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8_095531.jpg

20221230_081028.jpg

何清漣專欄:
「烏克蘭疲勞症」
使台灣國際認知變清醒

2022年12月28日 07:00 上報

何清漣 ※中國湖南邵陽人、作家、中國經濟社會學者。現今流亡美國,曾任職於湖南財經學院、暨南大學和《深圳法制報》報社。長期從事中國當代經濟社會問題研究。著有《中國:潰而不崩》、《中國的陷阱》、《霧鎖中國:中國大陸控制媒體大揭密》等書。

1.jpg
俄烏戰爭久拖未決,越來越偏離美烏最初設想的格局。(美聯社)

俄烏戰爭已持續了三百餘天,由幾位美籍台灣教授主持的2022年《台灣國家安全研究》調查發佈,顯示台灣人對美出兵協防台灣信心降低。調查中問到,「如果因為台灣宣佈獨立,中國大陸攻打台灣,美國政府會採取何種對策?」在四個答案中選擇美國「只提供武器」的人最多(44.4%),其次依序是「出兵援助」(19.3%)、「只提供軍事以外的援助」(13%)與「什麼都不做」(12.9%)。調查者認為,這是烏克蘭戰爭的現實讓台灣民眾對國際認知變得更清醒了。

西方陣營的「烏克蘭疲勞症」

台灣離美國太遠,離中國太近是一切問題的根源,因為處在地緣政治中的煎迫中,對俄烏戰爭的敏感程度遠比其他國家高得多。俄烏戰爭開始後,台灣輿論普遍將台灣比之於烏克蘭,產生命運同休戚之感。上述調查是在12月9日到14日期間所做,如果放到12月21日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訪美之後,瞭解動態的台灣人恐怕認為美國會出兵援助的人更少。

俄烏戰爭久拖未決,越來越偏離美烏最初設想的格局:軍事上俄羅斯將被世界第一強大軍事集團NATO壓垮經濟上祭出將俄羅斯踢出SWIFT系統的王炸級經濟制裁,將達到肢解俄羅斯、擊垮普京政權的目標——2022年3月下旬,美國總統拜登與英首相詹森先後說過,只是拜登白宮班子說是口誤收回。但後來現實的發展不按編劇意願走,從普京利用金磚五國的內部支付系統初步減緩制裁壓力之後,又團結了OPEC與其在能源產銷問題上同進退,還利用盧布結算讓亟需能源的德國及一些歐洲國家不得不繼續購買。此後普京兩度調整對烏戰爭方略,最後在俄羅斯境內實行戰時總動員,與北約打工業化的陣地戰消耗戰。最後,烏克蘭十個月消耗的軍火,是北約有軍事生產能力的國家數年的產量,就連世界第一軍事大國美國也早就宣稱民主的武器庫已經告磬。

11月上旬,烏克蘭導彈誤炸波蘭境內事件,終於將北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分裂凸顯出來。據BBC報導,烏克蘭時不時發出「過激的語言和要求」,正在耗盡西方外交官的耐心,並且加劇了北約盟友的「烏克蘭疲勞」。有西方官員爆料稱,20個北約國家都對援助烏克蘭感到力不從心——北約成員國總共也就30個,現在三分之二都產生烏克蘭疲勞症,對烏克蘭來說並非什麼好消息。

美國五角大樓的「烏克蘭帳本」

美國FOX新聞於11月21日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是俄烏戰爭的最大贏家》,以採訪美國五角大樓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米利將軍作為開頭,羅列了美俄雙方巨大的戰爭消耗與損失,引用中國「坐山觀虎鬥」這個寓言,稱中國這只「精明的猴子」坐看美俄互鬥,成為俄烏戰爭中最大的獲利者。

2.jpg
這是一場美國與俄羅斯爭奪烏克蘭控制權的代理人戰爭。(美聯社)

這篇文章最重要的資訊是: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馬克·米利將軍告訴FOX記者:嚴肅的情報分析員從一開始就清楚:烏克蘭沒有軍事途徑可以戰勝俄羅斯。要點是:

1、承認這是美國與俄羅斯爭奪烏克蘭控制權的代理人戰爭,列舉了自2014年以來的美國援助烏克蘭金額。從 2014 年俄羅斯首次襲擊烏克蘭併吞並克裡米亞開始,到 2022 年 10 月 14 日,美國提供了超過數百億美元的安全援助。(注:美國防部與國務院的資料有差別)

2、承認與俄羅斯兩敗俱傷,列舉了雙方損耗。

美國對烏援助正在迅速消耗本國的武器儲備,侵蝕自身的戰備能力。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國防官員告訴《華爾街日報》,美國軍方倉庫中的 155 毫米作戰彈藥庫存已經「低得令人不安」,這表明這些彈藥不足以「投入戰鬥」。美國的軍事工業生產能力緊張,國防承包商無法以足夠快的速度提高產量來補充美國的武器供應。

