但是,國防部發言人林文皇同時又承認公约或習慣法並沒有有關「第一擊」的規範或定義。這是當然,因為「第一擊」並不是國際法的法律概念,而是核子戰爭的技術用語。
不但如此,國際法或一般國內法對自衛的觀念不會用事實上受到襲擊來啟動或界定。國際法是看具體情況。而例如英美法,一般以受害人的合理期待(reasonable person)來定奪自衛權之有無。所以,整個國安討論,衡之以核子交戰及所謂法律根據,漏洞百出,一無是處。
令人吃驚和不解的是:廣泛報導,諸多評論,卻沒有人質疑或挑戰這種定義和前提。也似乎很少人在乎濫用技術觀念卻大開擦槍走火的大門的危險。
三,世界級的外行話
問題的發生,其來有自。至少在2019年2月20日美國 CNN 電視記者專訪的對應中,蔡英文總統援用類似的觀念,聲稱如果台灣能夠承受中共「第一波」(first wave)攻擊,期待其他民主國家會以「各種形式」(”One way or the other.” 當然是期待包括軍事)救援台灣。
當然,大家可以批評,蔡總統並沒有使用「第一擊」的字眼,而是「第一波」。談的也不是核子襲擊 。襲擊的後果,雖不排除軍事反應,也大部分在講經濟制裁。不過 這是理所當然,因為台灣本就沒有核武。無論如何,我無意曲解蔡總統的意思。但是,沒有用「第一擊」,而用「第一波攻擊」,正是問題之所在。因為,這是核子戰爭中的觀念,誤解和誤用到完全不同的脈絡。承受「第一波」攻擊 的觀念顯然是借用核戰「第一擊」被攻擊後沒有被擊垮的觀念。於是問題來了:中美是核子大國,台灣不是。台灣本無承受第一擊能力的問題。而在沒有第一擊的適用的場合,卻有不切實際的承受第一擊的可能效果的期待,那是緣木求魚。我看不出發言是真正了解「第一擊」含義之後,深思熟慮的結果。
國防部長邱國正出席立法院外交國防委員會,聲稱改變「第一擊」定義,但是,他到底知不知道「第一擊」從何而來?(蔡親傑攝)
四,殺氣騰騰,威嚇有用嗎?
幾天前,美國一些所謂台海專家,雖然指出美國不必製造無謂的仇恨,恐慌,或刺激,有其嚴肅進步的一面。但是仍舊奉核戰專家謝靈(Schelling) 的「威嚇」主義(deterrence)為天條,以警告和制裁為靈藥(中文簡介,可參閱閻紀宇,如何避免台灣海峽發生戰爭,風傳媒,10/15/2022,最後上網10/15/2022)。我倒認為:我們應該小心聆聽哈佛另個國關大師 奈伊(Nye) 的忠告:從他的觀點:不知適度克制,一味的威嚇和制裁的結果,可能反而使戰爭不得不發生。他指出二次大戰太平洋戰爭的部分原因是:日本在美國不斷嚇阻和制裁之下,使日本軍國狂熱分子感到無法容忍的和平還不如訴諸戰爭。(JOSEPH S. NYE, JR., UNDERSTANDING INTERNATIONAL CONFLICTS 《了解國際衝突》100-104 (3d ed., 2000))。
大家如果以「全」腦袋思考,而不是用「半」導體分析,這世界上最不願在台海發生戰端的是台灣的廣大民眾和大陸的絕大部分人民和當局。除非是像希特勒們的瘋子,沒有人會蓄意摧毀自己辛苦得來的和平及繁榮。但誰敢保證無止境的威脅制裁不會出事?烏克蘭的危機還不夠明顯嗎?
五,擊昏自己的「第一擊」
所以,總結我們的討論,可以做出下列結論:
(1) 中共有核子武器,台灣沒有。因此台灣沒有專業觀念下的「第一擊」,更沒有承受第一擊的問題。
(2)如果說所謂第一擊其實是首先開啟戰端的俏皮話,那麽,所有武力衝突都有一方首先或雙方同時開啟戰端。 據此,所謂台海的什麽第一擊不過是夸夸其談。同時,所有核戰第一擊觀念附帶的「承受第一擊」或「第二擊」,毫不相干。
(3)在其實是一般開啟戰端的所謂「第一擊」定義下,兩岸的開戰可以有如邱部長說的那麽含糊輕鬆又廣泛?這是嚴格謹慎的國安評估的結論或是邱部長信口開河?什麽人授權邱部長可以如此大膽假設?「兵者,國之存亡,生死之地」,台灣全體人民的身家性命決定於「實體進入」,先抱怨中線,後說是領空。這是嚴肅?還是玩笑?
(4)如果說台海開戰必然捲入中美,兩個核子大國當然有第一擊的考量。不幸,務實地評估,中美軍事的對比已遠非 1996-97 飛彈危機時的狀態。就是因為兩國都有承受 「第一擊」的能耐,附帶地使兩國使用傳統武力對抗成為不可能或極端克制(看看烏克蘭)。蔡總統及其國安團隊(例如吳釗燮自誇台灣為世界民主尖兵)以 承受「第一擊」期待天兵天將,大概只會是水中撈月。
六,阿們!
當你看到台灣這些「和平理性」的挑撥,幸災樂禍的「制裁」,天方夜譚的「第一擊」,沒頭沒腦的「接招」,脊椎不由涼起,心情難免沮喪。不論是不是信徒,也許你只能說:「父神啊,原諒他們吧!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路加福音 23/34)。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