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0_073622.jpg

張國城專文:
臺灣該如何看待美國的自由主義霸權外交政策?

2022-12-10 07:00 風傳媒

1.jpg
美中關係、中美關係。(資料照,美聯社)

米爾斯海默教授是筆者的恩師,以「攻勢現實主義」聞名世界,這本《大幻象》是他近年來的力作。書中作者跨出了國際關係理論現實主義的領域,以對「國族主義」探討在國際關係領域中同等重要的另一學派──建構主義,以學者來說,堪稱曠世奇才。各位讀者可以不同意他的看法,但是不能不了解他的思考脈絡。

米爾斯海默教授認為,美國歷屆政府所推動的「自由主義霸權」政策是不可取的,因為今天的世界各國仍受自身的「國族主義」深刻影響,擁有自己獨特的認同、價值和典範。國族主義是徹頭徹尾的排他性意識形態,也就是說它認為權利是有分你我的。實際上,世界各地絕大多數的人,都沒那麼在乎其他國度裡的個人權利。人們都會更關心自己同胞的權利,而且就算是同胞愛也有個極限。自由主義太誇大個人權利的重要性了。

因此,美國對在各國普施美式民主的盼望,天生就會遭遇莫大的阻力,因為對其他國家而言那是外來的,和各國自己的國族主義通常不相容。其次,因為絕大多數的人不會去關心其他國度裡的個人權利,所以美國若要去美國以外的國家推動民主,很少國家會願意支持,即使是美國的同盟也不例外,所以「自由主義霸權」的目標是不現實的。筆者認為,這不是民主好還是不好的問題,而是美國本身的能力問題。此外,如果因為推動民主,而賭上或破壞了區域內的權力平衡,更是沒有好處,也可能導致更多的戰爭。

1.jpg
2022年美國期中選舉投票。(資料照,美聯社)

米教授的這種說法,在美國國內當然遭到許多爭論但筆者認為,如果不是專研國際關係理論的讀者,可以不用太在乎這些爭論。因為臺灣不可能實施自由主義霸權的外交政策,因此我們也不用擔心。另一方面,筆者比較建議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一邊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一、若美國政府採取他的觀點,也就是放棄自由主義霸權的政策,是否還會支持臺灣對抗中國?

二、若美國仍然採取自由主義霸權的政策,對臺灣又有甚麼影響?

三、民族主義或國族主義在臺灣存在嗎?這種主義以作者來看,對國家行為居於主導地位,如果為真,對臺灣又會有怎樣的影響?

就一來說,對於中國的態度,作者在本書第八章寫道:「美國沒有別的選擇,只能採取現實主義的外交政策,才能防止中國成為亞洲的區域霸權。如果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增長,這就絕非輕易的任務。」如果保持臺灣的自由民主和實質獨立,有利於區域內權力平衡,那美國支援臺灣從現實主義的角度來看也是明智的;臺灣已經實施民主,因此支援臺灣不算是在自由主義霸權使命下推動民主之戰。這是民主價值可以保護臺灣最明顯的例證。

就二來說,若美國還是要在全世界以武力干預的方式推動自由民主和國際秩序,則中國對美國的重要性有可能上升,但也有可能下降。過去反恐戰爭時期,美國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展開軍事行動,中國的重要性是上升的,因為美國需要中國在外交上的支持,至少是不掣肘美國。

此外,美國在世界其他地方若建立或支持新的民主政權,則中國反而更有活動空間;阿富汗和伊拉克都是再好不過的例子,美國也不會阻止他們和中國發展關係。

對此,米氏的邏輯是:「國族主義重視自決。它讓民族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因此政治領導人在主權所及之處,就是不容外人侵犯的神明。它讓民族想追求心裡認定的國家利益,不受其他國家擺布,哪怕是有著同樣意識形態的國家……即便小國也會抵抗強權的影響力並採取獨立的外交政策,除非順從聽話正好符合國家利益,這種事偶爾會發生,但絕非常態。『傀儡政權』通常只是表面的服從,而非完全乖乖聽話。」的確,新興民主國家幾乎都不排斥和中國發展合作關係,因為國族主義的作用,他們不見得擔心會被中國干預,更遑論吞併,更別說已開發國家。

