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jpg


國防部發言人孫立方。圖/國防部提供

【專家之眼】
否認共享即時情報
避免激化兩岸情勢

2023-06-10 07:32 聯合報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本月8日《金融時報》報導聲稱我國透過我對美採購MQ-9B型無人機所偵獲之即時情報,將與美國及日本共同分享。報導同時指稱,此項計畫係由美國主導,期能加強相關盟友協調合作,共同因應中國大陸攻略台灣。並且更提到我與美國正在積極建構「共同作戰圖像」(COP: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以便作為大陸沿岸機艦動態情報分享平台。

針對諸多媒體有關周邊軍事動態、軍備系統研發、對外軍事合作、軍購進程以及情報作業報導內容,國防部經常會以事涉機敏為由,發布新聞稿強調「不予評論」、「不予公布」或是「不予對外公開說明」,甚至還會特別加上「循例」兩字,以大打啞謎手法配合太極拳,作為應對媒體捕風捉影與政治炒作標準處置策略。

但是針對6月8日《金融時報》報導「美國、台灣和日本將分享海軍偵察無人機即時數據」,國防部卻主動發布新聞稿,以不點名方式,表示「對相關臆測內容並無所悉,籲請善盡查證責任,避免誤導視聽。」此種新聞稿論述相對強硬,確實是與平日應對媒體基本原則有所不同,如此差異究竟玄機何在?

其實有許多西方政治評論者,經常會以「就官方立場予以否認」(officially denied)用語,來嘲弄政府機關在撰寫新聞稿時,往往會因許多用辭曖昧,反而弄巧成拙搞成欲蓋彌彰,讓社會更加認為官方刻意否認,根本擺明就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有些媒體專家更是認為,官方愈是積極否認,反而會更讓民眾認定某些捕風捉影繪聲繪影傳聞,絕對不會是空穴來風,必然是事出有因,而且也點到痛處,所以才會讓官方惱羞成怒,積極表態加以否認。正因如此,政府機關在面對媒體報導或是查詢時,要如何拿捏不予理會與證實,或是積極表態嚴正否認,有時確實是會發生左右為難進退失據狀況。

特別是就當前台灣社會政治文化來看,政壇中國安高層在處理公關危機時,經常會隱身在幕後,指示由下屬部會與機構代為上陣,以便應對媒體查詢與負面報導。正因如此,究竟由國安體系下屬單位所發出之新聞稿,能否代表具名發布單位政策立場,還是代替國安團隊上級當擋箭牌,媒體工作者有時都會產生不同解讀。所以只要新聞報導不再延燒發酵,能夠在發布新聞稿後降溫止血停損,通常台灣社會也不會再有人回頭去繼續追查原始報導真偽程度。

但就國防部針對表面上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又以英文全球發行,但實際上卻百分之百是由日本東京《日本經濟新聞》控股主導之《金融時報》,以「對相關臆測內容並無所悉,籲請善盡查證責任,避免誤導視聽。」強勢回應看來,顯然是對報導內容相當不快但從另個角度來看,以此等規格應對,是否亦有可能係來自國安高層授意,避免讓此等資訊激化當前兩岸情勢。

基本上蔡英文政府相當配合美國政策,而美國拜登政府目前正積極尋求與北京對話,在此種狀況下,顯然在報導原文中曾經18度提到日本,而此份報導卻是由駐新加坡與華盛頓記者主筆,再搭配駐北京與東京記者共同完成,思考《金融時報》後台老闆為《日本經濟新聞》整個新聞報導處理脈絡更是耐人尋味。

更重要在報導中,記者曾經點名我國總統府、國防部以及日本防衛省,再加上美國國防部對此事如何表態;但前述各方若不是拒絕回應此事,就是直接單刀直入地加以否認,因此更可證明此份報導可信度相當低。

經過前述分析後,實在會讓人感到,對華盛頓目前針對北京各項外交斡旋努力來說,該報導顯然是有些攪局。而國防部是否因此才會未曾循例不予評論,反而是以積極強硬態度,應對《金融時報》如此捕風捉影報導。若此舉是國安高層配合美方專門下達指示,確實是不無可能。至於真相是否如此,恐怕局外人永遠無法獲知答案;但《金融時報》在這份報導上算是自討沒趣,顯然是可以確認!

photo.jpg

張競
中華民國榮民,曾任海軍中權軍艦艦長,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績優畢業,英國赫爾大學政治學博士,目前在大學執教國際關係等政治學門課程。勤於媒體針砭時政與探論國際現勢,亦經常接受媒體電訪;偶爾出席政論節目,評論政軍議題。著述文稿課題廣泛,獲得讀者極多迴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神仙、老虎、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