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之眼】
擋得下服貿協議
禁不住服務貿易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
當年國民黨以立院多數優勢,通過ECFA早收清單,但二階段的服務貿易,雖政府2014年試圖在立院闖關,卻因引發太陽花學運而嚴重受挫,至今仍擱置。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又因明年中央公職人員選舉,重新審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再度成為社會關注與政治論戰議題。2014年因為太陽花學生運動占領立法院,讓審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進程不但受到推遲,甚至當時民進黨立院黨團主張先透過立法程序,建立《海峽兩岸協議監督機制》,亦在日後隨著綠營2016年順利勝選,最後亦就無疾而終未見下文。
經過綠營過去七年執政,兩岸官方溝通管道完全中斷,民進黨完全執政後,不但由民進黨政治人物數度擔任閣揆之行政院,從未將《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自立法院撤回審議,此外民進黨席次占有絕對優勢立法院,更未曾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如今面臨2024年中央公職人員選舉,首由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提出重啟《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議程序,讓此案成為選戰政治攻防話題,但吾人到底應該如何檢視此項政治議題呢?
其實面對重新審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最應當去詰問核心關鍵,其實應當是當年太陽花學生運動在民進黨政治人物助陣下,雖然擋得下《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議過程,但能否就因此能夠完全禁絕兩岸所進行之服務貿易活動呢?
回顧當初台灣鄉親與社會大眾對於審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之所以會充滿疑慮,其實多半都是透過耳語傳播,不斷宣稱該項協議將會開放大陸勞工大量來台,並且衝擊台灣社會某些特定行業就業狀況,儘管當時政府不斷試圖闢謠,但此等不時傳言確實誤導社會群眾,所以才讓《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遭致汙名化到達難以澄清地步,最後在太陽花學生運動占領立法院後,毫無還手能力敗下陣來。
但是吾人必須要問,兩岸所進行之服務貿易活動,是否真是在審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進程流產後,就受到嚴重衝擊最後轉為蕭條不再存在呢?其實許多熟悉兩岸經貿往來人士都心知肚明,兩岸之所以能夠維持服務貿易往來,其實亦是受到經濟供需市場法則所決定,只要海峽兩岸間服務貿易市場需求繼續存在,而對岸又能夠提供此等服務項目,滿足市場需求,就會繼續維持跨越兩岸之服務貿易活動。
誠然許多服務貿易活動必須實際建立設施,透過實體接觸進行交易,但確實亦有些活動根本就不必實際現身,透過網路傳遞資訊就能夠完成交易。甚至還有些服務貿易根本就無需設立商號,只要專技人士能夠獲得當地協助提供必要設施,就可以提供專業服務。
所以在思考服務貿易時,吾人必須承認,真正能夠決定服務貿易交易行為能否繼續維繫運作,其實是要靠市場經濟運作法則,而不是能夠由官方開放准入市場,來決定服務貿易項目能否生存。
吾人更需認識到,缺乏官方適當管制調節與規範之商業交易活動,其實就是屬於黑市貿易活動,而目前兩岸服務貿易是否因為審議《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未能過關,所以就鳴金收兵,還是繼續在政府無法監管狀況下,毫無約束繼續營運呢?