2.jpg
拜登與習近平於G20峰會期間,在峇里島舉行難得的「拜習會」。(資料照,美聯社)

就三而言,臺灣究竟有沒有足以抗拒外來干預的國族主義,還是只是中國國族主義的一個分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不同只是在於「對發展路線的差異」?是非常值得我們思考的。證諸臺灣相當多的人士對美國有根深蒂固的反感,對臺灣的認同僅止於對現行自由民主和生活方式的支持,這種支持強度到底在面臨考驗時還能有多少,以及支持強度是否能化為實際的策略和力量,也非常有疑問,將來將是對這個領域非常有價值的研究場域。米教授在本書第四章探討自由主義與國族主義的關係時曾強調,沒有民族國家為背景、純粹的自由主義國家是不可能的,這點值得臺灣人深思。

對臺灣讀者來說,本書許多論點可以挑戰許多我們常見的觀念。譬如一個廣為傳誦的論點是美國應該「反共不反中」,若要解決中國對美國以至於對世界的威脅,必須推動中國民主化。但若照米教授的論點,此舉就萬萬不可,因為這就是道道地地的「自由主義霸權」。美國在比中國小很多的伊拉克、阿富汗實施這種政策,都遭到了失敗,焉能運用在中國?不能成功的政策是持續不下去的。對此,筆者是贊同的。除了書裡面所說的理由之外,也在於一個民主的中國,只要它仍是個大國,那些關於大國權力的競逐所可能產生的衝突和悲劇就一樣會發生。俄羅斯已經不是共產國家,但仍是個大國,對烏克蘭做的事大家都看到了。

此外,作者認為意識形態沒有那麼大的威力。本此邏輯,中國想「赤化世界」,將其他國家納入共產主義體系的野心是不太可能成功的。歷史上,除了中南半島的越南和寮國以外,中國並沒有讓任何亞洲國家轉變為共產國家。甚至可以說,這兩國會成為共產國家也是國族主義的結果,中國只是起了支援的作用;米教授反覆強調,國族主義會限制大國干預其他國家的能力,也會限制對手征服他國的能力。依此邏輯推演下來,就是無論美國還是中國,要干預其他國家都沒那麼容易。

如果此說繼續成立,臺灣人要希望其他亞洲國家同感中國的威脅,而形成反中的聯合陣線,事實上就相當困難。因為它們不會這麼容易被中國干預到喪失主權或政體的自主性,對臺灣的命運就沒有「唇亡齒寒」的同理心。

當然,米教授有一些看法也可以再商榷。他對「自由主義霸權」的批評,主要源於「採取此戰略的自由主義國家最後反容易投入永無止境的戰爭,不但無法緩解國際間的政治衝突,還會加重核擴散武及恐怖主義的問題。而且這種窮兵黷武的行徑遲早也會威脅到本國的自由價值,在國外搞自由主義反而會讓國內變得不自由」。但是衡諸實際,美國所打的戰爭真的曠日持久的,也只有越戰、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越戰發生在冷戰時代,其實維護區域權力平衡的目的至少和推動民主(自由主義霸權)同等重要。而韓戰是自由主義霸權能夠成功的反例。

更重要的是,二戰之後,推動他國成為民主國家,長遠看來還是符合現實主義下美國的國家利益。真正民主國家可能不會事事和美國合拍,但以「挑戰美國的安全」為國策是尚未發生的。這不是米教授判斷錯誤,而是國際關係就是這麼一門迷人而又充滿挑戰的學問;基於歷史、事實和邏輯思辨,永遠是打開這個領域的鑰匙──本書就是這樣的一本著作。

