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謙專欄:
當美軍最高將領判斷
「理性決策的習近平,現在不會下令攻擊台灣」
美軍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上將。(美聯社)
當習近平在二十大完成連任,拜登也算挺住了期中選舉的考驗後,兩人終於在印尼峇里島見了一面。白宮在剛發佈(但也延宕已久)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宣稱,「中國是全球秩序最大挑戰」;習近平也在二十大的工作報告中,以未直接點名的方式警告「外部勢力干涉台灣事務的嚴重挑釁」。不過被認為進入「新冷戰」的中美領導人,能當面相互微笑握手、彼此達成「強化溝通、管控分歧」的共識總是好事一件。
然而習近平在拜習會中將台灣問題列為「中美關係第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加上拜登也當面向習近平表示「反對中國對台灣採取強制性和侵略性的行動」,許多專家並不看好目前相當緊張台海危機獲得解除。加上習近平在二十大喊話「決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項」、「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美中兩強在台灣問題上的對立態勢,似乎並沒有任何改變。
拜登與習近平於G20峰會期間,在峇里島舉行難得的「拜習會」。(美聯社)
值得注意的是,拜登在拜習會後對媒體說:「我與習近平見過很多次面,我們彼此坦率、坦率地交換了意見。我認為,中國不會立即企圖入侵台灣。」拜登對台海情勢的判斷,顯然與專家們對拜習會的解讀並不相同,更與美軍前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預測的「中國六年內恐武統台灣」,以及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迪(Michael Gilday)日前所警告的「中國最快今年就可能動武」大異其趣。
拜登何以如此判斷,在記者會上他也沒有多作解釋。那會是習近平當面告訴他的嗎?《日本經濟新聞》資深主筆中澤克二認為,習近平毫無可能對拜登揭露「統一台灣時程表」。因為他要是這麼做,等於洩露了最高國家機密,更丟掉了五年後獲得再次連任的王牌。不過就在拜習會的兩天後,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上將(Mark Milley)倒是給出了解釋:習近平如果是一個理性決策者,他現在不會攻打台灣——因為那將是足以毀滅中國夢的巨大戰略錯誤。
美軍參謀首長會議主席米利上將。(美聯社)
米利11月16日在國防部的記者會中表示,雖然他沒見過習近平,但他認為習是一個理性決策者,也就是會依據成本、收益、風險與國家利益來評估決策。因此他很清楚「在不久的將來對台灣發動攻擊風險過大」。米利直言,所謂的「風險」意味著中國軍隊的「戰略性潰敗」,甚至讓成為世界第一的經濟和軍事大國的「中國夢」因此破滅。
那麼讓米利做出如此判斷的根據何在呢?米利坦言「我其實不知道習近平究竟會如何決策」,但美軍確實在持續關注台海情勢,而且「已經做好了軍事準備」。不過米利表示,關鍵並不在於美方做了什麼準備,而在是否能確保台灣的自衛能力。他說美中台三方都從烏克蘭戰爭中得到許多教訓,而真實的戰爭與紙上談兵完全不同。米利表示,中國的軍隊從1979年之後就沒有參與過戰鬥,即便解放軍可以對台灣發射飛彈,但想要攻佔台灣、甚至在台灣駐軍,這完全是另一回事。
米利對於攻佔台灣所給出的分析是:「台北是一座擁有三四百萬人口的大型城市,台北郊區更有七百萬人口。台灣是一座多山的島嶼,是一個非常非常難以攻打的軍事目標,我認為中國還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準備好攻打台灣的軍事能力。」當然,習近平真的是一個「理性決策者」嗎?他又會不會遭遇無法理性決策的情境呢?米利也承認,他的判斷可能出錯,或者中國可能發生迫使習近平出兵的政治事件,但米利依然認為「中方的失敗風險很高」,因此攻打台灣將是一個「類似普京在烏克蘭犯下的戰略錯誤」。
