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0_090436.jpg
 

軍方高層得放下成見,先改變自己,才有望說服全民接受義務役改革。(取自國防部發言人臉書)

一年制兵役的另一種解方

2022年12月20日 00:02 上報 

吳崑玉 ※前親民黨文宣部副主任、專欄作家

據說府院黨軍各方,近日為「一年制義務役」到底要不要實施?怎麼實施與說服民眾,焦慮到睡不著覺。各色餐會上也經常成為討論話題,老朽乃不揣固陋,綜合一下各方意見,擬個草案供參,尚俟高明裁服。 

軍方要放下成見,改變自己 

首先,軍方高層得放下三個成見,先改變自己,才有望說服全民接受義務役改革: 

其一,自拿破崙搞徵兵制以來,工業化時代戰爭的「人多好辦事」原理,在科技化戰爭時代已不適用。更古老的,日式與俄式那種「戰爭是武士間的勇氣決戰」概念則更無用武之地。俄烏戰爭顯示,幾乎沒有出現刺刀肉搏的案例,即使烏東戰壕戰步兵對決,也是以步槍射擊與手榴彈坐收,沒人在拼刺刀。且大部份傷亡皆由砲擊造成。無人機與衛星的精準即時情報,與長程有效的砲兵,比刺刀更有用。步兵已非戰場女王,砲兵才是。 

其二,一年役期是美國人要的,只要兩岸關係和緩,國軍便可輕鬆點。這題已經反駁過很多次了,僅予簡述。兩岸關係緩不緩,關鍵是對岸習大大的心情,我們不能老想著當童養媳討人歡心,讓他「不想打」,而是得有足夠軍力讓他「不敢打」,這才是以戰止戰的嚇阻之道。一年役期不見得是美國人指示的,卻可能是台灣把美國人的意思翻譯錯了。老美要的是一支有足夠戰力與兵力的部隊,而現在四個月的軍事訓練役,其訓練強度根本不足以訓練出一支能戰部隊,根本是浪費國家資源,又浪費役男生命。所以,重點是訓練出一支足以應付現代化科技戰爭的能戰之兵,不純是役期長短與兵員多少問題。 

其三,國軍不能依循以往日式與蘇式軍閥觀念,壟斷所有軍事相關資源、知識、及話語權,自尊心高聳入雲,看不起民間與其他單位,凡事都要自己來,自己來又做不好,做不好還不准別人說。烏克蘭今年二月能迅速頂住並遲滯俄軍三方突襲,關鍵不是正規軍,而是國土防衛部隊(TDF)。第一時間透過廣播、簡訊等通訊手段,TDF成員立即向當地所屬單位報到,領取武器,進入陣地,此時正規軍還在據守要點或召集調動,後備部隊還沒召集。事實證明,由退役老兵為骨幹組成的志願性民兵,其戰力不見得比較差。義務役不願役後備軍,也要經過北約等國約6個月高強度訓練與裝備,才能達到正規軍水準。以往的訓練呢?其實沒有很大用處。俄軍則提供負面案例,緊急徵集30萬部隊填補烏東與烏南戰力空缺,結果每日傷亡數字成百上千,遠高於開戰初期。「以不教民而戰謂之棄」,用訓練不足的義務兵去打仗,那叫「砲灰」,不叫軍隊。 

國軍長官只有「負面回饋」 

換句話說,「一年期義務役」所涉及的,不是要或不要這種政治問題,而是整個國軍的體質問題,尤其是陸軍。當兵保養裝備像在做「長照」,裝備年齡比自己還大;服侍長官像是在「托(巨)嬰」,沒人打飯開車處理雜務,長官幾乎無法自理生活。美軍士官,可以集合起來討論怎麼處理連上士兵的種種情緒與意見?運用現代企業管理人力資源手法,「修正回饋」是家常便飯(例如:AAR,After Action Review)。但我們的長官,從上將到上士,除了震怒、拍桌、罵人這些「負面回饋」手段,幾乎沒有其他手段可以處理兵士抱怨,壓不住才讓步妥協。這些領道導習慣與組織文化,才是國軍前進不得,後退不能的主因。 

所以,國軍要填補戰力空缺,並不是只有「一年期義務役」一個選項,民間與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倡議多年的「國土防衛部隊(TDF)」,為什麼從來沒有列為認真討論與規劃的題目?許多中年人,更深切體認台灣與對岸生活方式與政治體制的差異,提槍保家衛國的意願不遜於正規軍,那為什麼不讓他們有機會為國家安全貢獻一己之力?我們不是有與美國的州國民兵做訓練交流嗎?不是老美要軍援台灣一百億嗎?州國民兵本身就是志願民兵,志願兵的作戰意願本就高於義務兵,訓練強度也可更高,如此不是更能訓練出專業化部隊嗎?一個專業化的志願軍旅,不是比一個鬆散的義務兵師,更好管理,更有戰力嗎?