俄方:損失了10萬軍人。俄羅斯的武庫也同樣在減少。在發射了大約 4,000 枚導彈後,莫斯科正在從伊朗購買無人機,從朝鮮購買炮彈。其軍事工業生產能力受到制裁的阻礙,因為俄羅斯依賴外國高科技部件,如微晶片、半導體、連接器、電晶體和其他武器開發部件——該文列舉了俄羅斯傷亡10萬,並未列舉烏方傷亡數字。

3、美俄弱化之時,中國毫髮無損,成為最大贏家。

文章引用了中國「坐山觀虎鬥」這個成語說明中國如何成最大贏家:

「一個中國寓言抓住了中國對這場衝突的思考的本質:兩隻老虎在山谷中激戰,一隻猴子坐在山頂上觀看,等待著如何結束。兩隻老虎是俄羅斯和美國,它們都被中國視為其頭號對手。中國是耐心等待的聰明猴子,因為莫斯科和華盛頓正在削弱各自的戰鬥力,為爭奪烏克蘭的控制權而打一場代理人戰爭。」

3.jpg
美國對烏援助正在迅速消耗本國的武器儲備,侵蝕自身的戰備能力。(美聯社資料照片)

米利將軍所言基本符合事實,但中國其實比「坐看」的姿態更積極,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所不為」,主要是指面對西方國家用威嚇辱駡兼哄勸要求站隊的呼喚巋然不動;「有所為」,則是指分析戰情引發的世界形勢變化、尤其是能源供求結構的被迫改變,從中為自己謀利。

可供台灣參考的幾個點

1、支持戰爭的費用 非常龐大。2022年12月15日,美國參議院通過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涉及資金總額為破紀錄的8580億美元,當中的涉台專案內容如下:將授權美國從2023年至2027年未來五年間,對台灣提供高達100億(約新臺幣3074億元)美元的「無償」軍事財政援助。該法案同時提及一項派任美國官員到台政府部門「訪問」,目的是擴大台美經濟與防衛合作,最快在2023年秋天啟動。

單獨看,五年內100億的軍事援助很慷慨,但俄烏戰爭10個月,西方總援助約970億美元,美方提供的約為650億美元,約占西方總援助的三分之二左右。但烏克蘭幾乎每個月都在呼喚更多援助更多武器。台灣人很清楚,台海戰爭一旦發生,除了日本之外,其餘的國家可能主要是道義聲援,主要軍費開支得台灣承擔。

2、《華盛頓郵報》12月21日報導透過談判結束俄烏戰爭美提出3種模式,澤連斯基堅持要求俄羅斯撤出目前佔領的所有烏克蘭領土。拒絕俄軍撤回2014年的防線,以及俄軍撤出頓巴斯但繼續留駐克裡米亞這兩個模式。報導稱每一種模式在美國政府內部都有擁護者。

那麼美國對哪種有興趣?雖然沒有明說,但拜登表明的真實態度是不想擴大戰火。據彭博12月21日報導拜登在白宮與澤連斯基的記者會上,一位元烏克蘭記者提問說,現在美國提供烏克蘭愛國者飛彈系統,為什麼不願意提供基輔所有想要的武器,包括地對地陸軍戰術飛彈系統(Army Tactical Missile System),拜登回答說:「我們給予烏克蘭與現在已送往那裡截然不同的物資這個想法,會有導致北約分裂、歐盟分裂和世界其他地方分裂的可能性」。美國媒體分析,拜登的說法,暗示西方聯盟中,對於援助烏克蘭武器存有分歧。

4.jpg
台灣人很清楚,台海戰爭一旦發生,除了日本之外,其餘的國家可能主要是道義聲援,主要軍費開支得台灣承擔。(攝影:張哲偉)

3、西方國家與美國日行日遠。就在澤連斯基訪美的同時,法國總統馬克龍呼籲歐洲減少對美國的安全依賴他公開呼籲,「在北約內部,與北約合作,但也不依賴於北約」;「我們必須重新考慮我們的戰略自主權」,更讓美烏兩國不爽的是馬克龍敦促為俄羅斯提供安全保障,作為任何結束戰爭談判的一部分。作為歐盟首腦國之一的法國,提出這點,幾乎是向美國叫板。

通過俄烏戰爭,台灣人對國際認知變得更現實清醒。但有一個台灣單方無法控制的因素:中方對台的非軍事行動緊逼會成為日常活動,如何應付是件大事。今年中國事多,擺脫疫情後得努力恢復經濟、避免財政危機,台灣壓力相應會小一些。2024年是台灣大選年,中共大約也不會通過軍演恫嚇等愚蠻手段給民進黨加分,只會暗中助力國民黨。儘管如此,這段時期還有許多因素都需要納入台灣視野,比如中澳關係正在修好,澳英美三邊安全協定《奧庫斯協定(AUKUS)》將如何一步步落實也還有待觀察。

