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shot_20230306_085624.jpg

揭仲專欄:
俄烏戰爭對台國土防衛戰四大面向啟示

2023-03-06 06:40 風傳媒

揭仲 (中華戰略前瞻協會研究員/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副研究員)

1.jpg
已進行一年的俄烏戰爭能提供台灣國土防衛戰很多啟示。圖為基輔舉行的俄烏戰爭一周年紀念活動。(美聯社)

俄烏戰爭爆發已超過一年,烏克蘭從原本不被外界看好、甚至認為基輔(Kiev)在九十六小時內就會失守的悲觀預期中,不僅力抗強敵至今,更在國土防衛戰中,成功迫使俄羅斯自基輔、烏克蘭北部與東北部撤兵,其中有不少值得我方借鏡。而俄軍雖然在第一階段的攻勢中受挫,但在雙方交戰的過程中,也有若干值得我方參考之處。

這些可做為日後國軍在台灣本島從事國土防衛戰的啟示,包括:「情報優勢可形成非對稱的軍事行動能力」、「運用非軍方資源獲取情報優勢」、「運用低軌衛星系統確保訊息傳遞」與「常備部隊編組與戰術」等四方面。

情報優勢形塑非對稱軍事行動力


開戰當天,約200人的俄羅斯空降部隊成功奪佔距基輔不到40公里的安托諾夫機場。後來雖陷入孤立而遭烏克蘭部隊圍攻,儘管如此,這支俄軍卻給台灣很多啟示。

在現代資訊化的戰場上,偵察情報技術手段日益先進,只有贏得情報優勢的一方,才能為作戰指揮提供持續、準確、高效的情報保障並贏得勝利。換言之,即便是力量相對弱小的一方,若能在情報蒐集、處理與分析上具有優勢,就能透過對戰場態勢和情報訊息的掌握,產生如同「俯瞰」敵人行動的效果,形成非對稱的軍事行動能力,有效抵抗數量與火力遠較強大的敵軍部隊。

2.jpg
開戰當天,約200人的俄羅斯空降部隊成功奪佔距基輔不到40公里的安托諾夫機場。衛星照片顯示安托諾夫機場的受損情況。(美聯社)

在俄烏戰爭中,可發現小股部隊因為掌握情報優勢,遂能抵禦數量具絕對優勢敵軍的情形。例如2月24日開戰當天,約200人的俄羅斯空降部隊成功奪佔距基輔不到40公里的安托諾夫機場(Antonov International Airport);但因為後續增援未能到達,使這支俄軍陷入孤立,更遭到兩個烏克蘭旅級地面部隊的圍攻。

儘管如此,這支總人數還不及進攻部隊1/15的小股俄軍,由於能獲得來自莫斯科國防指揮中心的情報支援,遂可依託後者強大的戰場態勢處理與情報訊息整合能力,獲得即時的戰場態勢訊息。在擁有情報優勢的情況下,這一小股俄軍就能反客為主,派出伏擊分隊在主陣地前方布置陷阱或誘餌,打擊擁有絕對數量優勢的烏克蘭部隊;雖然最後被迫從機場撤出,但還是支撐了近20個小時而未潰散,直到支援部隊抵達。

日後共軍對台發動的第一波攻擊部隊,極可能是抽調自各精銳部隊所編組的模組化攻擊軍,除個人戰技水準較高,指揮管制系統資訊化的程度也遠高於一般部隊;研判這支模組化攻擊軍會普遍配發「單兵指揮資訊終端」,至少讓第一線的班長能接受戰場共同圖像,並透過指揮數據鏈路直接呼叫火力支援;更精銳的特種單位甚至不排除會配發到單兵。

3.jpg
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初入侵的俄軍發動攻擊時,可倚賴莫斯科國防指揮中心強大的戰場態勢處理與情報訊息整合能力。(AP)

目前國軍地面部隊的先進C4ISR系統只配發到聯兵營,使國軍地面部隊指揮管制系統自動化的程度已落後共軍一般地面主戰部隊,與共軍精銳部隊的差距更大。

換言之,在日後台灣本島的國土防衛作戰中,國軍常備部隊聯兵營在面對共軍第一波攻擊部隊時,即便擁有火力與數量等方面的優勢,卻可能因為對戰場態勢和情報訊息的掌握低於共軍的模組化攻擊部隊,而無法迅速擊敗對手。

運用非軍方資源獲取情報優勢


若在台灣本島進行國土防衛戰,由於國軍第一線作戰部隊獲取情資的手段過少、也過於傳統,導致對戰場動態情勢的掌握可能不如C4ISR系統較先進的共軍第一波攻擊部隊。

烏克蘭地面部隊在對抗俄軍時,很快就發現可運用非軍方資源協助蒐集俄軍情資;並在經過處理與分析後,就能增加對不斷流動之戰場態勢的掌握,讓烏克蘭正規與非正規部隊可即時設計因應作為。

例如烏克蘭就曾經從俄軍行軍縱隊途經公路沿線的交通監控影像網路系統,甚至平民上傳的影像與定位訊息,研判出進攻俄軍的兵力規模與作戰能力。烏克蘭數位轉型部在戰前研發,名稱為“Diia”的App,也迅速轉化為戰爭用途,包括上傳俄軍動作影像的聊天機器人,讓民眾可透過Diia通報俄軍動向,並將含有位置標籤的影片發送給烏克蘭情報部門,高峰時期烏克蘭官方每天可收到數以萬計的報告。

