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
以生成式數位帶動,
放飛學生的想像力
盧信昌/台大副教授
國內高教圈重要決策者,對ChatGPT等生成式應用軟體,多數保持樂觀態度。示意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在國內高教圈的重要決策者,對於ChatGPT等生成式應用軟體的定調,多數是保持樂觀以待的態度;不論使用ChatGPT撰述學習報告,甚至改由人工智慧來代勞程式碼的編寫,都有頗高期待與保持開放態度。
誠然,撰述論文需要擬定大綱和做好意旨的衍伸;編寫程式碼,則需要有就擬議問題的解析,像是畫定有決策指引的流程圖;再則,於過往的學習場景內,先熟悉各類程式語言的語法和關鍵指令,而反覆抓蟲除錯則更是不可或缺了。
重點自然在於:讓學生保有對問題的探索,有針對目標的構思與細部做拆解,終而在一定意義的邏輯推導之下順利完成。而在學習過程當中原本所保有的最簡潔方式,就是以製作一張完備的流程圖,來協助學生去做好對問題的檢視、必要且反覆的修正,與在日後還能進行的溝通說明。
反之,讓學生改用ChatGPT來代寫程式;讓相關領域的論文閱讀和摘要寫作,也一併被人工智慧所代勞,在時間支配上確實變得很精簡;但學生也可能因而喪失浸淫於其中,反覆去做咀嚼、比對細部差異等等的揣摩再三啊!
目前看到的主張,西方主要國家就中學以前的教育,尤其論文寫作能力與思辨考察這上頭,極力阻止ChatGPT在校園擴散。至於在特定專業領域與發表資格的審議,其所擔憂的自然是在原創性,尤其學術貢獻等的嚴肅與判別上。
於這兩個重大場域以外的學習應用,或許可以放寬限制;但因此消失的浸淫於其間以及被釋放出的學習時間,則有必要作成良好引導,甚至要透過進一步的實體互動與角色的穿插指派,來進行授業傳承與學習品質的確認了。
舉例來說,像新詩習作和編曲作詞,如今生成式創作已能以字詞、曲風和音調等的設定,即能無厘頭的帶出上千詩句好歌;因此,互換創作風格的「人設」,就能有更多的想像與發揮在其中。而過往所側重的詩句朗誦、意境解析,則可以改以在圖片生成與影像呈現之下,進一步來帶動習作者與夥伴們的想像力。
職是之故,關於生成式應用工具的引介和導入時機,正意味著在特定的學習階段與各自的專業領域上,都必須要有進一步的職掌分工,尤其是在角色互換、想像力的擴充之下,來拉抬教育目標的整體追求。
※ ※ ※ ※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
運用ChatGPT
永續發展教育好幫手
方元沂 (中國文化大學永續創新學院院長)
前幾天受邀參加一場碳治理共識營,跟全國六十多位中小學校長分享全球面對氣候變遷和永續發展教育的趨勢,清楚感受到這兩個課題已受到校長們高度重視,也更關心要怎麼融合到課程中,培養學生的永續素養和能力。
另外,關於AI生成技術ChatGPT會對教育及永續帶來哪些影響,教學上如何運用,或對研究及學術倫理有哪些影響,教育圈高度重視。回到永續發展教育,老師在教學上要怎麼善用ChatGPT,或引導學生使用,激發更多學習成效,是值得期待的新方向。
永續發展教育強調培養學生在真實世界中,具備解決社會和環境行動的能力。但如何在課程及教學方法上進行創新並融入實踐,對老師是重大挑戰。
基於永續知識的跨域性,利用ChatGPT有助於老師在教學上的發想,節省蒐集資訊的備課時間。歐盟制定發布的永續發展能力框架「GreenComp」中,系統化思考和批判性思維力,是理解永續發展複雜性的關鍵能力,以下是透過ChatGPT設計課程,用英文提問再轉為中文並調整後的教學案例,分享給大家。
「建立永續發展問題的基礎性理解」:首先要熟悉永續發展挑戰背後的科學、經濟和社會現況,例如循環經濟、社會公平和氣候變化。在了解更多相關資訊時,不要害怕提出問題、挑戰假設,有助於建立批判性思考,意識到潛在的偏見或知識差距。
「練習系統化思維」:永續發展面對的挑戰是多元且相互關聯的,系統化思維有助了解其中的動態關係。可嘗試練習繪製迴路圖和系統表,從多元觀點來思考問題;並與不同背景和領域的人交流,從他們的反饋中學習。此外,也要磨鍊創造性的解決問題能力,練習腦力激盪和創意思維技巧,跳出框架尋找創新方案。
「採取行動」:解決永續發展問題需要行動力。尋找參與在地計畫的機會,為環境組織做義工,一起倡導政策變革。開始行動能幫助自己更深入了解永續發展的實際問題樣貌。
而進一步運用ChatGPT來初步擬定廢棄物減量的永續發展教學設計時,其可提供相關的課程設計模式和建議,不過,當涉及更深入的專業知識探討時,ChatGPT則容易出錯,而需要調整內容。可見ChatGPT確可用於協助永續教學,但操作者必須有能力正確的設定問題,了解相關專業,避免被AI生成的資訊誤導。
科技趨勢無從迴避,大學必須正視如何教導學生正確運用ChatGPT,提升數位科技的運用,也避免因過度依賴AI,阻礙了培養批判反思、問題解決能力等重要的訓練。同時,也應讓學生認識AI依賴的大數據收集和分析及資訊標記,可能帶來的隱私侵犯、勞動爭議等副作用和相關法律問題。
這是教育界的新契機,透過科技的協助,整理跨領域的永續主題;老師教學將更靈活,也能縮短準備教材的時間,帶學生走入社區進行場域學習,並可藉此培養學生永續時代的數位素養,很值得邊試邊修正,體驗數位時代對教學帶來的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