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
一年走掉一個旅,
抗中怎麼搞下去?
國軍主力骨幹的志願役軍人2022年共有4066人退場,創下近年新高,仗還沒打,就少了一個旅的戰場主力。(取自軍聞社)
國軍義務役2024年起恢復為一年,但身為國軍主力骨幹的志願役軍人,2022年共有4066人退場,離開軍旅生涯,創下近年新高。仗還沒打,就少了一個旅的戰場主力,缺少有經驗的軍人,缺少機動打擊的重拳,是因為志願役與義務役待遇拉近?軍人欠缺榮譽感?還是民進黨的引戰政策所致?
有耳莫洗潁川水:「生涯規劃」很坦然
對志願役官兵大舉「退群離營」的現象,國防部長邱國正說:「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本身沒有意願的話,勉強不得。」根據國防部調查,確認志願役官兵選擇退場的原因,大部分都與「生涯規劃」(43.2%)有關,其次是「適應不良」(35.2%)、「家庭因素」(16%)、「身體傷病」(3.6%),「薪水待遇過低」(1.4%)原因位列最末。邱部長所言差矣,「生涯規劃」這個原因太過籠統,如不找出真正的原因,問題就無法解決。
我國目前現役軍人僅16萬3000名,雖有很多是義務役,但以志願役為主戰部隊。明(2024)年徵集入營服1年役期的義務役,約有9100人;但去(2022)年少了志願役4066人,等於少了一個旅的主戰兵力。近年來,每年也約有3000多名志願役軍人退營,去年美國眾議院裴洛西訪台後,中共圍台軍演使台海情勢緊張,致使情勢加劇。儘管台灣有200多萬名後備軍人,但每年只能訓練其中11萬人,相較於中共解放軍正規編制的200萬人,兵力顯然不足,戰力更是相對匱乏。
針對志願役官兵「大舉離營」的現象,防長邱國正說:「年輕人有自己的想法與看法,本身沒有意願的話,勉強不得。」。(柯承惠攝)
有口莫食首陽蕨:「大舉離營」很突然
當美國聲聲催促增加兵力,總統蔡英文去年底宣布(民國94年次以後)役男延長服役的時間,從4個月延長到1年,未來雖然每年能新增7萬大軍(以2024年來說,1年役期約9100多人,其餘6萬9500多人仍為4個月軍事訓練),但基地訓練能量不足、常備幹部缺額的問題難解;甚至為什麼役期要選定延長為一年,也迭有爭議,難道多當幾個月的兵,國軍就能變得兵強馬壯?面對少子化浪潮,加強招募志願役官兵,是國軍不得不然的選擇。問題是,如何才能做到能夠「量小、質精、戰力強」?
針對志願役官兵「大舉離營」的現象,初步梳理可能的原因,有以下幾項:
首先,志願役與義務役薪資待遇拉近,是否出現了替代效應?延長義務役期,也同時提高義務役士兵的薪資,從最基本的每月6500元提高到2萬6000元。這原本是希望降低這群「不願役」的負面情緒,但相較於志願役二兵每月3萬5000元,待遇大幅拉近。這樣的決策,似乎反倒降低原本有意投入志願役者的意願,讓原本艱難的招募工作雪上加霜,因此衝擊志願役主戰部隊的人力結構。
近5年招募的志願士兵,平均有2成寧願賠錢退伍,浪費部隊有限的訓練資源。(顏麟宇攝)
其次,因部隊現實生活與個人理想落差,而萌生退役念頭。原本規定,志願士兵服現役不得少於4年,但因無法適應部隊生活而萌生退役念頭,因而在2009年增訂志願士兵退場機制,志願士兵自核定起役的3個月後即可申請,但須賠償相關費用。而近5年招募的志願士兵,平均有2成寧願賠錢退伍,不但浪費軍隊有限的訓練資源,國防部也要耗費人力處理後續賠款等問題。
根據兵力結構規劃,延役目標是將義務役編成5個海岸守備步兵旅。但誰都知道,不是把人編滿,就自然有戰力,再多的義務役士兵,缺少有經驗的軍士官領導,只不過是缺少經驗的虛胖部隊。近年陸軍官校每年大約能招募400人,專業軍官班約700多人,陸軍專科學校每年也只培養900名士官,這已是在招募困難下努力達成的數字。未來義務役激增,志願役銳減,那麼,要靠誰來指揮和訓練?
