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2.jpg
 

聯合國糧農組織首席科學家伊洛維建議台灣應了解未來天氣型態,進而為農作物改良、育種。記者林奐成/攝影

聯合國專家:
台灣氣候農損
不能只靠補貼

2022-11-18 03:46 聯合報/記者林奐成

聯合國第廿七屆氣候峰會(COP27)昨舉行「加速農業氣候調適」的周邊會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首席科學家伊洛維出席發表演講。她會後接受本報訪問,建議台灣政府,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農業損失,不能只提供補貼給農民,更要發展「調適」科學為未來做準備。

氣候暖化已衝擊台灣部分農作物生長,例如南部的荔枝產量大減,伊洛維說,台灣政府不能只提供季節性的農損補貼,須積極發展氣候「調適」機制,加大投資於科學研究和科技創新,「找尋對環境更永續的長期解方」。

伊洛維表示調適關鍵是「因應未來天氣去育種」,政府應要了解未來天氣型態、溫度及降雨量變化,進而對作物進行基因改良和育種,才能真正做到氣候調適。

她舉例說「某種樹木或農作物,如何在攝氏一點五度或兩度升溫之下種植?氣候調適必須關注長期的解方,當今的育種方法學比十年前進步許多,例如基因編輯學的發展,讓培育變種作物的費用大為減少,培育時間也從十年縮短至五年」。

蔡政府發展再生能源,但屢屢發生太陽能侵占農地與魚塭爭議。伊洛維表示太陽能確實會與農地產生競爭,「許多人試著在光電板下種植農作物,但光電板遮蔽陽光產生陰影,農作是行不通的」;台灣土地狹小,應該思索拓展其他再生能源。

曾多次造訪台灣瞭解農業議題的伊洛維舉例離岸風電不會侵占陸地空間,水力發電與地熱能也是選項,「再生能源不應限於單一種類」。台灣並非聯合國會員,如何在氣候議題做出貢獻?伊洛維回應台灣作為島國擁有非常出色的農作物栽種系統,「台灣的許多創新技術與優良調適策略,都可以分享給其他國家」。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