假若目前要問,過去十年以來,除因受到疫情衝擊,兩岸交流互動受到重挫,連帶影響雙方服務貿易領域之交易活動外,兩岸服務貿易到底是否會因缺乏《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規範,讓其交易活動因此萎縮呢?其實目前主管機關對於兩岸服務貿易活動概況與交易額度,能否精準掌握,確實是受到嚴重質疑。若細究其原因,其實就是因為兩岸無法依據《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相互交換資訊,以便掌握兩岸服務貿易發展狀況,並且據以制定應對管理政令所致。
所以在缺乏兩岸服務貿易規範前提下,兩岸服務貿易不但是成為黑市經濟活動,同時亦無法要求從業人員據實申報收入課徵所得稅,相關企業亦因無相關法令約束,更讓其所從事兩岸服務貿易項目成為法外之地,政府主管機關亦因此對於兩岸服務貿易往來狀況淪入失控地步,無法確實掌握相關活動統計數據與活動樣態。
當初《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審議進程受阻,吾人只能說雖然擋得下服貿協議,但卻禁不住服務貿易;兩岸當年之所以要簽署多項協議,其實就因為民間在政府規範真空狀況下,早就主動先行採取相關作為。政府未能有效管控掌握與規範兩岸人民往來活動,才會與對岸展開事務性協商,希望重新獲取兩岸活動之掌控權。
面對大陸主動積極採取多項作為,不論未來此岸是哪個政黨主政,政治人物是否要認真思考,究竟為何要《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政府可從此等協議獲得哪些規範、監管與調節兩岸服務貿易權限,而不是依舊坐視讓兩岸服務貿易在無政府狀況下繼續運作,永遠享受法外逍遙之特殊地位。
※ ※ ※ ※ ※
台灣20年來的出口成長動能,已落到東亞末段班。本報系資料庫
經濟日報社論
平心靜氣談「重啟服貿」
大選接近,選舉攻防回到重大財經議題─是否該重啟兩岸ECFA協商,包括「服貿」和「貨貿」?柯文哲拋出議題之後,引發綠營圍剿,侯友宜也不落人後力挺,戰火一片熾熱。許多國人不清楚ECFA和貨貿、服貿間的關係,也不明白和台灣經濟有何關連;聽到民進黨說會將經濟鎖進「一中」,讓400萬白領工作被陸人搶走,當然恐慌不已。然而,情況是否真的如此?我們平心靜氣來解析「服貿」。
2000年後,WTO推動貿易自由化受阻,國際間興起「自由貿易協定」(FTA)熱潮,各國互利商談,免除所有貨品關稅、開放受高度管制之服務貿易和投資。目前,東亞各國間基本上都有FTA,貨品貿易免除關稅、服務市場大幅開放;僅台灣和北韓、蒙古是極少數例外,台灣20年來的出口成長動能,也已落到東亞末段班,但多數民眾都不清楚。
國際間的FTA,除「東協-中國」以外,都是貨貿、服貿合為一體,並一次完成簽署;且因是討價還價的結果,所以都是「包裹表決」,沒有逐條表決的。兩岸ECFA目前只有「架構協議」,附帶了「早收清單」,僅涵蓋台灣5%的出口項目和極少的服務行業。貨貿和服貿是ECFA最主要的內涵,服貿簽署後擱置立院未能生效,貨貿則還沒開始談,對台灣在大陸市場競爭愈來愈不利。
台灣和大陸政治對立,遭大陸打壓無法簽署更多FTA,已造成台灣製造業中僅高科技電子業因國際需求高漲,加上已加入「資訊科技協定」(ITA)多免關稅而一枝獨秀;其他製造業出口仍須交關稅,加上勞動成本高,造成大量出走或萎縮,製造業結構畸形發展、缺乏韌性,對全球景氣循環更加敏感。
服務業問題更大。兩岸先前已相互開放勞力相對密集的服務業,像最能代表服務業的「批發零售業」、「餐飲業」等;但相對需要專業技術、高薪和高獲利的銀行、證券、保險、會計、設計、法律、顧問、醫療、教育、電子商務等行業,受到高度管制、難以大量進入,只能透過服貿協議,彼此開放市場,才能獲得「市場准入」。
