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仲專欄:
長期封鎖非共軍解決台灣問題的合理選項
揭仲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如果共軍犯台,不會採取「長期封鎖」與「先取外島」等以戰逼和手段。圖為2022台海危機時,共軍監視我海軍軍艦(新華社)
美國國防部11月29日向國會提交長達196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報告》( military and security developments involving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台海局勢佔相當篇幅,除指出中共希望在2027年達成有武統台灣的能力,還列出中共可能對台灣發動的四項軍事行動,包括:海空封鎖、有限度武力行動、空襲與飛彈攻擊,以及入侵台灣;而這些選項可單獨或組合使用,可行性和風險不一。
其中在「海空封鎖」部分,報告強調共軍會「切斷台灣重要進口管道,搭配大規模飛彈攻勢、以及可能奪取台灣外島作為聯合封鎖作戰,必要時可以進行數週或數個月,以迫使台灣投降。」換言之,美國國防部認為共軍可能藉由「長期封鎖」或「先取外島」的方式來「以戰逼談」,以有限的軍事行動達到武統台灣之目的。
美國國防部11月29日向國會提交長達196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軍力報告》(美國國防部)
但近年不少共軍學者的著述顯示,一旦中共決定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時,美國國防部報告中所提到的「長期封鎖」與「先取外島」等「以戰逼談」手段,越來越不被共軍視為以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有效手段。事實上,越來越多共軍學者呼應下列看法:
有限軍事打擊將難以迫使分裂勢力屈服,只有奪佔和控制全島,才能從根本上剝奪分裂勢力生存空間,徹底實現祖國統一的戰略目標。
奪占並控制全台是共軍作戰目標
如果台灣本島軍事力量尚且完整,即使坐上談判桌也未必會完全順從中共旨意。圖為台灣新竹空軍基地(AP)
「長期封鎖」與「先取外島」固然有可能迫使台北坐上談判桌。但台北在談判桌上未必會接受北京所堅持、形同「無條件投降」的要求。
這些共軍學者為何不贊成採取「長期封鎖」與「先取外島」等看似「損小、利高」的手段?
第一個原因是「長期封鎖」與「先取外島」等「以戰逼談」之手段,不足以確保能達成作戰目標。
根據共軍的相關論述,武力犯台作戰是「在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受到嚴重威脅,而其他手段不能解除這種威脅時組織實施的,具有戰略決戰性質」;而武力犯台作戰之目的,是要「徹底屈服、摧毀台灣本島的分裂勢力」。為實現這個目的,不讓中共眼中的「分裂勢力」有任何死灰復燃的機會,共軍遂進一步主張,武力犯台必須以「奪占和控制全台灣」為作戰目標。
在許多共軍學者眼中,「長期封鎖」與「先取外島」等手段固然可能迫使台北坐上談判桌。但在台灣本島軍事力量尚且完整,糧食與飲水等最重要基本生活物資還能支撐的情況下,若再加上外力的支援、甚至干預;屆時台北即使坐上談判桌,也未必會接受北京所堅持、形同「無條件投降」的要求。
第二,共軍學者更擔心的是,「長期封鎖」等「以戰逼談」手段要產生效果,所需時間可能達「數週至數個月」,與共軍武力犯台作戰的作戰指導牴觸。
共軍認定一旦犯台美軍必將介入
共軍擔心「長期封鎖」戰略反而會讓華府有足夠時間完成軍事干預所需的政治運作與作戰準備。圖為今年9月間美軍驅逐艦穿越台海。(取自美國海軍第七艦隊官網 )
在國際干預與美國的軍事介入難以避免的情況下,近年共軍學者幾乎一致主張武力犯台需力求速戰速決,這才是降低連鎖反應的有效舉措。
儘管學界對共軍若武力犯台時,美國是否會出兵援助?和華府現行的「戰略模糊」政策究竟是否應改為「戰略清晰」,一直爭論不休。但在共軍學者關於武力犯台的相關論述中,多認定此一作戰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國際政治與外交鬥爭的制約」,特別是「強敵軍事介入」;介入的型態則從提供戰略情報預警與情報交流,到對共軍的「聯合封鎖作戰」與「聯合登島作戰」進行干預。