1.jpg
烏克蘭今年二月能迅速頂住並遲滯俄軍三方突襲,關鍵不是正規軍,而是國土防衛部隊(TDF)。(美聯社)

其次,即使非要實施一年期義務兵制,一樣可以設定誘因機制,讓年輕役男不會那麼覺得了無生趣。頭兩個月高強度新兵訓練後,可以選出表現較好,或具有特別專長的人,重新編配到幾個「美式旅」之中,由美軍國民兵或安全合作旅,在台灣、日本、或美國,以北約規格代訓。其基層軍士官由部隊成員中選拔產生,訓練期可以比較長,既得練好英文,也得學會基本管理職能。退役後可能是企業爭相聘用的儲備幹部,就像現在很多企業愛用當過超商店員的多功能員工一樣。如此,服兵役不再是個浪費生命的過程,而是個社會化的學習歷程,且對未來就業有幫助,這樣不是比較能吸引人們接受嗎?

如此,這種「北約式後備旅」,現役時可作為等同正規軍的補充,退役後戰時再召集,也可作為地區守備的骨幹,還可作為大規模災變時的人力資源。平時儲存裝備、槍枝、與彈藥,役期最後三個月熟悉防務駐地、動員編配、與左右鄰兵。退役後定期召訓,戰時則就地報到,立即形成戰力。何樂而不為呢?

刺槍術不能不放棄

最後,國防部亦可思考,台灣的兵力再怎麼召集,也很難經得起對岸老解大量人力的一對一消耗。所以,我們不能不放棄刺槍術這種一對一消耗的戰術思維,而得大量使用UAV、UGV、USV、UUV這些無人戰具,用聰明的方式,打贏一場戰爭,讓敵人為他們的祖國犧牲,達成「全軍破敵」的戰略目標。而且不是花大錢買超昂貴的美式載台,而是便宜可消耗的中、小型彈藥。這些裝備,台灣自己可以生產製造,但仍需要國家立定政策方向,投入資源與訂單,才有可能形成規模經濟,組成產業鏈。許多國外廠商的成熟好東西,台灣大可洽談代工生產,我們設計也許不行,但代工絕對沒問題,這是國防與經濟二頭得利的好生意,絕對值得高層大力推動。

2.jpg
台灣的兵力再怎麼召集,也很難經得起對岸老解大量人力的一對一消耗,所以我們不能不放棄刺槍術這種一對一消耗的戰術思維。(取自總統府官網)

很多時候,國安需求與政治語言是背道而馳的,而其解方,也不會是依循政治風向或選舉需要,在那裡要或不要的數酢漿草。一旦兩岸戰爭打輸了,或軍隊根本不能打而直接投降了,選輸選贏都得去跟人磕頭當奴才,台灣民主自由也將至此終結,這種選舉輸贏有何意義?!所以,合理的決策,是以國安需求為核心,戰力組建為骨幹,先依俄烏戰爭等現代戰爭經驗,將國軍體質調整到足以應對現代戰爭需要的程度,再來考量政治需要與選舉形勢,製作政治文宣說服民眾,其優先順序不應搞混,也不能錯置,否則國家必遭大難。

總結而論,高層若對實施一年期義務役有所顧慮,便只剩成立TDF一個選項。而不論延長義務役或成立TDF,國軍體質與戰略戰術,都必須經歷一場抽筋換骨的徹底改變,達到北約級水準,至少得達到烏軍戰力。而在這個過程中,正規軍、後備軍、國土防衛軍、國防工業、以及民防系統,全都得大規模翻修組建。這不是幾個幕僚、幾篇文稿所能搞定的政治語言,而是整個國家機器都得動起來的龐大工程。而且,蔡政府已錯過俄烏戰爭、八月軍演,兩次民氣可用的最好時機,現在政治議程已逼到牆角,再不決斷,再不定案,怕是連原本「抗中保台」的鐵桿支持者都要失望回家了。到時,再端出什麼政治語言,都會來不及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