台灣服務業競爭激烈,服務業中小企業家數從「太陽花學運」前的2013年106.4萬家,快速增加到2021年的128.3萬家;僅僅2021一年中就有10萬家服務業中小企業成立,企業規模微小,難以投資設備進行數位轉型,生產力低且失敗率極高,也造成薪資難以快速提升。2013年批發零售業平均總月薪落後製造業3,000元新台幣,到2022年已落後達8,000元。中研院院士、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教授謝長泰最近指出,問題出在服務業平均規模太小,無力投資研發和設備提升,生產力和薪資難以提高。若和對岸簽署服貿,可大規模進入大陸市場,即可擴大規模,有能力研發創新和投資設備,生產力和薪資自可快速提升。
但FTA必須「彼此」開放市場,綠營在政策上一向「守護」經濟相對弱勢者,加上意圖和中國「脫鉤」,乃大聲疾呼「服貿」將導致大量陸企以低薪攻台,造成大量失業。其實,台灣早已開放半數服務市場,包括批發零售業,根本沒多少陸企敢來投資,因為難以和台灣競爭,鎩羽而歸者甚多。其實,只要在「服貿2.0」中搭配國安配套,以「總量管制」限制陸方來台人數,就可以從根本上補實「服貿1.0」的縫隙,讓民眾完全放心。
當年推動「服貿1.0」時,國民黨因ECFA架構協議打了勝仗而輕敵,加上未能學歐美讓「黑箱」稍微透光和外界「溝通」,以致因溝通不足終於引發「太陽花學運」而擱置。要重啟服貿,須有周延的規畫、配套,及具有執行力的政府,才能說服民眾支持。台灣服務業不能繼續蹉跎,「服貿2.0」可以好好討論。
※ ※ ※ ※ ※
藉著服貿簽署已屆十周年,民眾黨主席柯文哲(圖)的國政白皮書擬提議重啟服貿談判,國民黨總統提名參選人侯友宜亦同表支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聯合報社論
服貿還在口水戰,
台灣的時光已一去不返
民眾黨總統參選人柯文哲最近拋出「重啟服貿談判」議題,引來大綠小綠圍剿。民進黨痛斥他可惡、不負責任、走回頭路;時代力量則批柯文哲是為了搶深藍的票,才不惜扭曲太陽花運動。對此,柯文哲則辯稱,自己當年是「反黑箱、不反服貿」;他也呼籲民進黨趕快通過《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不要讓它在立法院躺著。
表面上看,圍繞「重啟服貿」的討論似乎很熱烈;實質上,它只是被當成大選攻防的工具議題,並沒有任何政黨真的認真在思考服貿的利弊和可能性。
首先,柯文哲並不是自己主動公開倡議「重啟服貿」,而是其草擬中的「國政白皮書」提及這點,被親綠媒體翻出來炒作,他只能被動接招。
其次,柯文哲最近多次排在民調首位,民進黨當然要將原本對準侯友宜的火力移到他身上;原本貼給藍營的「賣台」標籤,也改送柯文哲。時代力量作為太陽花學運受益者,只能一味附和。
第三,國民黨其實樂見「服貿」重見天日,但也深知除非拿回執政權,否則此事終無可能,只能軟弱地回應。
值得玩味的是,柯文哲辯稱當年是「反黑箱,不反服貿」,說詞聽起來狡猾;但時移勢易,倒也有不少人埋單。
原因很簡單:
其一,當年隨著反服貿而興起的太陽花學運,近年光環剝落,不少民眾開始後悔沒給服貿機會。
其二,兩岸關係自反服貿後下墜,近年更走至劍拔弩張,年輕人必須延長兵役,這種惡劣關係並非國人所願。
其三,如柯文哲所說,當年反服貿是因為審查時的黑箱作業;同理,蔡政府和美國簽訂的《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原來也不擬送立法院審查,也是另一種「黑箱」。
經過多日論戰,服貿能否重啟,目前依然前途渺茫。然而,在「誰更黑箱」的爭論下,蔡政府近日終於同意將《台美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從原本的送立院「查照」,改為送立院「審查」。這點,倒是這場論戰的意外收穫。尤其,美方與我簽署的《美台廿一世紀貿易倡議》,在美國必須經過參眾兩院同意;而民進黨在立院有過半席次,卻連這個程序都想要省略,真的是「吃人夠夠」。若不是「重啟服貿」的話題勾起民眾心裡的痛處,蔡政府豈會在乎什麼民意,什麼「黑箱」?
