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統」民調:
55%支持武統台灣,
22%可接受「事實上的台灣獨立」
2023年5月2日,北京五一假期期間,一名兒童臉上貼著「中國心」的貼紙,在紫禁城附近遊覽。(美聯社)
◤
英文學術期刊《當代中國》14日刊出一份由學者進行的「武統」民調。結果顯示,「武力統一」僅獲55%的中國受訪者支持,33%不同意動用武力統一台灣。研究人員強調,這份民調顯示武統並非北京的唯一選項,美國在設計中國政策時,不該弄的「好像統一時鐘真的在滴答作響」。
◢
這項由新加坡國立大學劉遙(Adam Y. Liu)與上海紐約大學李曉雋合作的民調研究,在2020年底到2021年初透過網路問卷調查民眾對台灣問題的態度,一共回收1824份有效問卷,《當代中國》(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14日刊出研究成果。
《南華早報》指出,受訪民眾對武統的態度不一,雖然有微弱多數(55%)支持以全面戰爭的手段「統一台灣」,但支持「直接開戰」者僅有百分之一;有33%受訪者明確反對「武統」,22%願意接受兩岸保有不同的政治體制(但有71%表示「不能接受」),而且認為「武統」不必然是兩岸的結局。
除了「全面開戰」之外,其他脅迫台灣同意統一的方案同樣獲得多數支持。包括包括「在台灣外圍發起有限度的軍事行動」(58%)、「使用經濟制裁」(57%)、「暫時維持現狀,但逐漸增強經濟和軍事力量直到統一」(55%)。劉遙與李曉雋指出,鑑於台灣問題的敏感性與政治禁忌,問卷中盡可能避免使用「台灣獨立」等辭彙,確保這項調查能在中國進行。
2023年,北京一隅。(美聯社)
兩位學者在《當代中國》的文章中也坦承,所謂「台灣擁有獨立的政治制度」其實就相當於「事實上的台灣獨立」。不過這次民調確實發現,中國輿論並非所有人都希望「統一台灣」,而且支持「台灣事實上獨立」的22%受訪者,可能只是支持這個政策選項的下限。劉遙與李曉雋指出,雖然威權體制下的領導人並非具有競爭性的選舉上台,但仍會希望他們的政策與公眾輿論保持一致,以免國家內部出現強烈反彈,「對中國來說尤其如此,因為民族主義是政權合法性的關鍵支柱,特別是主權與領土完整問題」。
此外,兩位學者也設計了與民族自豪感及歸屬感有關的問題,從而發現更高程度的民族主義與同齡者的壓力相結合,產生了一種「放大效應」,促使人們支持更具侵略性的選擇、迫使更溫和的聲音從眾;不過對於對強行接管台灣的相關成本以及擔憂美國可能干預,則削弱了「武統台灣」的吸引力。
北京街頭坐在路邊滑手機的民眾。(美聯社)
儘管過去的研究發現,中國的年輕世代可能更具有民族主義和鷹派色彩。不過這次的民調則指出,年長的受訪者更傾向於選擇更激進的政策(像是全面戰爭或軍事脅迫)。劉遙與李曉雋分析,或許中國的年長世代希望看到台灣問題早日解決,而不是無止盡地等下去。雖然習近平時代(對比於胡錦濤與江澤民)對台灣問題顯得更為強硬,但包括最近王滬寧的兩岸談話在內,北京似乎正在從強硬態度中退卻,「在中國民眾看來,更溫和的政策選擇也是可以接受的」。
國際危機組織(International Crisis Group)的中國問題分析師蕭嫣然(Amanda Hsiao)警告,由於人們對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前景日益悲觀,中國的民族主義鷹派恐怕會縮小選項。蕭嫣然說,輿論雖然有助於塑造中國精英在討論台灣問題時所認定的正確參數,不過北京仍有「巧妙的手段」按照自己的意願塑造公眾輿論、壓制極端主張,以便留給自己更多的迴旋空間。澳洲國立大學的宋文笛則說,由於事關敏感的台灣問題,中國公眾對於制定政策的影響力恐怕相當有限,重點還是習近平等領導核心怎麼想。
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的習近平介紹。(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