3.jpg
博客來-大幻象: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政治現實

內容簡介

權力、國族,才是理解國際政治的王道!
追求自由與平等的夢想,只會帶來無窮的戰爭。

全球最知名、也最有爭議的國際關係學者,
從人性論出發,全面批判「自由主義霸權外交」的荒謬與禍害。

 
  個人,而非國家,才是人類政治社會的主體,也是政府服務的主要對象。在進入20世紀之後,這樣的自由主義思想經常被認為是一種超越各種意識形態之上的「普世價值」。以保障、促進每個人不可剝奪的天賦權利為依歸的民主政府,也被公認為最理想的政府體制。

  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以推廣自由主義為外交政策之號召,經常帶頭對抗侵犯公民權利的威權主義國家。蘇聯解體後,國際社會的「單極體系」形成,歷任的美國總統都以宣揚自由主義為己任。小布希總統在伊拉克戰爭前的宣示──「美國的國防利益,和美國的自由信念,都指著同一個方向,就是把自由與和平帶給伊拉克……推進自由是我們這個時代的使命,也是我們國家的使命。」──是最傳神的代表。

  然而,美國這種看似出立意良善的政策,被本書作者、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米爾斯海默譏為一種「自由主義霸權」政策。而這三十年來美國在阿富汗、伊拉克曠日廢時的戰爭、大中東地區的烽火連天,普丁不顧國際制裁悍然入侵烏克蘭,乃至於美國政府對他國人民的無端殺戮、對內部人民隱私與言論自由的侵犯,都是這種錯誤政策的後果。

  米爾斯海默指出,美國外交精英的錯誤正在於忽略了現實主義與國族主義這兩大思想才是國際社會運作的根本,也是各個主權國家行為的最終依據。自由主義者對於普世的個人權利有盲目的幻想,更錯誤地貶低了民族認同、國家生存、與主權尊嚴在指導國家行為上的至高重要性,以致於經常採行不切實際、損人不利己的外交政策。

  ★俄國入侵烏克蘭,為什麼是美國的錯?
  ★中國的崛起,對美國的霸權有什麼意義?
  ★如果美國放棄自由主義霸權政策,對臺灣的影響是什麼?

  米爾斯海默的思想一向以豐富詳細的史實為出發、以嚴謹的邏輯推理為工具,一步步推導出清晰易懂、難以辯駁的結論,但其基於殘酷的權力計算之現實主義思維,亦讓一般讀者乃至充滿理性的知識分子與決策精英難以接受。其成名作《大國政治的悲劇》於2001年出版時,即已斷言僅管冷戰已經結束,大國必然擴張,國家衝突在所難免,全球化與歐盟整合帶來的樂觀情緒難以持久。2014年他又在《國家利益》雜誌上發表〈向台灣說再見〉(Say Goodbye to Taiwan)一文,引發臺灣讀者的巨大震撼。

  2022年烏克蘭戰爭的爆發,使米爾斯海默再度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不同於西方主流媒體對俄羅斯的譴責,米爾斯海默甘冒大不諱地指出,是西方盟國忽略了現實主義政治的邏輯、北約再三侵犯了俄羅斯生存所需的空間,才導致普丁不得不反擊。如此「大逆不道」的言論自然遭到自由派人士的大力撻伐,但米氏仍不改其志。他在芝加哥大學所做的主題演講〈為什麼烏克蘭是西方的錯?〉(Why is Ukraine the West's Fault?)的Youtube影片獲得將近2000萬人次的閱覽、1.5萬篇的留言,堪稱政治學界的奇蹟。

  《大幻想:自由主義之夢與國際政治現實》是一部深入淺出的新經典,以大量的史實、俯拾即是的名言金句與清晰的邏輯,建構起國族主義與現實主義的理論巨廈,一方面力陳自由主義外交邏輯的錯誤,也對近三十年來美國外交政策的愚昧提出嚴厲批判。鑑於米氏在學術界崇高的地位,本書是任何關心美國外交政策與世界政治局勢之讀者所不能錯過。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