諷刺的是,這個被柯文哲稱為「假新聞一條龍」的重啟服貿議題,一周來受到各黨的熱烈討論,也盤踞了媒體許多版面;但各方的爭論只是口水戰,「重啟」根本不是焦點。說來可悲,這就是台灣政治浪費人民精力的一種獨特方式:它燃燒民眾的熱情和腦力,卻不追求成果或目標,任由所有能量在空氣中消散而不以為意。
十年前,柯文哲和綠營共同把「服貿協議」打入地獄,宣稱要建立監督機制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也沉睡不醒;唯獨民進黨還坐享紅利的ECFA,蔡政府仍緊抱不放。十年後,服貿或許仍有可供炒作的殘餘價值,綠白兩黨因此在那裡津津有味地舌戰不休;但台灣錯過的時光和機會,誰能夠彌補?十年前因應當時兩岸發展程度設計的服貿協議,經過十年遷延,就算要再重走,也已不是當年的同一條路。可笑的是,我們的政治人物,仍然只有同一套說詞;他們陳舊的心態和步調,哪裡帶得動台灣前行之路?
沒錯,服貿還在政治口水戰,但台灣十年的時光已經一去不返。台灣若連鳳梨石斑及開放陸客都不能談,要談重啟服貿,唯一可能就是政黨輪替。否則,民眾就只能繼續坐視政治人物耗盡大家的期待和未來。
※ ※ ※ ※ ※
重啟服貿之議引起台灣激辯。圖為台灣教授協會召開「拒絕黑心政客賣台,反對重啟兩岸服貿」記者會。(顏麟宇攝)
施威全專欄:
瘦小的服貿,
民進黨成驚弓之鳥
施威全(倫敦大學伯貝克法律學校博士)
服貿協議瘦瘦小小,但一碰到這題目,民進黨如驚弓之鳥,賴清德大喊反對一中市場,網路湧現攻擊服貿的聲音,側翼謠言盡出。台灣好像是脆弱的紙紮燈,不敢與中國大陸沾上一點邊,驚恐自卑的聲音裡,忘了大陸早在陳水扁執政時早是台灣最大貿易夥伴,經貿往來在民進黨執政時激增。
根據兩岸服貿協議,我方給予大陸的新開放項目為37項,陸方給予台灣80項開放承諾,37項算多嗎?若比對聯合國中央產品分類(CPC),佔全體服務業項目數不到一成。服貿就是如此瘦小,侯友宜提出重啟服貿、輿論傳出民眾黨內部討論服貿,民進黨馬上拿服貿恐嚇人民,高喊台灣將被鎖進大陸市場。
太陽花運動反服貿,當時我任職公部門,到立院與學生席地談、進入校園與學生辯,學運學生總問,服貿協議會不會衝擊臺灣社會?我的答案不是模擬兩可的官方說法,我直接了當說:「不會。」服貿協議裡有些項目,臺灣早就開放陸資來臺,寫進服貿裡,只是為了帳面上好看;服貿裡面寫的許多規定,例如大陸人士來臺的規定,早在陳水扁執政時就存在,服貿沒有添增新做法。
服貿讓中資戴著腳鐐跳舞
◤
賴幸媛以虎尾毛巾業存亡為例指出,產業人口跟農村基層的社會網絡是重疊的,業界對產業的擔憂透過社會網絡而擴散,引發對ECFA的恐慌,會重傷兩岸關係。
◢
賴幸媛(左)以左派語言向陸方分析產業界與民眾對ECFA的恐慌,會重傷兩岸關係。右為前國台辦副主任鄭立中。(新新聞資料照)
我公開說服貿是個乾乾癟癟的協議,後來國台辦坦承「對中資而言是戴著腳鐐跳舞」。形式主義下的中共作風,國台辦急著想要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的拼圖,所以服貿協議裡開放中資來台的部份,要不是過時的產業,要不就是沒競爭力,或者綁上重重限制,中資無法獨立經營,這結果讓參與協商的中方商務部面子難看,卻也算不上挫敗,因為台灣市場小,陸資進來台灣實益本就有限。
服貿是ECFA的延續協議,ECFA裡面有個安全閥,白紙黑字寫著「考量雙方經濟條件」,意思是雙方量體懸殊,台灣不可能對陸全面開放,陸方也不須如此要求,安全閥一體適用於服貿,所以台灣中小企業毋須擔心服貿。
ECFA談出如此結果,當時台灣協商團隊看到陸方國台辦與商務部步調不一,掌握了陸方內部政治的變數,加上因緣際會,當時國台辦主任王毅把一個權力邊緣的機關搞成強勢單位,有能力協調省市與部級機關。
時任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在某次江陳會的早上六點,以左派語言和陸方分析台灣農村與產業社區,以虎尾毛巾業存亡為例指出,產業人口跟農村基層的社會網絡是重疊的,業界對產業的擔憂透過社會網絡而擴散,引發對ECFA的恐慌,會重傷兩岸關係。賴幸媛的談法,類似西方馬克斯主義的論調,認為不能只講生產關係,還得細緻對待社會關係,中共向來把西方的新左理論當成異議,但國台辦比兩岸經貿單位更聽得懂賴幸媛的分析語言。
賴清德反服貿只是打假球?
