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中正大學與南華大學的學生在文化公園舉辦「青年倡議,街頭同行!大學生挺18歲公民權」活動,希望大家重視18歲公民權。記者李宗祐/攝影
聯合報黑白集
缺乏保守主義的保守社會
選舉進入倒數廝殺,同時舉行的十八歲公民權修憲公投,日前舉辦說明會差點沒人代表「反方」發言。這現象,是否代表此案已無異議,可以輕騎過關?事實顯非如此。
近年我國的公共政策討論,彷彿不存在「不進步」空間。例如死刑、同性婚姻議題也有類似狀況:一般民眾抱怨政府不執行死刑,法界卻一片廢死之聲;只有宗教團體反對同婚,還飽遭奚落,但公投結果卻與所謂「輿論聲量」落差很大。
這暴露的是:話語權往往受到把持或寡占。面對公共政策爭議,似乎只有開放與「基進」才是正確方向,意見領袖爭相趨附,唯恐「進步」指標落在人後。事實上,社會並非不存在保守族群,只是他們的聲音被主流輿論冷落,這也讓保守派更加滿腹怨氣。
在歐美,「保守主義」並非負面名詞。其立場,就像藥品廣告詞所言:「先研究不傷身體,再講求效果」。如果保守被汙名化,變成檯面下只做不說,就易激化為另一種極端,演成仇視所有改變,萬事都是舊日好。
前衛與保守都是價值選擇,彼此相激相盪,文明才會前進。近年的台灣,變成一個沒有保守主義的保守社會,問題就大了。「左言右行」的結果,若非不接地氣的陽春白雪,就是高亢激昂的下里巴人。不同意見與世代之間無法對話,是社會的大隱憂。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