  美國芝加哥大學政治系教授,專研國際關係理論與美國外交政策,文章經常刊載於《紐約時報》、《新共和》、《大西洋月刊》等媒體上,並憑《大國政治的悲劇》中的「攻勢現實主義」補充了傳統現實主義理論,其思想受決策圈與學術界極高的重視,奠定其國際關係學界的大師地位。

  2007年,他與哈佛大學教授史蒂芬.華特(Stephen Walt)合著的《以色列遊說團體與美國外交政策》(The Israel Lobby and U.S. Foreign Policy)成為紐約時報最佳暢銷書,其中直言不諱的內容引發激烈爭論與猶太團體的抗議。2011年寫的《為什麼你的政府會說謊?揭開7種政治謊言背後的真相》(Why Leaders Lie: The Truth About Lying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曾在台灣出版。

  2013年底米爾斯海默應「中華民國國際關係學會」之邀來台灣參訪,並發表「在中國崛起陰影下的台灣」專題演講,首次完整的闡述他對中美與兩岸的看法。之後他又在《國家利益》雜誌上發表〈向台灣說再見〉(Say Goodbye to Taiwan)一文,引發關心臺灣安全的讀者之巨大震撼。

  2014年俄羅斯入侵克里米亞,舉世譁然。然而,米爾斯海默依據其一貫的現實主義立場,撰〈為什麼烏克蘭是西方的錯?〉一文,主張是美國缺乏對俄羅斯勢力範圍之尊重,一意孤行推動北約東擴,才導致普丁的反撲。該文因違反一般西方民主國家的主流民意而備受爭議,但米至今仍堅持其主張。

譯者簡介

盧靜

  過度自由,熱衷策略與敘事遊戲,關心一切事務的「為什麼」與「然後呢」。譯有《妖風》、《為何不平等至關重要》、《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遊戲設計的藝術》、《西方的自殺》等。

  譯稿指教:rutkking@gmail.com。 

目錄

推薦序(一)張登及(臺大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
推薦序(二)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中心教授)
前言

第一章  無望的夢想
◎擁抱自由主義霸權的美
◎人性才是重點
◎政治自由主義
◎各章主旨

第二章  人性與政治
◎關鍵定義
◎美善人生與理性的極限
◎社會的本質
◎政治體制與權力
◎社會群體間的政治
◎生存與人世的境況

第三章  政治自由主義
◎政治自由主義
◎自由進步主義的勝出
◎效益主義
◎自由理想主義

第四章  自由主義偉蹟的裂痕
◎國族問題
◎國族才是主宰力量
◎誇大個人權利
◎威權主義的誘惑

第五章  輸出自由主義
◎自由主義霸權的理據
◎自由主義注定走向現實主義
◎社會工程的極限與國族主義
◎改行權宜自由主義?
◎現代國際體系的建立
◎世界政府能否成真?
◎無政府狀態不會停止

第六章  自由主義是一切問題的根源
◎自由軍國主義
◎自由主義讓外交更行艱難
◎自由主義與主權
◎不穩定與代價高昂的失敗
◎輸出自由主義有害國內的自由主義
◎極端現代主義式的意識形態

第七章  自由主義的和平理論
◎生存第一
◎民主和評論
◎經濟互相依賴理論
◎自由體制主義
◎我選擇現實主義的理由

第八章  為什麼我們需要自我克制?
◎輸出自由主義的不智
◎現實主義與自我克制
◎國族主義與自我克制
◎美國該往何處去?