◤
民進黨與太陽花當年將其描繪成巨大的恐怖身影,現在仍裝得一副仍避之唯恐不及的樣子。真要反對服貿,就應該趕快廢掉ECFA。
◢
之後ECFA轉向,陸方輿論上也開始強調讓利一詞,從陸方立場,ECFA與服貿都是讓利的結果,大陸商務部與紐西蘭、日、韓談判,對手不可能取得像台灣一樣優渥的結果;從台灣談判團隊立場,這是兩方吵架、爭執後的結果。我方清楚陸方不可能只看經濟實益而不顧台灣人民感受與社會衝擊,同時台灣的民主制度、立院監督、反對黨的聲音都是我方上場談判時的籌碼與後盾。如此談出來的ECFA與服貿,民進黨與太陽花當年將其描繪成巨大的恐怖身影,現在仍裝得一副仍避之唯恐不及的樣子。真要反對服貿,就應該趕快廢掉ECFA,否則賴清德反服貿只是打假球。
台灣經濟民主連合舉行「反服貿十周年,經民連警告勿重啟服貿」記者會,批判重起服貿之議。(陳思明攝)
批判「重啟服貿」,時代力量說:「提到重啟服貿心中看見的畫面,那是三件血衣。」話語很灑狗血,若說政治主張必須以感性訴求包裝,未嘗不可,但「流血流汗只為了擋下服貿,救自己心愛的國家」,正凸顯時代力量論述的貧乏只能以文青語言包裝,「救國」這種威權時代字眼都跑出來了。因為時代力量不是基進黨,基進黨的崛起過程有很多草根紮根的工作,年輕人的讀書會、社區參與……時代力量是走在雲端的都市菁英隨輿論潮流而起,談服貿只能買空賣空。
也因為反服貿論調真的經不起細細深談,當年太陽花對服貿的批評建立在謊言與謠傳,以族群主義為訴求,怕移民、怕不同口音的人出現在台灣街頭巷尾的雜貨店。其實服貿與移民無關,根本沒開放陸人來台工作,更不可能成為移民管道,若真從階級立場談,移民對本土社會有貢獻,但太陽花就好像美國茶黨一樣,把族群當成台灣應該驚恐疑懼的標的,時過九年多,現在時代力量高舉救國口號其來有自,反動保守一以貫之也順理成章。
服貿已談完何需重啟?
服貿九年多來只是政治符號,沒能是確實討論的經濟議題,當年服貿是人民對國民黨不信任的反彈與替罪羔羊,現在喊重啟服貿的聲音,其實具體內容也未出爐,而民進黨怕它是選戰節奏的起手式,趕快出動網軍圍攻。
倒是國台辦的話語最精確,發言人朱鳳蓮說:「兩岸兩會(海基會、海協會)授權協商和所達成協議的權威性應該得到維護。」意思是聽不懂所謂贊成或反對「重啟服貿」到底是什麼意思,現實上服貿已經談完,兩方都簽字,現在躺在立法院到底算是完成備查了沒?民主國家選舉談政策,本質就是避重就輕打混戰,旁觀者不該太認真看待。
留言列表