※ ※ ※ ※ ※

photo.jpg
「民主疲勞」帶來的震盪過程,必然有一定時間要捱,且無時無刻都在考驗一個國家的民主體質和信念多寡,即使是美國也沒有特效藥。(美聯社)

李濠仲專欄:
你身邊也有人「民主疲勞」了嗎

2022年12月30日 07:00 上報 

李濠仲 ※《上報》主筆

2017到2021是許多美國自由派政論家最焦慮的一段時期,主因當然來自川普獨特的個性化治理,在在衝擊美國慣有政治制度、規範和價值觀,有時甚至合法性都有疑慮,而美國卻有大半民眾並不在乎川普風格對民主的傷害。當時兩個名詞一度在媒體上纏繞,一是「後真相」,一是「民主疲勞」,前者形同幫民主餵毒,而其最大養分來源則是後者。「民主疲勞」的外在表現,即彷彿對法西斯、威權主義的鬥爭都還沒真正開始,大家就已開始在談論投降。

「民主疲勞」於是也成為探討美國社會現象的主題之一,2020年一本題為《民主冷漠:探索千禧年民主疲勞的根源》的哈佛碩士論文,就是在確定民主疲勞確實存在,尤其發生於「千禧世代」。

所謂「民主疲勞」,指的就是民主國家的公民對民主參與或實踐程度大幅下降,例如低投票率和對公共議題興趣缺缺等等。至於為何出現民主疲勞?論文歸類了幾個因素。首先,千禧世代成長背景,多已伴隨廣泛而強大的公民權,包含投票權、言論自由、自由競爭,因而自始他們日常動能就不再是為「追求民主」,直到2016年,千禧世代已然進入選舉的第五個週期,他們在投票時,「維護民主」的動機已顯得相當薄弱。那麼,他們關切的是什麼?

論文引述了一段民主鞏固理論,提到任何國家的民主要能蓬勃發展,終究必須讓民眾得到實際的物質利益,一旦失去這種經濟盈餘,民主鞏固就會相對困難,尤其年輕的民主國家,經濟體系往往決定了民主發展的命運,在尚未民主鞏固前,民主就先宣告失敗的國家並不罕見。

回到美國千禧世代之所以會出現民主疲勞,則同樣可歸咎於經濟不安,當工資停滯不前,生活成本上升,貧富差距拉大,使得未來更加難以捉摸時,絕大多數人就只會更專注於個人職業生涯和財務穩定,導致政治參與率下滑。若再加上政治功能失調(尤其是兩極分化的政治)和不斷變動的社會文化規範、準則,身為民主公民,也可能反而失去對民主的信念,直到愈來愈多人被某種威權主義替代方案所吸引,並開始透過「民主投票」,去選出一個反體制的政黨或候選人,以為試試看也無不可。然後,川普就上台了。

這就是美國人對民主疲勞最憂心之處。因為美國民主政治風險之一,到頭來,竟可能因為這個國家長期沒有明顯越界進入獨裁的隱憂,以至於缺乏有效的警報,去防止民主走偏,今天之前,關於民主恐怕出現危機的提醒,對美國民眾來說都像在危言聳聽,畢竟民主的侵蝕幾乎是難以察覺的。直到川普上台,初期,千禧一代的公民也都還沒真正意會到美國的民主已經變質。

川普任內,是美國自由派最沮喪的一刻,儘管他們早在2016年就提出警告,認為川普的行事作風,將對美式民主帶來嚴重破壞,但當時正值美國社會「民主疲勞」最為發酵的時候,那些警告,甚至還被指為是另種陰謀、政爭的打手。

此外,根據《民主冷漠》論文援引的數字資料,自2005年統計,竟有為數不少美國民眾不認為「生活在民主國家是絕對必要的」,政治上的冷漠感,一併創造出愈來愈多所謂「政治獨立人士」,他們因為民主功能失調而鄙視民主,同時好像誰來治理這個國家都沒有差或無所謂。

偏偏川普四年任期,美國民眾並沒有因此安穩好過,相反的,對外關係上,因為川普的率性而為,讓當時的美國出現國際信任度最糟糕的一刻;對內,極端、排他主義聲勢上揚,非主流的偏執言論開始搶占一席之地,幾乎為美國社會創造出了另一時空的現實,頗有政治偏差正常化的味道,並證實了《美國與自身的戰爭》一書所寫到的,美國終究是在和自己交戰。

直到2022年期中選舉,美國民主才看似回到過去為人熟悉的常態,
一來,拜登因陷入經濟政策困境,使得民主黨眾議院失去了多數席位;
二來,川普影響力消退,也沒有出現「紅色海嘯」,參議院仍由民主黨主導。
州政府選舉,端看候選人個人經營表現。要說這次選舉讓美國自由派多年來的身心俱疲終於鬆一口氣,應不為過,這也反映了「民主疲勞」帶來的震盪過程,必然有一定的時間要捱,且無時無刻都在考驗一個國家的民主體質和信念強弱,即使是美國也沒有治療的特效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神仙、老虎、狗 的頭像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