註釋

內容連載 

第六章:自由主義是問題之源

自由主義霸權的代價源自於自由主義國家為了保護人權、弘揚自由民主體制,最後定會掀起無盡的戰爭。一旦在世界舞台上嚐到甜頭,自由單極強權很快就會對戰爭上癮。
 
自由主義霸權具有五個會讓軍國主義(militarism)更容易興起的因素。首先,全球民主化的野望提供了很多開戰的機會。第二,自由派決策者相信他們有權利、有責任,也知道如何用軍事力量達成目標。第三,這些人對完成使命常有宗教般的熱情。第四,追求自由主義霸權會損害外交,使得與要他國和平解決爭端更為困難。第五,這種野心宏大的戰略會侵蝕主權的概念,而主權在國際政治上,正是限制各國開戰最主要的規範。
 
一個容易不斷開戰的國家,會增加國際體系中的衝突,讓世界更不穩定。這些武裝衝突通常以失敗告終,有時還是災難性的慘敗,但主要付出代價的都是所謂「被自由主義巨人拯救」的國家。有些人會認為,自由派菁英會從這些失敗中學到教訓,開始排斥對外用兵,但這其實很少發生。
 
自由主義霸權還有其他會加劇不穩定的理由。強大的民主國家即便不發動戰爭,也會傾向採取野心強烈的政策,這些政策經常會適得其反,損害民主國家和目標國家之間的關係。舉例來說,民主國家常會干預他國的政治,在跟專制國家進行外交接觸時,也傾向忽略對方利益,認為自己知道什麼對該國最好。最後,在國外推行自由主義常會損害國內的自由主義,因為窮兵黷武的外交政策,必然會製造出頻頻侵犯公民自由的警察國家。
 
我的看法是,當國家開始追求自由主義霸權,最後對自身與他國,特別是它們原本打算幫助的國家,都是弊大於利。接下來我將以一九九二年十一月,柯林頓當選美國總統以降的外交政策,來說明我的看法。隨著冷戰在一九八九年落幕、蘇聯在一九九一年解體,美國就成了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而柯林頓政府也不出人所料,一上台就開始建立自由主義霸權,後來的布希和歐巴馬政府也一直延續這套政策。

在這段期間,美國也理所當然地投入了許多戰事,且這些戰事幾乎都沒有一場曾獲得有意義的戰果。對於整個大中東地區失去穩定,以及當地人民的嚴重損失,華盛頓可說是責無旁貸。身為這些戰爭裡忠實的跟班、同樣信奉自由主義的英國也得為這些美國惹出的麻煩負起部份責任。俄羅斯能在烏克蘭製造那麼大的危機,美國決策者同樣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在本書寫作之際,這場危機仍沒有要降溫的跡象。這並不符合美國的利益,更不要說是烏克蘭的利益了。而在國內,日益強化的保防措施也侵蝕了美國人的公民自由。

自由軍國主義

自由主義常談論戰爭的邪惡,以及超越權力平衡對於世界和平的重要,所以說他們是軍國主義者似乎有點怪。但說實話,很多自由主義者都信仰軍國主義,一個比一個還熱衷那種心如虎狼的外交政策,也從不吝於動用軍事力量推展這份使命。
 
自由主義的核心使命之一,是保護人們的權利不受嚴重傷害。當有大量的外國人被殺害,就會引起自由主義國家干涉他國的強烈衝動。最清楚反映這份志業的,就是「國際社會」在沒能阻止一九九四年盧安達種族屠殺,以及一九九五年雪布尼查大屠殺(Srebrenica massacre)後,所發展出來的「國家保護責任」(Responsibility to Protect, R2P)。國家保護責任指的是,國家不只有責任保護自己的人民不受種族清洗和大屠殺等嚴重罪行所害,也有責任保護其他國家的人民不會遭受這些暴行。簡而言之,它要求各國隨時警戒世界上有沒有發生侵犯人權的重大罪行,並在第一時間出手阻止。一旦發生這種事情,軍力足以介入的自由主義強國就應該發動戰爭保護受害者。
 
這種維護個人權利的任務,很容易就會形成更強勢的策略:在其他國家積極推動自由民主,一勞永逸地解決問題根源。自由主義國家的職責,追根究底就是保護公民的權利,所以這種策略可以讓世界更為和平,也有助於保護自由民主體制免受內部敵人的傷害。同時自由主義也被認為能促進經濟繁榮,這個結局不但本身就很正面,也對和平有幫助。總之,宣揚自由主義應該能讓世界更安全、更繁榮也更和平。