同時,共軍學者也強調,當中共用兵台灣時,周邊某些與中共有領土和海洋權益糾紛的國家,「可能藉機提出無理要求或挑起事端」、邊境地區民族分裂勢力也可能「與境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引發連串的連鎖效應。
在國際干預(例如大規模的經濟制裁)與美國軍事介入難以避免的情況下,近年共軍學者幾乎一致主張武力犯台需力求速戰速決,透過一場快速的決定性作戰,避免為各種國際干涉、軍事干預與影響提供更多的時間與機會,同時也是「降低連鎖反應的有效舉措」。因此,在武力犯台的作戰指導上,共軍必須力爭於最短時間內,癱瘓、分化、瓦解國軍有組織的抵抗。
在武力犯台作戰的作戰指導「力爭速決」之下,「長期封鎖」與「先取外島」等手段就不可能成為共軍眼中,武力解決台灣問題的合理選項;因為這兩種手段都意味著軍事行動的節奏將放慢、甚至暫停,達「數週或數個月」,與武力犯台作戰指導所要求「快速的決定性作戰」背道而馳。
共軍學者顯然認為,這麼長的時間不僅會讓國際大規模經濟制裁的影響浮現,還會讓北京擔心的連鎖效應獲得醞釀與準備時間。或許最令共軍擔心的是,這也會讓華府有足夠時間完成軍事干預所需的政治運作與作戰準備,甚至讓美軍取得主動權。
華府挑戰共軍封鎖的各種方法
美國也可能以維護海上交通安全名義,動員美、日海空兵力劃設安全區,藉以限制解放軍活動。圖為2022年9月30日,美軍「雷根號」航空母艦與洛杉磯級核動力潛艦「安纳波利斯號」參加美日韓聯合反潛演練。(美聯社)
認為「長期封鎖」是共軍有效選項的人士,嚴重低估美國動員盟友干預共軍封鎖的可能性。
一言以蔽之,不管是「長期封鎖」或「先取外島」等「以戰逼談」手段,既無法確保共軍能達到武力犯台的作戰目標,也直接牴觸共軍武力犯台「力爭速決」的作戰指導,不太可能成為共軍心目中,合理、有效的犯台作戰行動。
除此之外,認為「長期封鎖」足以使共軍在傷亡不大的情況下解決台灣問題的人士,其實都犯了一個明顯的錯誤,就是認定共軍對台灣的封鎖可以持續「數週、甚至數個月」,卻不會遭到來自國軍、甚至美軍的挑戰。
事實上,除非中華民國政府願意束手待斃,否則極有可能採取對抗行動,例如在台灣東面的西太平洋挑戰共軍封鎖,或者對中國大陸東南沿海的軍用機場、港口,以及主要後勤設施發動攻擊,使整個情勢迅速上升為對台灣周邊海空域控制權的爭奪。這不僅會導致共軍的作戰成本快速增加,還可能讓決心挑戰共軍封鎖的國軍,在行動初期能保有一定程度的主動權。
同時,認為「長期封鎖」是共軍有效選項的人士,也嚴重低估美國動員盟友干預共軍封鎖的可能性。因為華府若坐視北京長期干擾、甚至控制西太平洋的海空交通而無所作為,勢必會導致中國大陸周邊的國家喪失對華府的信任,甚至轉而與北京合作,直接造成華府「印太戰略」的崩盤。
更重要的是,華府很容易在不直接介入台灣周邊戰事,與不率先攻擊共軍的情況下,干預、甚至挑戰共軍的封鎖。例如以制裁為名,動員澳洲甚至北約盟國的海上武力,在麻六甲海峽或南海南方海域干擾中共的海上交通;或是以維護日本與南韓的海上交通安全為名義,在台灣東面西太平洋之特定海空域,動員美、日等國的海空兵力劃設安全區,藉以限制、拘束共軍海空兵力的活動範圍,讓國軍可以在離台灣本島較近、相對較小的範圍內,集中力量挑戰共軍的海空封鎖。
「聯合封鎖作戰」是為登島做準備
共軍「聯合封鎖作戰」是要替「聯合登島作戰」創造有利條件。圖為解放軍進行兩棲登陸演練。(中國軍網)
共軍武力犯台時的「聯合封鎖作戰」是要替「聯合登島作戰」創造有利條件,並非藉持續「數週、甚至數個月」的封鎖來迫使中華民國投降。
既然共軍越來越不認為「長期封鎖」是武力解決台灣問題時的合理選項,那又該如何解釋美國國防部在報告中所引用、也是共軍學者討論武力犯台作戰時均會提到的「聯合封鎖作戰」?
其實,武力犯台時的「聯合封鎖作戰」,是指「在聯合指揮機構統一指揮下,各軍兵種以兵力、火力和障礙物等構成立體封鎖作戰配置體系,切斷據守島嶼之敵與外界的海、空聯繫,遲滯和阻止敵方的海空機動」。
換言之,共軍武力犯台時的「聯合封鎖作戰」,是要防止外援接近或進入台灣本島,同時限制、拘束我海空軍主力的行動,最好能將我海軍艦隊關在港口內坐以待斃,以便與「聯合火力打擊作戰」協同,替「聯合登島作戰」創造有利條件,並非藉持續「數週、甚至數個月」的封鎖來迫使中華民國投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