4.jpg
烏克蘭地面部隊在對抗俄軍時,很快就發現可運用非軍方資源協助蒐集俄軍情資。(烏克蘭國防戰略中心官網)

若在台灣本島進行國土防衛戰,國軍地面部隊雖先處戰地,但由於第一線作戰部隊獲取情資的手段過少、也過於傳統,較無能力從非軍方的體系中,系統性地蒐集並處理戰場情資,導致對戰場動態情勢的掌握,可能不如C4ISR系統與偵察手段較先進的共軍第一波攻擊部隊。

運用低軌衛星系統確保訊息傳遞


理論上我國政府和國軍也可比照烏克蘭,採取「接力入網」模式,透過設置在境外友好國家的衛星地面站連結入網,維持指揮中心對內外與第一線作戰部隊的通訊。

為破壞烏克蘭的網路與數位通訊,俄羅斯在正式入侵前幾個小時,即先用駭客攻擊覆蓋烏克蘭的衛星網路,以利俄羅斯軍隊的實體攻擊;隨後又在去年3月1日,用巡弋飛彈攻擊基輔的電視塔和烏軍負責網路戰的第72信息心理戰中心,試圖切斷烏克蘭政府對境內及境外的訊息發布管道。

5.jpg
美國Space X將「星鏈」(Starlink)網路地面終端提供給烏克蘭。(圖/Wikipedia)

就在此時,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應烏克蘭政府請求,於2月底開始將「星鏈」(Starlink)網路地面終端提供給烏克蘭,還把高速網路帶到歐洲上空,讓烏克蘭政府得以運用由小型低軌衛星所組成的「星鏈」網路服務系統,維持境內網路運作與數位通訊。

烏克蘭在境內傳統網路通訊管道被俄軍嚴重破壞的狀況下,透過低軌衛星系統成功重建對內外的聯繫,也為第一線部隊與指揮機構間提供了穩定、持續的網路通信能力,有效降低俄軍對烏克蘭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實施打擊的效果,也成為傳遞戰術情報的重要手段。

烏克蘭境內並無低軌衛星系統的地面站台,用戶是採「接力入網」模式,經由「星間鏈路」衛星進行遠程中繼,再透過設在土耳其、波蘭和立陶宛的遠程地面站完成聯網接入。這對國軍從事國土防衛作戰最重要的啟示是:國軍、甚至台灣全島重要的地面站台,於共軍武力犯台時很難存活,理論上我國政府和國軍也可比照烏克蘭,採取「接力入網」模式,透過設置在境外友好國家的衛星地面站連結入網,維持指揮中心對內外與第一線作戰部隊的通訊。

常備部隊編組與戰術的啟示


指揮管制系統資訊化程度較差的國軍地面部隊,又缺乏先進、多元的戰場偵蒐手段,容易將指揮中樞暴露在共軍的火力打擊下,一如許多高階單位俄軍指揮官命喪前線。

6.jpg
常備部隊在防禦數量與火力均佔優勢之敵軍時,需要更靈活的戰術與作戰編組。圖為漢光演習由憲兵特勤隊、維安特勤隊、海巡特勤隊跨單位整合執行衛戍區反特攻演練。(取自青年日報Flickr)

雖然俄烏戰爭爆發迄今,烏克蘭的國土防衛部隊受到各國媒體的高度關注;但事實上,在各戰線的正面與各包圍圈中,擔任抵抗核心、支撐防禦體系的主力還是烏克蘭的各常備旅。此外,烏克蘭戰場上的戰鬥,也替日後執行國土防衛作戰的國軍常備部隊,帶來下列啟示:

第一、城鎮環境爭奪必將成為十分重要的作戰樣式,但正規部隊所編制的武器裝備在城鎮地區的存活和作戰能力,會受到極大的限制。

第二、為應付城鎮作戰需求,有必要在裝備體系的發展中,依照陸、海、空、電子與網路等不同要素,構建專門的裝備技術體系;也應該按照城鎮作戰適用的場景,對傳統武器進行針對性的升級改造。

第三、常備部隊在防禦數量與火力均佔優勢之敵軍時,需要更靈活的戰術與作戰編組。例如突襲安托諾夫機場的俄羅斯部隊,在執行防禦時並未按照傳統的伍、班、排之建制行動;而是編成多個由16人組成的分隊,並區分為反裝甲、狙擊、佈/排雷、觀測指揮等4個小組。此一編組其實比傳統的伍、班、排編組,更適合常備部隊在城鎮地區實施戰鬥。

或許對國軍最重要的啟示是:面對現代快節奏、高速流動的作戰形態,特別是未來共軍第一波攻擊部隊所具備的指揮管制系統高度資訊化,與戰術行動高度「特戰化」等特性;國軍地面部隊不僅指揮管制系統資訊化的程度較差,又缺乏先進、多元的戰場偵蒐手段,導致作戰指揮與情報過度仰賴上級。不僅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態勢,也容易將指揮中樞暴露在共軍的火力打擊下,一如許多高階單位俄軍指揮官命喪前線的情形。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期望國軍能以俄烏戰爭為鑒,及早調整改進相關缺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