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崑玉:
俄烏戰爭一週年,
有哪些戰略教訓?
高科技武器為何無法終結戰事?
2023-02-28 端傳媒 Initium Media 吳崑玉
【編者按】自俄軍於2022年2月24日正式入侵烏克蘭以來,一年的戰爭已經造成了大量死傷和難民,對交戰雙方,以及整個歐洲安全局勢都造成了巨大的影響。端傳媒將陸續刊出「俄烏戰爭一周年」專題報導和分析,探討這場完全改變國際關係的戰爭。歡迎點擊追蹤。
2022年12月4日,烏克蘭頓涅茨克,俄烏戰爭期間,烏克蘭軍隊在前線擊中敵方目標。攝:Diego Herrera Carcedo/Anadolu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俄烏戰爭一週年前夕,美國總統訪烏克蘭,中國外長赴俄羅斯,但中美早在慕尼黑見了面,外界猜測美、歐、俄各國都打不下去了,於是各自努力,試圖說服交戰雙方接受談判,讓全世界都能喘口氣。
姑不論俄烏戰爭中的大國政治角力,純就軍事戰略角度,俄烏戰爭是二戰以後,第一場東西方正規軍的大規模地面對抗,且其過程亦已顛覆若干傳統軍事常識,逼使全世界軍隊加速朝向21世紀現代化邁進。
而且,這種改變並不只是增購無人機、海馬斯(HIMARS)、肩射飛彈這麼簡單的答案。整個軍隊的組織與戰役進行方式,甚至指揮管制的模式,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本文儘量依著時序,提出若干問題,描述這些影響與改變,供讀者們參考。
2022年12月3日,烏克蘭哈爾科夫,兩名警員在視察一堆俄軍炮彈殼。攝:Libkos/AP/達志影像
俄軍「速戰速決」為什麼會失敗?
「速戰速決」、「斬首行動」的成功要件有二:
其一是絕對的「奇襲」,
其二是「兵力優勢」,否則必歸失敗。
2022年2月24日,俄軍南北多線同時向烏克蘭發起攻擊,空降精銳(VDV)突襲基輔西北不到10公里的安托諾夫機場(Antonov Airport),但很快便被烏軍國民警衛隊第四旅及附近的國土防衛部隊(TDF)聯手擊敗。第二天俄軍在裝甲部隊支援下再次發起攻擊,終於佔領了安托諾夫機場,但已失掉突襲基輔的寶貴時間,安托諾夫機場也遭到嚴重破壞,暫時無法使用。後續俄軍仍想依賴裝甲部隊快速突襲基輔,卻在霍斯托梅(Hostomel)、布查(Bucha)等地遭遇烏軍伏擊,幾乎全滅,斬首行動宣告失敗。
在其他戰線,俄軍的突入也相當不順。北部戰線,俄軍補給車隊僅能沿著有限道路前進,使烏軍很好預期其路線。在基輔以北的某個村鎮,TDF找上了一個剛買無人機來玩的15歲青少年,由他爸爸帶著,半夜中定位了俄軍卡車位置,一頓砲擊便打爛了整個車隊,使前進俄軍無彈、無油、無糧,不得不停止在基輔郊外轉入陣地防禦,等待補給。同樣的故事在多處上演,造就了大批俄軍在路上遺棄戰車、裝甲車,讓烏克蘭農民開拖拉機拖回來拍賣的畫面。
哈爾科夫(Kharkiv)、蘇梅(Soumy)等方向的俄軍也前進受阻,東部頓內茨克(Donetsk)、盧甘斯克(Luhansk)本有烏軍重兵駐防,自然也難前進。只有南部戰線的俄軍,自克里米亞(Crimea)躍出後,北衝札波羅熱(Zaporizhzhia),西指赫爾松(Kherson)較有戰果,但也未能快速攻佔第一大港敖德薩(Odesa),完全封鎖烏克蘭海岸。本想速戰速決,「首戰即終戰」的俄軍,在第一個星期結束時,便已失掉速決戰機,全線陷入膠著。
俄軍的打法,源自於2000年後車臣戰役、喬治亞戰役、2014奪佔克里米亞的經驗,組建「營級戰鬥群」的操典教範。在戰役開始前,先以網路戰癱瘓敵方的網路通信及關鍵基礎設施,遠程火力打掉基輔電視塔、4G、5G基地台與通信中心,造成社會混亂與指揮鍊中斷。再以特種部隊輕裝突入,進行斬首或製造後方混亂,然後才是以營級戰鬥群作為矛頭快速突入,後續大部隊跟上擴張戰果,完成佔領。這套打法用了快20年,幾乎無往不利。
但俄軍沒有料到的是:北約國家早已探知俄軍企圖,微軟(Microsoft)等公司早就幫烏克蘭建置好應對網路攻擊的各種對應方案,不論電子情報、圖像情報、人員情報均已到位,隨時偵知俄軍動態,並能整合進C4ISR系統(指揮、管制、通訊、計算、情報、監視、偵察)。且在開戰前一個月,英國已預知戰爭將爆發,於是將數千枚NLAW反戰車飛彈輸入烏克蘭,教會烏軍使用,同時進來的還有美國的標槍與刺針。其佈署重點即是基輔,搭配特種部隊指導的伏擊戰和TDF的游擊戰,挑掉了俄軍的手筋腳筋,使其斬首行動停在基輔前面,成了項莊舞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