我們可以從美國無數的自由派評論中看出,支持這種世界觀的人都十分虔誠。比方說,曾於老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任內兼任國務卿與戰爭部長的外交官羅脫(Elihu Root),於一戰中就曾有云:「民主國家如欲久安,凡有良機便當盡誅寇仇。蓋民主與獨裁不能共天下。」越戰期間擔任國務卿的迪安.魯斯克(Dean Rusk)也說:「國際環境的意識形態倘若不夠安全,美國就也得不到安寧。」正如外交政策學家克里斯多福.雷恩(Christopher Layne)所說:「這些言論不是個案……一直以來,美國政治家就經常表達這種觀點。」
 
這種傳教狂還不只是決策階層的毛病而已。比如羅爾斯就寫過:「自由主義者和正派的人民有一樣的特質,他們希望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在奉行良序(well-order)的政權下生活……他們長遠的目標,是讓所有社會都奉行「屬於全人類的律法」(Law of Peoples),在一個人民遵循良序的社會中擁有良好的聲譽。」這種雄心壯志不會理所當然地走向戰爭,而羅爾斯也小心澄清,他不是要鼓吹成立弘揚自由民主的十字軍。不過要傳揚自由主義,戰爭無疑是種可行,甚至極為誘人的選項。約翰.歐文也是有名的自由派干預主義者,他的著作中就顯露出這種以武力實現自由目標的傾向:「自由思想讓自由民主國家不易相互交戰……但同樣的思想也催促著自由主義國家向不自由的國家揮兵。」接著他又寫道:「和平是每個人共同的利益,所以人只該把戰爭當成實現和平的工具。」

出現於二〇〇二年,為二〇〇三年三月入侵伊拉克鋪路的小布希主義(Bush Doctrine),或許就是這種自由派干預主義的典範。九一一事件過後,布希政府做出結論,認為要打贏他們口中的「全球反恐戰爭」,不只要打倒蓋達組織(al Qaeda),更要對付伊朗、伊拉克和敘利亞。他們認為統治這些「流氓國家」的政權,都跟蓋達等恐怖組織脫不了關係,甚至鐵了心要取得核武交給恐怖份子。簡單來說,他們是美國的死敵。布希以為用武力可以讓這些國度,還有中東各國都走向自由民主。在二〇〇三年出兵伊拉克以前,他也明確提出了這一點:「有美國的決心與鬥志,有我們的朋友和盟邦,我們會締造一個進步與自由的時代。自由的人民將決定歷史的進程,自由的人民將維護世界的和平。」
 
薩達姆.海珊(Saddam Hussein)是個踐踏人民權利的殘暴獨裁者,這無疑也是布希總統和幕僚想推翻他的理由之一。但這個問題的存在已經不只一時半刻,美國不可能單為了這點就打算廢黜海珊,換上民選的領導人。美國入侵伊拉克的動機,還是為了阻止核武擴散與恐怖主義。而布希的團隊認為,最好的解方就是讓整個大中東的國家都走向自由民主。這樣不但能解除大中東的軍事競賽,促進區域合作,也能一口氣解決兩個問題。「傳揚民主價值顯然對全世界都有好處,」布希總統說,「因為穩定和自由的國家不會滋生出殺戮的意識形態,而是會鼓勵人們和平追求更好的生活。」

自由主義霸權的特徵在這些行動中表露無遺。自由主義者只要有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就非常容易發動戰爭。這些戰爭不僅是為了保護他國人民的權利,更是為了傳播自由民主體制,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捍衛權利、抵抗重大安全威脅的最佳手段。有鑑於世界上從來不缺威權國家、嚴重的人權侵害,或是形成軍事威脅的國家,像美國這樣的強國一旦能恣意追求自由主義霸權,大概就會進入永不停歇的戰爭狀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