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拜登(中)出席台積電亞利桑那州廠機台進廠典禮,由台積電總裁魏哲家(左)與董事長劉德音(右)陪同。路透
聯合報社論
拜登唱全球化輓歌,
台灣如何應戰?
台積電美廠首部機台風光進廠,美國總統拜登親臨致辭稱,「美國製造回來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則說,「全球化幾乎已死,自由貿易幾乎已死」。兩人的談話互為表裡,又像機鋒相向。在拜登得意展示台上「美國製造的未來」的旗幟時,但對「貿易立國」的台灣而言,要如何因應「去全球化」的挑戰,則非輕鬆的事。
地緣政治正在消滅全球化,拜登高呼「美國製造回來了」,其實也為全球化唱起輓歌。全球化的比較利益,不再以資本流動與生產布局為依歸,而是地緣政治牽動供應鏈神經。台積電長期受益於全球分工的結構效益,張忠謀過去對在美設廠以成本太高而持反對意見;但台積電美廠上機,他改口說「新夢想終於實現」。或許這是外交客套話,但當全球化遭遇地緣政治的逆風,形勢也由不得他了。
美國曾是全球化最有力的推動者,也曾試圖藉自由貿易撬開中國大門,把大陸納入全球貿易體系。但川普率先鼓吹保護主義,指控美國企業出走,讓外國工業致富,導致美國工人失業,中產階級的財富被奪。他的「美國優先」號角,吹起全球化的最大逆流。繼任的拜登延續這股逆流,並趁著俄烏戰爭,將貿易斷鏈政策擴及俄國與歐洲,把自由貿易之帆吹得七零八落。
諷刺的是,中國這時卻開始捍衛全球化。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認為,反全球化的呼聲反映了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足,各國不能把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適應和引導好全球化以消解其負面影響。走到這步田地,資本主義的美國打壓全球化,社會主義的中國則捍衛全球化,如此的角色錯亂,實是歷史發展的諷刺。
從川普的「美國優先」,到拜登的「美國製造」,美國不斷強行更改全球貿易規則。對抗中國的需要,強化了反全球化的力道;美中貿易戰延伸到科技戰,讓全球化奄奄一息。與此同時,新冠疫情肆虐,也阻斷了全球化的軌道,各國斷鏈幾成常態。俄烏戰爭進一步引發全球能源與糧食危機,西方國家的制裁,則讓俄中等國亟思擺脫美元霸權的宰制。在全球化受挫之際,新的陣營或集團化正在重建。
美中的競爭,主導著新陣營化的形成,也對世界各國的因應構成挑戰。就像美中關係,既要在軍事、科技上競爭,又要在氣候、文化上合作;但裴洛西訪台,第一個被切斷的就是氣候合作。而其他國家則往往面臨被迫選邊的壓力。美國挾科技霸權重組供應鏈,大陸只能放軟身段,強調不挑戰美國霸權,也不強迫朋友選邊;但形勢比人強,歐洲國家很掙扎,南韓和東協各國也很難完全擺脫兩強夾擠。
台灣身處美中競爭的前線,這種夾擠對企業構成生存威脅,蔡政府從不感到為難,甚至樂意把護國神山當成外交伴手禮。但美國予取予求會不會掏空台灣技術與人才,並削弱「矽盾」的功能,卻成了最大隱憂。台積電海外設廠既是被全球化逆流帶走,也是被地緣政治風險逼走,蔡政府對其負面衝擊一概撇清,卻提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台灣一直是自由貿易的受益國,但全球化將死,自由貿易被扼殺,蔡政府卻裝作若無其事;至於經濟衝擊與對峙風險,就留給人民承擔。
但就算台積電以其規模、技術之領先,足以應戰,但其他產業有足夠的實力嗎?台積電在美國的四百億美元投資,是美國史上最大外國投資案,創造三萬多個工作機會。試想,這項投資如果落在台灣,會是什麼光景?不過,有蔡政府,就沒有如果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