英國第一海務大臣羅達金(Antony David Radakin)上將、日本海上自衛隊幕僚長山村浩、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迪(Michael Gilday)上將(由左至右)。(海上自衛隊官網)
與美軍前印太司令戴維森(Philip Davidson)、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迪相比,米利的分析其實顯得相當粗糙。他單純認為解放軍欠缺實戰經驗,兩棲與空降能力更有待加強,因此台灣憑藉地形優勢就能立於不敗之地。如果習近平腦袋夠清楚,他就不會選擇在這個時候不自量力,進而因為兵敗台灣造成國力嚴重倒退的悲劇性後果。至於解放軍什麼時候可以透過訓練取得「足以攻下台灣的兩棲與空降戰力」,他在記者會裡並沒有多談。
如果回頭看戴維森去年接受《日經亞洲》的專訪,這位前印太司令認為,解放軍的飛彈部隊、網路作戰、後勤能力、聯合作戰指揮等方面的進展,可讓中國在六年內擁有強行統一台灣的能力。即便不談純粹軍事,北京也可能運用「混合戰」(the hybrid zone)、「灰色地帶衝突」(the gray zone)、「三戰」(three warfares,即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迫使台灣屈服於外交、經濟等極端壓力之下。
2021年4月30日,美軍印太司令戴維森在珍珠港的主官交接儀式上致詞。(美軍官網)
至於為何是六年之內?除了軍事能力的進展之外,戴維森判斷中共在2027年的二十一大可能出現(二十大沒有發生的)權力交接,習近平若想延續他的政治生命,在2027年之前統一台灣當然對他有利。至於美國海軍作戰部長吉爾迪上個月接受大西洋理事會專訪,則將2027之前中國可能攻台的「戴維森窗口」(Davidson window of 2027)極度壓縮,認為「解放軍最快今年就會動手」。不過吉爾迪這麼判斷並非掌握了何種情報,而是想要催促美軍盡快做好應對侵略的準備。
如果綜合米利、吉爾迪與戴維森的說法,可以發現其中雖然存在矛盾之處,但「中國軍力持續增強,美軍需要積極應對」的主軸不變,「美軍現在打得過解放軍,但在政治因素的干擾下,不排除習近平會提早動手」也基本相同。不過吉爾迪和戴維森都想提醒世人台海局勢的危險性,米利所謂「中國不敢打,打了可能慘敗」的判斷,是否會讓台灣反而失去戒心呢?
2022年11月,印尼G20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AP)
其實米利的記者會發言提到的一項關鍵,那就是「確保台灣有能力自衛」。雖然他接下來的發言談的大多是「解放軍還沒有能力」、「台灣真的是很不好打的軍事目標」,但這兩點顯然跟「確保台灣自身戰力」關係不大,台灣的地理優勢也無需美軍的確保。因此美國如何更好的支援台灣,台灣如何更好的做好應戰準備,才是米利眼中「習近平不敢打,打了也會讓中國遭遇悲慘的戰略錯誤」的關鍵。
最新一期《經濟學人》也認為,烏克蘭戰爭確實影響了台海各方的決策與考量。美國希望烏克蘭戰爭讓台灣人表現出更強的自衛意願、增加軍事預算、採取更適合台灣的不對稱戰略;中國則擔憂台灣會不會向烏克蘭一樣頑抗,讓入侵的敵軍陷入難以掙脫的泥淖,甚至對中共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尤其橫亙在兩岸之間的台灣海峽,讓北京更難發動攻勢。當《經濟學人》發問「台灣會是亞洲的烏克蘭嗎?」歐亞大陸另一端的戰火漫天當然讓人怵目驚心,但弔詭的是,也只有當台灣具備了彷彿烏克蘭人的反抗決心,在美軍最高將領看來,才是真正能夠嚇阻「理性的習近平」不敢冒進、確保台海和平的真正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