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photo1.jpg
上圖:美中台示意圖(本報資料照)
下圖:美國期中選舉目前仍在開票中。路透


經濟日報社論
美中戰略競爭
台灣的機遇與風險


2022-11-09 04:28 經濟日報

隨著美國公布國安戰略報告、中共二十大落幕,美中戰略競爭的大勢已然確定。戰略競爭指的是全方位、長期的競爭;在軍事、經濟、國際秩序等各種競爭對抗的戰場中,科技領域的主導權,既跟軍事戰力有關,又會影響經濟競爭地位,儼然成為戰略競爭的樞紐關鍵,也將牽動台灣乃至於全球未來十年的經濟機遇及風險。

在美國國安戰略報告公布前三周,由谷歌公司前執行長施密特擔任主席的「美國競爭力特別研究項目」(SCSP),提出了「十年中期美國國家競爭力」報告(Mid-Decade Challenges to National Competitiveness)。這份以數十位產業領袖訪談為基礎的報告,指出美中科技競爭有三個主戰場,分別是人工智慧、微電子(主要是半導體)及5G。這三個領域分別代表了數據分析及運用能力、支持科技運算的硬體與下世代傳輸網絡能力,影響範圍不僅是商業競爭輸贏,更與軍事國防能量、網路安全、認知戰,乃至於整體國力有關。該報告之所以稱為「十年中期」,原因在於這三個戰場的勝負,對2030年以後美、中戰略競爭關係的強弱有關鍵影響,因而建議美國要加速追趕,以確保2030年後的領導地位。

三周後白宮發布「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同樣指出美國正進入「決定性的十年」。為確保美國未來十年的國家安全,美國在科技領域將聚焦於微電子、先進運算和量子科技、人工智慧、生物技術和生物製造、先進電信和潔淨能源等七個「基礎關鍵科技」,並且確保相關製造業供應鏈的多元及韌性。

交叉比對二份文件,可以歸納出美國產業及政府已有高度共識,亦即人工智慧、量子運算、半導體及5G將會是美國所界定的科技競爭主戰場,至於生技及新能源則是應用層面的競爭重點。這四個主戰場的重要性,是美國認定目前已出現「東升西降」安全威脅的所在。在此定位下,美國未來不但會集中資源全力發展;由過去幾年從5G、半導體、電池乃至於人才腦力的管制經驗來看,也會伴隨著回流投資升級、審查限制及禁令等「抑制措施」的升級,以及推動友邦新聯盟等建立「替代來源」的擴大。

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當然感到壓力卻不會坐以待斃。習近平二十大政治報告的關鍵字,已經不再高唱「戰略機遇」,改以國家安全與巨大風險,反應出其對情勢研判的結果。在科技領域,中國大陸將加快追求「科技自立自強、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白話文翻譯,就是中國大陸無法阻止美國投資自己,但除擴大投入研發外,也會全力「脫美」來擺脫被卡脖子的困局。

台灣半導體、資通訊等在全球占有重要性,意味我們無法置身事外。而過去30年美中台三角供應鏈結構下台灣的左右逢源,更使得我們跟美中雙方都有錯綜複雜的淵源,就算要脫身也無法一蹴可幾,而需要很長的時間梳理調整。這些美中所定義的科技主戰場及未來各自的出招回應,對台灣而言不能只看到商機,更需評估衝擊。

特別是戰略競爭的概念下為達成目的,除了壯大自己外,通常也包含了利用利誘、威嚇、合作、分離等手段壓抑及貶抑對手的手段。由此觀察,半導體及5G設備等台灣已經具有「既有主導者」地位的產業,捲入戰場面對的風險挑戰可能高於機會。至於人工智慧及量子運算,是我國也全力投入的新興科技領域,但對美、中而言,台灣是隊友還是對手,也需要釐清。與此同時,台灣科技業多數是廣義的美系供應鏈,美國脫中要台灣加入相對自然。反觀中國大陸要脫美的「戰略攻關」過程,同樣存在以各種方式「邀請」台廠提供協助甚至加入團隊的可能,都是企業及政府要儘早推演因應的威脅。

