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部長邱國正近日稱,延長兵役可望「年底前公告」,此說遭府方「更正」,指跨部會仍在研議,尚無確定時程規畫。圖為示意圖。記者洪哲政/攝影
聯合報社論
恢復一年兵役,
在國防和政治間擺盪
因應兩岸局勢緊張,我國兵制將由原先的四個月軍事訓練,恢復為一年義務役。政策本已箭在弦上,但民進黨選舉重挫,「恢復徵兵」被視為影響青年選票的主因之一,原稱延役已有社會共識的蔡政府卻猶豫了。國防部長邱國正近日稱,延長兵役可望「年底前公告」;未料,此說隨即遭府方「更正」,指跨部會仍在研議,目前尚無確定時程規畫。總統府更正國防部說法,讓人嗅到「風向在變」的氣味。
恢復義務役對民進黨敗選造成多大衝擊,仍待進一步探討。可以確定的是,多數民眾對於蔡政府不斷把台灣「烏克蘭化」,將國家帶進戰爭風險,確實極為不滿。無論如何,建軍備戰是國家大事,軍制轉型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不應該配合短期選舉或政治行情隨時見風轉舵。面對中共威脅,國軍實力必須加強,恢復徵兵或許是必要條件,却非充分條件;如果方向失準,甚至可能進一步削弱戰力。
「恢復徵兵強化國防」的主要理由有二:
一是共軍實力日增,入侵規模勢必更大,國軍兵力需求當然要增加;
二是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上路九年來,「兵不願學,官不願管」的現象普遍,飽遭詬病。
延長役期的主張,很大程度來自華府,是美方對我方後備兵力給予差評所致。
役期由四個月增至一年,乍看立刻就能增大國軍規模。然而,如果負責領導訓練的「志願役」軍士官沒有增加,要由誰來訓練新兵?事實上,國軍轉型為「募兵」後,志願役人員從未足額。為兌現政策指標,國防部將「編現比」標準設定為九成低標,但這個目標僅前年曾短暫達到,多數時候均不及格。如今若恢復徵兵,乍看兵源增加,但幹部不足問題將更惡化。
此外,部隊的操練需要特定場域才能進行,但近年軍方受制地方民意,不斷配合釋地或停止實彈射擊,全台所剩訓練場地目前僅勉強夠用。未來部隊擴編,勢必面臨大塞車。新兵若無法下基地,鎮日留在駐地,不僅無法提升戰技,更將導致基層每天只能刷漆剪草,進而影響國軍形象和士氣。
平心而論,國軍轉型募兵後,部隊以志願役組成,由於成員長留久用,戰技與訓練都較先前改善不少。未來若同時存在志願役與義務役,國防部務必做到「因才施用」:義務役以二線守備單位為主,精銳打擊部隊仍盡量由長期服勤的志願役組成;如此,才能避免恢復徵兵變成濫竽充數。志願役人數偏低,主要原因是待遇與辛苦不成正比,加上軍中管理僵化保守、充斥表面工夫、行政效率低落,導致留營率偏低。多考慮年輕官兵心理,讓他們以身為軍人為榮,是國防部高層必須進行的腦內革命。
美國國會近期藉由《台灣政策法》、《國防授權法案》,主張對台實施軍用貸款或金援,加強台灣的防禦。此事若成真,國軍應要求美方擴大部隊赴美受訓的能量,以提升訓練品質,讓更多官兵體會全球最強軍隊的實況。
蔡政府標榜重視國防,但國軍遭遇人力或場地等困境,更需要府院出面協調解決。但自稱身為「國軍靠山」的蔡總統,面對這些問題,卻絲毫不見行動。如此,給人的印象是,高層只敢慷國庫之慨,真要「拔一毛以利國軍」,則退避三舍。
國家領導人若只以強化兵力為已足,不懂「伐謀」與「伐交」的重要性,甚至為了黨派選舉利益,動輒置社稷於刀鋒邊緣,這算什麼善政?牽涉一代年輕人前途的兵役,卻在蔡政府的國防與政治之間閃爍擺盪,實可恨又可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