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shot_20230322_192136_Facebook.jpg
 

郭晉愷 臉書

美國陸軍 2019 年頒布的新式步槍射擊鑑定標準(TC3-20.40),裡面有很多值得參考的訓練方式標準。其中一個特別的地方在於將步槍傳統 3 發歸零方式調整成5發這不禁讓人好奇美軍葫蘆裡賣的究竟是什麼藥?背後的學理有什麼值得我們借鏡的?我想以個人的射擊經驗與彈道研究心得,來談談這個應該困惑不少人且頗有意思的議題:

其實,傳統歸零以3發為1彈著群實施彈著修正,有著它難以取代的經濟性、便利性與實用性,但僅僅適用:使用「瞄準誤差較大」瞄準具的武器(如步槍準覘或搭配內紅點)、射擊誤差較大的武器(如以面殺傷效果為主的輕重型機槍)、以及主要接戰距離小於300公尺、對準度誤差容許程度較大的各式武器系統...但如果未來人人手上的步槍都有4倍甚至6倍的瞄準鏡可用,而打遠又不得不講求精準度與依賴彈道數據,那麼這樣的方法可能便有了精進的必要。如美軍M4步槍配賦四倍鏡(即俗稱小海螺),其鏡內設有最遠可瞄準到800公尺的射程刻劃(Reticle),理所當然要講求歸零品質,以及與生俱來就是專門打遠、高度講究精準度的狙擊槍更不用多說,肯定需要用更好的方法來減少歸零誤差(不過我們也已經在兩年前逐步「修正」了狙擊槍的歸零指導與推動相關訓練,充分落實以5發1群來實施槍鏡的歸零)。

在準備接受新觀念之前,我想有必要好好讓大家了解一下其他發數與傳統3發歸零的主要差異!以下部分內容截取自個人著作《狙擊彈道學第四版第二刷》:

歸零是透過觀察一彈著群之平均彈著點與瞄準點兩者間的距離來換算修正量並實施調整,在射彈採隨機性圍繞著彈道中心自然散佈的前提下,3 發彈著群之個別彈著均剛好朝彈道中心的某一特定方向散佈之機率相較 5 發彈著群來的高,故僅射擊 3 發若不幸上述巧合發生,不僅會讓射手誤以為射擊精度相當高外,據此計算出來的平均彈著點,反而會偏離真正的彈道中心較遠(如圖1),若受限於彈藥而未能再進行一次驗證,此既存之錯誤,將可能使後續中、 遠距離射擊時,產生彈道計算機所預測之響數無法與實際彈道所需吻合之問題。

Screenshot_20230322_192149_Facebook.jpg

歸零雖然是一個必須「眼見為憑」的過程,但如果射手無法想像並掌握射彈散佈的真實「全貌」,往往遭眼前「少數」彈著點欺騙而不自知, 以致應修多(少)而修少(多),彈著群不斷在瞄準點周邊跑來跑去,遲遲無法完成歸零;又或射手好不容易誤以為完成歸零了(只是剛好打進與瞄準點相同位置的精度範圍內),卻又在射擊更遠距離時出現彈著群「無法居中」問題(如圖2),容易不自覺地導向懷疑槍、鏡、彈是否發生異常,而嚴重打擊射擊信心。

Screenshot_20230322_192159_Facebook.jpg

其實,歸零以「特定發數」求取平均彈著點的過程,與統計學在母體中「隨機抽樣」概念相同,樣本數越多,樣本特性便能越接近母體特性(也就是平均彈著點能越接近真實的彈道中心),如圖3

Screenshot_20230322_192212_Facebook.jpg

只是,樣本數到底應取多少為佳?則因取樣的難易度、時間、成本等因素考量而異,通常避免結果失真,統計學上多以「31」做為樣本數的門檻。同理,套用在歸零上,則是指:如果能一次射擊 30 發,所求得之平均彈著點理論上越能忠實呈現彈道中心的真正位置,射手也越有機會看到射彈散佈的真實「全貌」(如圖4)只是一般考量狙擊槍特性,射擊發數過多,不僅會加速槍管磨耗、浪費時間與彈藥,也會有彈孔重疊難以辨識的問題,故不太可能以「30 發」作為歸零發數。而且,射擊發數越多、也就代表射手在射擊過程中必須越專注,相對地壓力也越大,反而容易造成失誤。此時,便必須認真思考統計學裡「抽樣的品質與抽樣的大小同等重要」這句話的意義。如果抽樣的方法無法有效表現出母體該有的特徵,甚至完全偏離母體,那麼「與其打得多?還不如打得巧!」。

Screenshot_20230322_192221_Facebook.jpg

故綜合考量狙擊槍特性、射手射擊能力、槍管壽命與彈藥成本、歸零效率乃至最終品質管控...建議以一次射擊「5 發」為標準實施彈著點修正。此外,如條件許可,不妨嘗試於「判斷」完成歸零後(即射手確認5 發精度符合標準且彈著群已落入預期範圍內),在不動響數的前提下,再用更多發數的彈著群來驗證歸零品質(圖5),如採5發4群、10發2群、甚或10發3群等方式(實際採何種組合?射手應衡量能力自行判斷),將個別彈著群套疊成一個「更大」的彈著群。在如此精密的操作下,射手不僅將有機會看到散佈特性的真實全貌、獲得更客觀、更能象徵彈道中心位置的平均彈著點外,還能獲得僅射擊一次「5 發」彈著群所完全不能及的好處,便是:射手將有機會清楚辨別出打在靶紙上的彈孔中,誰是真正的「邊緣彈著(Outlier)」?而誰又是真正的「離群彈著(Flyer)」?(圖6)進而把連邊都沾不上、完全離群的「離群彈著」果斷刪除;將差點被誤判為「離群彈著」的「邊緣彈著」保留後,再重新計算平均彈著點,以此做為「再一次」精校響數的依據,射手將更有機會把最終歸零品質控制在上述小於 1/2 個響數修正量的「理想境界」!(如某武器瞄準裝置一響修正量為0.5MOA,即100公尺是1.45公分,那麼最後一群的平均彈著點與瞄準點之落差,應該被控制在0.25MOA,即約0.7公分的範圍內(圖7)在如此講究的條件下,射手必能更有信心準確射擊中、遠距離目標,提升科學彈道應用成效。

Screenshot_20230324_124238_Facebook.jpg

Screenshot_20230324_124246_Facebook.jpg

上文承蒙 郭晉愷 先生同意,引用他的「臉書」系列文章,特此致謝!

延伸閱讀:

《郭晉愷 鍾情槍械 研發可射擊紙槍 》《郭晉愷少校  鑄兵報國 登峰造極》

唸錯軍校的槍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