※ ※ ※ ※ ※

photo.jpg

關注美國選舉後政策新動向

2022/11/11 02:31 經濟日報 社論

美國期中選舉共和黨可望奪回眾議院多數,參議院則有可能維持平盤,仍由民主黨掌控,再次驗證期中選舉不利執政黨,以及經濟議題主導選戰的定律。不過民主黨雖然執政成績不佳,但仍可低空掠過,多少受惠於非經濟議題,例如墮胎及移民的影響。

雖然拜登表示會致力消弭國內兩極化問題,但仍對川普展開司法調查,加深美國社會分裂。在政治對立下,一方普遍認為對手黨派是社會亂源;此次選舉,共和黨從參選者到支持者,許多仍認為2020年總統大選因舞弊而使川普落選。選後若共和黨掌控眾議院,可能對拜登家族展開調查,美國兩極化現象很難改善。

提振經濟是拜登政府選後的首要任務,若是美國經濟在2024年總統大選前沒有起色,無論拜登是否爭取連任,民主黨都很難勝選。

美國經濟情勢低迷,產業生產疲弱。今年上半年出現負成長,第3季雖成長率由負轉正,但主要是由出口所帶動,國內消費仍然疲弱;未來在美元走強,國外需求降溫下,預期出口成長也會減緩。

特別是過去量化寬鬆及大規模的財政擴張政策,後座力仍在,美國聯準會雖然大幅升息,今年已提高利率15碼,但仍無法有效抑制通貨膨脹,成為民怨的主要來源。而且未來即使通膨趨緩,但已進入高物價階段,對經濟成長也相當不利。

其次,美國失業率雖然一直下降,但主要是由於勞動力供給吃緊,產出並未成長;反而伴隨工資上漲,使通貨膨脹壓力更大。而且在全球大環境不佳下,各產業普遍需要消化累積過多的存貨,美國經濟仍有陷入衰退的風險。

面對美中兩大經濟體內需市場轉弱,經濟成長趨緩,台灣出口也已經出現衰退,預估短期難以改善,政府實應有因應全球經濟同步下滑的措施。

在對外政策方面,美國主流民意認為中國是美國最大威脅,支持對中國大陸採取強硬立場。所以拜登政府會持續對中國大陸圍堵,一方面利用國際結盟,增加美國影響力;所以會加強推動國際合作並深化美國對外連結,除了籌組國防安全性聯盟外,也會積極推動美國版的經貿協定,其中也包括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

美國也會增加對中國經貿限制措施,川普時期美中達成第一階段貿易協議,美方仍會要求中國大陸履行承諾;但拜登無意與陸方啟動第二階段談判,而以單方向制裁措施為主。特別是在出口管制方面,措施會更加嚴厲,有將美中供應鏈徹底切割分流的打算。

美國去中化,最終目的是在建立美國本土供應鏈,所以美國對於先進領域,一方面會加強誘因招商引資,另一方面也會以政治因素要求外國重點企業赴美投資,企業面臨壓力將會增加。

另外,在對中國大陸懲罰性關稅方面,當初在開始實施即被批評會增加國內成本,反而會助長通貨膨脹。在美國目前通膨仍未能有效控制下,未來是否會調整將是另一觀察重點。

面對美國制裁,中國大陸在權力中心更加鞏固下,預估立場也會較為強硬;特別是爭奪關鍵領域的技術主導性,未來美中競爭會更加激烈。美中衝突部分是肇因於兩岸問題,除了政治因素外,中國大陸對於美國推動台灣產業與大陸脫鉤也尋求反制,未來美中台三方的產業競合將更為複雜。

由於兩岸問題嚴峻,以及台灣產業的重要性,如何維持台海穩定避免衝突,已經成為近來國際會議討論的重要焦點,對於台灣則是禍福倚伏。台灣雖然在政經方面明顯向美國靠攏,但在經濟上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度並未降低,與大陸強脫鉤未必適用於台灣。未來在美中競爭更加白熱化下,如何面對地緣政治的高風險,對台灣是一大考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