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_134537.jpg

編制今非昔比!
義務役重啟軍方先燒腦數學問題 
「不願意性質」也成隱憂

2022-11-07 08:40 風傳媒 蘇仲泓

1.jpg
兩岸軍事實力差距擴大,加上俄烏戰爭催化,國防部恢復1年制義務役似勢在必行,但屆時是否有足夠量能因應,將是軍方一大挑戰。圖為役男接受行軍訓練。(取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近年兩岸軍事實力天秤朝對岸傾斜,教召制度改革聲四起,外界對僅當4個月兵的軍事訓練役多有抨擊。在決策開始形成之際,俄烏戰爭成為延長兵役役期催化劑,儘管政府仍在觀望,但在歷經初期否認,國防部已明確表示年底會有答案,更規劃調漲義務役月薪。恢復1年制義務役方向似漸明朗,但因員額、編制多有變動,國軍是否有足夠量能因應,恐會是另一場災難的開始?

從過去徵、募兵併行,後改為全募兵制,志願役成基層部隊主力,但軍方並不直接作出「全募兵」的解釋,加上《憲法》國民有兵役義務,僅需服役4個月的軍事訓練役應運而生。美其名是要讓役男在完成新兵訓練後,能以一個合格步槍兵的身分進入後備系統,但歷經是否下部隊(否則將缺乏實務經驗)等政策變化;加上役期過短(能拆成2次暑假完成),就算設法精實訓期,但輿論質疑聲浪從未止息。

2.jpg
國防部推動14天新制教育召集,於今年3月開始試行驗證。圖為召員重新熟稔編制武器操作要領。(資料照,陸軍第8軍團提供)

軍媒強化戰訓內容發布 延長役期符合民意

如今出現役期長短可望「走回頭路」,背後自然與民氣可用有關。據了解,今年上半年,軍方就對軍媒系統下令,要強化戰備演訓內容發布,打造國軍積極備戰氛圍,進而與因國際、區域情勢產生的民意相符,催化延長役期屆時能獲支持。

然而,此次議題難擺脫政治陰影,即便擁有內外趨勢,政府顯然還想再觀望,直至近期國防部才陸續鬆口年底會有答案、公告一年使得實施等原則;而後再於記者會表達調漲義務役男月薪的規劃,顯示國軍角色就是做好準備,力求一旦後年重啟,能夠將大量湧入役男承接下來,並給出更好的待遇。

3.jpg
國防部長邱國正日前在立法院答詢時證實,已開過跨部會會議,曾討論義務役男薪資調為1.5萬元的方案,國防部態度是「大家能夠接受、我們也接受」。(資料照,蔡親傑攝)

國軍編制、員額今非昔比 義務役重啟得先解決數學問題

綜觀國軍現有的條件,編制員額及接訓量能否因應不無疑問。

首當其衝的是役期延長代表要消化的役男員額直接擴充3倍,和過去相比已明顯「縮水」的國軍,勢必得適度擴軍、增加預算,假設明年是最後調整機會,力求後年能順利實施,趕不趕,軍方肯定心裡有數。

再者陸軍近年因應後備戰力革新政策,陸續復編多個步兵旅,這些旅級單位主要負責軍事訓練役和後備教召,因此除幹部外,無常態兵源,多數人員處流動狀態。目前訓期14天的新制教召持續推行,這些步兵旅作為未來1年役期義務役新訓的潛在單位,能否能同時兼顧,是第二個問題。

若要把原本負責的後備教召任務再行挪動,勢必壓縮同為主要政策的後備戰力提升,軍方應不樂見。步兵旅按現行數個步兵營加一個砲兵營左右的編制,員額數最多也不到4000。

4.jpg
陸軍近年因應後備戰力革新政策,陸續復編多個步兵旅,主要負責軍事訓練役和後備教召,因此除幹部外,無常態兵源,多數人員處於流動狀態。(取自中華民國陸軍臉書)

志願役打擊、義務役守備 區別戰備責任或成解方?

另外義務役須承擔具體戰備責任,延長服役時間才有意義,新訓結束究竟該不該進入目前已以志願役為核心的作戰部隊,還是單獨成為一支全義務役組成的部隊?軍方恐怕還有得「燒腦」,因為義務役終究存在「不願意」性質,心態落差對部隊士氣與戰力都有影響,這也是台灣以募兵為主制度走到今天必然的結果。

可行的作法,應是區隔2種役別承擔的戰備責任,志願役主要負責打擊、反擊等必須結合強大火力、重型裝備的任務;義務役則與後備部隊結合,強化灘岸與縱深防禦,守住敵登陸部隊持續向我都會區挺進的重要節點,分工合作,避免作戰前先因自我矛盾導致戰力弱化。只是如此一來,軍方得先設法生出由全義務役組成的部隊。

5.jpg
存在「不願意」性質的義務役,衍生出的管教問題和心態落差,恐對部隊士氣與戰力都有影響。示意圖。(取自軍聞社)

平心而論,軍事訓練役役期太短,是多數國人共識,因直接成為新一代後備軍人的主力短期結訓役男,若比例持續增加,間接影響後備戰力恐怕無可避免。因此確保在營有充足訓練,未來一旦被教召,也不會是毫無實務經驗的生手,戰力才會完整且有一致性。

志願役是個人選擇,招募好壞是另一回事,多數國人有至少1年以上的服役經驗,對外能證明捍衛家園的決心。即便延長役期在台灣成為政治議題,但1年役期義務役所需的前置作業和整體規劃,這些軍方自己理論上能控制的部分,顯然距離所謂的做好準備,還是有段不小的差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