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217_174244.jpg

揭仲專欄:
共軍2035初具「智能化戰爭」能力

2023-02-17 06:50 風傳媒

揭仲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1.png
習近平要求共軍加速發展智能化戰爭,估計共軍2049才具完備智能化戰爭能力。(解放軍報).png

近來,人工智慧(AI, 中共稱為人工智能)技術迎來高速發展階段,由OpenAI公司所開發的人工智慧聊天機器人程式ChatGPT不僅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互動能力,更在沒有經過任何人工強化的情況下,幾乎通過美國醫師執照考試,成功向世人展現這一領域的飛速進步及巨大發展潛力。

事實上,運用人工智慧來進行下一波的戰爭,早已成為世界各主要軍事強權的發展目標,中共也不例外。

從習近平在2017年10月17日,於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中,首度指出共軍必需「加快軍事智能化發展,提高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後,研究「智能化戰爭」與發展遂行此種戰爭的能力,就成為共軍的重要課題。隨後習近平又在2020年7月30日,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舉行的第二十二次集體學習會議中,進一步提出「加快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發展」的指示,要求共軍加快「智能化戰爭」的發展速度。

2.jpg
習近平於中共十九大的報告中,首度指出共軍必需「加快軍事智能化發展,提高基於網絡信息體系的聯合作戰能力、全域作戰能力」(美聯社)

支撐智能化戰爭的三大支柱


共軍之所以想加速發展「智能化戰爭」能力,除體認到此種戰爭型態已呼之欲出外;更重要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軍事強國早已開始加緊推進軍隊智慧化升級。   
                                                                                                                      

依照中共學者的看法,「智能化戰爭」是「資訊化戰爭」發展的高級階段,主要特徵是「機器主戰、萬物互聯、演算法致勝」,而「人工智能、網路資訊技術和機械化技術群」是支撐此種戰爭的三大支柱。在此種戰爭中,「無人戰爭」將成為主要作戰樣式,使「無人作戰」、「自主作戰」、「集群作戰」與「人機協同作戰」成為主要作戰力量;人類將逐漸由前沿退向後方,負責戰略決策和戰役指揮。

共軍之所以想加速發展「智能化戰爭」能力,除體認到此種戰爭型態已呼之欲出外;更重要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軍事強國早已開始加緊推進軍隊智慧化升級。尤其是美國在針對中共與俄羅斯的「第三次抵消戰略」中,有近80%的專案與人工智慧技術密切相關,並希望到2030年時,60%的地面作戰平臺能實現無人智慧化。

3.png
美國軍隊早已開始加緊推進軍隊智慧化升級(取自US.Army)

中共學者進一步指出,為提升共軍遂行「智能化戰爭」的能力,必需打造出能適應此種戰爭的「智能化作戰體系」,其核心意涵就是「人類指揮、機器自主、網路支撐」;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
第一智能化不是無人化,智能化作戰體系是「平台無人、系統有人」,即武器在前台,人員在後台;
第二智能化作戰體系不是武器變成人,而是人類的作戰思想以規則、算法、軟體和數據的形式被物化到智能武器中,並由智能武器來貫徹人的作戰意圖,達成預定作戰目的;
第三武器裝備具備人類的部分智力屬性,能夠在人類的決策和控制下,實現戰場行動層面的自我適應戰場環境、自動協調複雜行動,與自行組織力量編成。

對未來戰爭的五大影響

「無人作戰」模式可極大程度突破人類的心理限制、作戰時間限制,與作戰機動限制等弱點,延伸軍隊在敵軍控制區的作戰能力,對敵軍形成戰略奇襲。

4.png
運用衛星進行智能化戰爭(取自解放軍報).png

中共學者強調,智能化作戰體系的所有優勢皆由「自主化」衍生而來,對未來作戰的影響包括:

經由多種來源所獲取的敵方巨量資料,可透過資料採擷、深度學習、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多種髙新技術,迅速形成可用的情報產品,為各種作戰力量提供情報支援。
能自主預判戰場態勢變化,對各種偵察力量進行控制,使敵軍的動態變化能隨時處於己方的掌控,還能根據敵方力量的即時動態和戰場環境變化,自動調整作戰部隊的機動路線、機動方向及速度。
透過智能化作戰體系,未來的聯合作戰指揮機構能夠對各種有人/無人作戰平台進行智能化協同,克服戰場環境因素對不同平台的不同影響,確保各類作戰平台能在相同時間和相同地點,以最佳速度和最優角度對敵軍進行立體突擊,從多個方向實施對敵軍動態目標的攻擊。
智能化戰爭的主要作戰模式中,包括「無人作戰」與可依靠智能武器自主決策、執行之「自主作戰」。這些作戰模式可極大程度突破人類的心理限制、作戰時間限制,與作戰機動限制等弱點,延伸軍隊在敵軍控制區,甚至深海、遠海、極地與核輻射汙染區等極端艱難環境下的作戰能力,對敵軍形成戰略奇襲。
可運用低成本的小型智能武器,用飽和攻擊或自殺攻擊等方式,摧毀敵方高價值作戰目標,將數量優勢轉化為對傳統大型主戰平台的非對稱優勢。

