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020_083022.jpg

嚴震生
為何台灣有仇中和親中,
沒疑中?

2022-10-20 05:30 聯合報

嚴震生(政大國關中心兼任研究員)
1.jpg

個人並非研究歐盟的學者,但知道歐洲存在著對歐盟兩個對立的概念和群體,親歐派(Europhiles)與疑歐派(Eurosceptics)。親歐派主張歐洲應整合成為一個共同體,支持歐盟各項政策;疑歐派反對歐盟這個超主權的國際組織及其推動的區域整合,認為各國的主權受到侵蝕,而此思維正是推動英國脫歐的背後力量。

歐洲人民對歐盟的看法,與台灣人民對統獨的立場,有類似之處,但至少在用詞上,後者對中國大陸的認知似乎較極端,在台灣如果你不是仇中,就是親中,甚至用舔共來形容後者

如果將台灣及國際社會對中國的態度作較細部的區分,這個光譜上至少有九個不同的立場

「親中派」(Sinophile)大抵是以對中國歷史及文化的愛好,或是民族主義的情緒為主要考量,近年來也認同中國大陸快速的經濟成長及高效率的基礎建設。他們可以無視習近平的威權傾向,只要後者能夠帶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迎中」(Sino-pandering)立場往往是從本身利益的考量為出發點,願意配合北京的立場行事。舉例來說,好萊塢為進入中國市場,往往願意妥協,避免觸及敏感的人權議題。NBA巨星詹姆斯和勇士隊教練柯爾因為不願意批評大陸的人權問題,而被視為在迎合中國。台灣當然也會有特定的政治人物、學者及媒體屬於迎中派。

「友中派」(Sino-amiable)可以追溯到一八四三年美國與大清帝國簽訂的「中美望廈條約」或「美利堅合眾國與中華帝國之和平友好通商條約」,這也是美中建交前十年許多美國政治人物及智庫與學界普遍的立場。不過天安門事件結束了這項思維,習近平的強勢作風及中國大陸對美國的全面挑戰,也讓此選項逐漸消失。

「平中」(Sino-neutral)乃是不採特定立場,而是用客觀及理性的角度平衡看待中國。這些人不受意識形態束縛,就事論事,不會立刻做出價值的判斷,也不採取激進言詞討論與中國的關係。

歐洲有疑歐派,台灣卻很少聽到有人屬於「疑中」(Sino-sceptic)陣營。疑中人士有自己堅持的價值和信仰,因而對經濟快速成長、人民生活大幅改善,但缺乏民主自由的中國大陸,仍然有所質疑。他們不會輕易接受對岸文宣,而是希望透過質疑後發現事實,這個立場應當屬於對中國態度光譜的中間點。

比疑中較為強硬的是「批中派」(Sino-critical)他們會選擇性地強化對中國的負面報導,但卻有意忽略大陸的正面發展。「反中」(Sino-hostile)則是對中國充滿敵意,認為所有大陸的經濟及高科技進展,都是為取得優勢,以便實現國家統一目標,因此逢中必反。

「抗中」(Sino-antagonistic)立場在近年來成為美中關係的主流,這乃是由於中國大陸在經貿、軍事、科技、甚至意識形態方面對美國的全面性挑戰。美中各自籌組對抗陣營。台灣執政黨也愛喊抗中保台的口號,卻遲遲未能加入美國主導的幾個抗中聯盟。最後,台灣及國際社會經常出現「仇中」(Sino-phobic)的言論或立場,這個立場已經是種族主義的呈現,完全缺乏理性客觀思維。

每個台灣人對中國都有不同想法,不可能僅用親中或仇中作為區分,同時親中不見得就一定反美,而反美也不見得一定會親中。我們要求政治人物、媒體及網軍不要任意散播二元論的對中國看法,應當讓公民有更多元的思維。

2.jpg
圖/歐新社資料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