吾觀自古賢達人:「為誰而戰」很茫然
第三,軍人「為誰而戰、為何而戰」的國家認同感與責任感,長年以來一直被快速侵蝕,甚至已到接近蕩然無存的境地。整體社會不願提高軍人尊嚴,一再削弱退撫制度,「有事軍人幹,沒事幹軍人」的氛圍下,正是志願役官兵無法「長留久用」的根本原因。比如,國軍應當解決年輕人買不起房的問題,提供志願役士兵官舍基本需求,使其無後顧之憂,並進而提升擔任軍人的榮譽感,畢生願意投身軍旅,方能保持國軍戰力。
當國軍戰力不夠,蔡政府把腦筋動到社會治安的保警、義警、民防等力量。(取自NPA署長室臉書)
美中兩強對峙下,台灣被推向戰爭邊緣,逐漸步入「烏克蘭化」。從延長義務役役期,到購買各種可以攻擊到中國東南沿海的飛彈、火箭,再到決戰台灣內部的布雷戰車,最近又傳出,美國拜登政府將比照援助烏克蘭的模式,啟動總統撥款權,提供5億美元的對台軍援計畫。而美國國會議員竟囂張稱,一旦開戰就要炸毀台積電,以免被中共占領護國神山。
少子化浪潮下,兵力已然吃緊,而廟堂上的高官們,還主動推升台海緊張局勢,不只役男「不願役」,家長們更不願讓子弟入伍當兵,不願把子弟送上戰場當砲灰。當國軍戰力不夠,蔡政府歸因於兵力不足,一直要挖東牆補西牆,絞盡腦汁,想出要利用社會上的宮廟義勇、保警、義警、民防、教召等力量,協助支援軍事勤務,卻是本末倒置,不思如何讓志願役的軍士官「長留久用」——任令有經驗的軍人大量流失,難道不是自廢武功?難道還敢色厲內荏地挑釁對岸,同時對內壓制「避戰」的呼聲?
功成不退皆殞身:「被當砲灰」很惘然
過去年輕選票是民進黨的強項,但蔡政府執政以來,對於年輕人低薪高房價的困境一籌莫展,民進黨如今遍及滿朝權貴。民進黨主席賴清德再三強調2024大選並非「戰爭與和平」,而是「民主與專制」選擇,更極力淡化「票投民進黨、青年上戰場」的印象,閣揆陳建仁也跟進強調「備戰才能止戰」,但從志願役官兵爭相提前退群離營的表現來看,不正說明了他們用腳投票,來表達自己的「疑賴」立場?
2023年5月5日,德國與丹麥兩國的國防部長一同參觀德國聯邦國防軍的軍事基地,來自烏克蘭的士兵正在此處接受操作與維修豹式戰車的訓練。(美聯社)
烏俄戰爭開打至今,收不了手,不知要打到何年何月。烏克蘭平民有數萬人死亡,超逾1700萬流離失所的難民,烏克蘭軍人有上萬人死亡,俄羅斯軍人有2萬5000多人死亡,多數軍人未經充分訓練就被送往前線,迄今已有不少人陣亡,返鄉時已成冰冷遺體,烏克蘭重建需要2000多億美元。烏戰是擺在眼前血淋淋的前車之鑑,台灣仍要跟著民進黨飛蛾撲火嗎?
提升國軍戰力,終究要回到長久以來的靈魂叩問:「軍隊為何而戰?為誰而戰?」這個政府無能捍衛國家尊嚴,更無能維護台灣人民安全。接連祭出把台灣引向戰爭邊緣的決策,都只想是扮演美國對中戰略的棋子,台灣為什麼要成為美中戰略博弈下的犧牲品?台灣人民的生命,難道非要成為戰爭祭品不可?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