更重要的是,由於作戰行動更多地由機器自主,使「觀察—判斷—決策—打擊」(OODA)的循環時間縮短到近乎即時反應,實現行動速度和作戰節奏的跨代躍升。

共軍智能化面臨兩大瓶頸

共軍無人作戰平台仍處於只能執行直屬單位所賦予之單一任務的階段,還不具備遂行一定規模之蜂群作戰、狼群作戰及魚群作戰的能力。

共軍直到2020年仍處於「智能化發展剛起步、機械化資訊化發展還不充分」的階段。經過幾年的急起直追,當前共軍在無人機、無人潛航器、無人兩棲戰車與無人作戰艇等「無人作戰平台」方面,已取得若干成果。

例如在無人機方面,共軍海空軍已部署若干具偵察及攻擊能力的無人機;地面部隊合成旅及其以下單位雖已配備數量不少的無人機,但現階段仍然以擔任空中戰術偵察,執行偵察監視定位、引導校射評估、伴隨兵力指引與巡航勘察預警等任務為主,研判未來應會加速部署為數可觀的攻擊型無人機。

5.png
共軍在無人機作戰平台方面已取得若干成果。圖為中國海軍「雙體無人機母艦」。(YouTube)

在無人潛航器方面由中共自主研發設計的新型仿生無人深海潛航器已測試成功。

在無人兩棲戰車方面中共相關單位在2019年已研製出具備智能巡航及快速突襲等功能之兩棲無人戰車,還宣稱可由大型艦艇進行遠程操控,與多種作戰平台深度融合、進行協同作戰。

在無人作戰艇方面中共學者指出,在2018年某無人艇企業曾舉辦一場大規模的水面無人艇多艇協同技術測試,並宣稱已在無人艇編隊協同控制技術上取得突破,能進行主動協同作戰。

乍看之下,共軍似乎已在無人作戰平台上取得不錯的成效;實際上仍處於只能執行直屬單位所賦予之單一任務的階段,還不具備遂行一定規模之蜂群作戰、狼群作戰及魚群作戰的能力。在2020年任職於共軍某專業藍軍部隊的成員就在著作中坦承,當前共軍「各類型無人機還是以獨立執行作戰任務的方式為主,缺乏先進國家無人機系統網絡化,形成輕型、小型、中型和大型無人機梯次搭配的做法」,遑論更高階的蜂群作戰。

在作戰指揮控制方面共軍目前雖已能利用深度學習技術,開展作戰態勢識別、作戰任務規劃、攻防對抗和無人集群系統作戰等方面的應用研究;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也研製出「戰顱」兵棋人工智能體,並在2019年亮相,象徵共軍的人機對抗智能技術已從實驗室走向實戰應用。但整體來說,中共仍面臨「人工智能技術成熟度不足」與「缺乏智能化決策模型」等兩大瓶頸;不僅在態勢真偽判斷和態勢感知等部分,仍達不到人類的認知水準;在威脅評估、目標分配和效能評估模型之演算法方面,也無法獲得實戰資料的檢驗,達不到實用要求。

共軍2049才具完備智能化戰爭能力

不排除共軍會集中現有的資源,先嘗試在2027年前讓若干作戰單位能具備在第一島鏈附近──例始台灣──執行初階段「智能化作戰」的能力。

6.jpg
共軍可能嘗試在2027年前,讓若干作戰單位能在陸地系統的支援下,具備在第一島鏈附近──包括台灣──執行初階段「智能化作戰」的能力。(AP)

共軍學者指出,在2035年左右,將會出現比較典型的智能化戰爭;然後在2050年以前,智能化戰爭極可能成為基本的戰爭形態。

根據前述看法,研判共軍為發展「智能化戰爭」能力,所設定的目標是在2035年以前初步具備遂行智能化戰爭的能力,然後在2049年以前具備完整遂行智能化戰爭的能力。

至於習近平在十九屆五中全會中,將「加快機械化資訊化智能化融合發展」列為「2027年建軍百年奮鬥目標」,考量共軍目前發展情形,應該不是要求共軍提前在2027年達成「具備初步遂行智能化戰爭的能力」目標,而是做為期中管制節點,確保能在2035年以前達成目標。

但也不排除共軍會集中現有的資源,先嘗試在2027年前,讓若干作戰單位能在陸地系統的支援下,具備在第一島鏈附近執行初階段「智能化作戰」的能力,以應付在第一島鏈附近,例如台灣,可能發生的「信息化局部戰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